考研晨晨 发表于 2013-4-3 15:34

华文考研心得: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道路

  华文考研怎么样?华文考研很不错。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2011年2月23日,那是我下定决心准备考研的日子。
  之前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是打定主意不考研的,因为那时候公务员考试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且应届生当中考进政府系统的大有人在,我当时也忍不住“金饭碗”的诱惑,梦想着可以考上公务员,所以准备了大概一个学期的申论和行测。可是当国家下发通知,从2012年起,省级以上公务员均需两年基层工作经验以后,我就知道,我必须要考研了。考研于我来说,主客观都是势在必行的。主观来讲,考上了研,我就能读我最心爱的新闻学,从事我最爱的职业;客观来讲,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个本科女想在北京立足很困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想找一份解决户口的工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我想,是时候放手一搏了。
  其实从决定考研到选好院校、专业,我只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新闻学,全国最好的院校是人大,其次就是传媒了。权衡之后,我最后选择了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学专业。理由有三,一是我本科毕竟读的是中文,而且之前也没有对新闻专业课有太多的研究,而人大新闻学专业课考试题目太活,不好把握,相比之下,传媒的题目就中规中矩地多,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短期冲刺复习还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二是,我本身本科就在传媒大学读的,报考本校的研究生相对来说难度系数小一点,不管是从信息搜集,还是从联系导师方面来说,都相对轻松一些。三是,我认为,传媒大学算是国内最好的传媒类院校,这里的人脉、信息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整个学校传媒氛围也很浓厚,这很有利于我毕业以后顺利找到一份记者的工作。综上考虑,我最后决定跨专业考本校新闻学专业。
  大三下学期,也就是2011年上半年,我还没进入大规模复习状态,主要是把专业课的参考书给找齐了,没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背背英语单词、看看专业课书,我还买了一本任汝芬系列的“序前篇”,做了一些政治选择真题。总体来说,这半年还是相对轻松的,也没给自己规定任务,到6月底的时候,英语单词背完了一遍、政治“序前篇”选择题做完了。
  进入七月份,就进入了最艰苦的全面复习期了。七月中下旬我回了一趟家,从家里回来之后,就几乎天天上自习了,开始的时候是早八点到晚九点,从8月24日开始,一直到考研前一天,我几乎是天天五点半起床,六点去自习室,晚上十点半才回寝室。个人认为,考研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坚持,你需要找到可以支撑你的强大动力和信念,告诉自己,我可以!天道酬勤,苦心人、天不负,只要工夫到了,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就是计划,整个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的计划,然后坚决按照计划来执行每天的复习任务,这样每天复习起来才会更有效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不断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个人还有个小习惯,那就是写日记,准确来说,我的日记本其实是一本“心情+计划+备忘”的小册子。心情不好、压力大的时候,写写日记会舒缓不少紧张的情绪;同时把复习过程当中的问题、感受及时记录下来,也是一件很有用的事情。半年里,我写了整整一本日记,我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考研过程当中,有一个好的计划和心态是绝对可以事半功倍的。
  我的复习一共有四轮,每轮复习开始我都会按照自己的特点制定下一轮详细的各科计划。我每天除去吃饭、睡觉、上厕所、午睡的时间外,一定会保证自己的净学习时间在13小时以上,其中政治、专业课、综合课各三个小时,英语四个小时。我一般的安排是,早晨到了自习室之后,先背诵英语作文或者阅读英语真题原文,之后七点多去吃早饭,上午看政治、下午午睡后看英语、晚上看专业课和综合课。
  下面分科来谈一下我的复习心得吧。
  首先来说政治。政治,我考了81,自己还是很满意这个分数的。我7月份的时候,跟同学一起报了一个海天考研暑假班,在北京联合大学上了八天课,自我感觉还是很有用的,海天的老师们带着我们把考研政治的全部知识串了一遍,这对于以后自己复习是很有好处的。大学期间的政治公共课,说实话没怎么好好学,所以政治完全是在吃高中的底子,但是考研政治毕竟难度要比高考大得多,所以还是要认真对待、好好准备的。在海天上完课回来之后,就开始自己看强化教材,看一章做一章选择题,我买了一本《小题大做》,到八月底的时候把全部知识点过了一遍,强化教程和《小题大做》的选择题全部做完了。9月初的时候,政治大纲解析出了,这是考研政治“红宝书”啊,自然我也迫不及待地赶快买来。红宝书我一共过了四遍,第一遍是看知识点,配合做了一套选择题;第二遍是背知识点,同时自己画出知识点树状图,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画树状图是很有用的,自己整理的东西特别有印象,不会花很多时间,但是对于答主观题是很有好处的;第三遍,就是背诵红宝书了;第四遍差不多就属于查漏补缺了,自己在脑子里回想所有的知识点,想不起来的就去翻书,再背,这样反复记忆、强化记忆。主观题,其实我做题量不多,只把历年真题里的主观题给做了,再就是在冲刺阶段掐点做过几套模拟题。政治其实并不是死背就可以的,多做选择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做题,你才能知道你哪一块知识点比较薄弱,单纯看书,是没有效果的。到最后冲刺的时候,我把市面上能买到的模拟题全买来了,选择题20分钟之内做完,挑几套质量比较高的套题掐点做。还要很重要的一点,要在这里强调一下,就是一定要重视错题的价值,第一遍做题的时候用红笔把错题标记出来,在后来几轮复习的过程当中,要适时回头看看这些错题,比再去做新题要有价值的多,我就经常发现,我第一次做错的题,往往几个月之后还是会做错,但是多看几遍,这样的题就越来越少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知识点掌握得越来越牢靠了。
  再来说英语。我英语只考了71,所以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我只说一说我的复习方法和计划吧。跟很多人一样,英语我也是自始自终没离开过真题。前前后后一共做了三遍真题。通过这些题,我了解到了自己的弱点和努力的方向,我最差的是新题型和翻译。这之后,我开始实行“单词+专项+真题”的套路开始加大复习力度。单词是每天都要背的,我用的是乱序版单词书,前前后后一共背了六遍,到第四遍和第五遍的时候,开始拿着考试大纲看,遇到不会的单词再重回单词书里,强化记忆。背单词的时候,一定要动笔,一边写,一边记,最好是连书中的例子也一便多写几遍,这样更会加深记忆。专项,专项我买的是英语黄皮书系列,把考研英语分解成“完形、阅读、新题型、翻译、作文”五个专项。众所周知,阅读是重中之重,我每天都会做两篇阅读,限时半个小时。其他专项轮换着每天做,但是以新题型和翻译为主,完形做的很少,作文一般是早晨没吃早饭之前来背诵,那时候脑子比较清醒。作文,我把20篇范文全背下来了,然后又背了十篇左右《考研一号》里的范文,然后默写、仿写。我觉得作文,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自己的模版,这样以不变应万变,方为王道。第二轮真题我用的是黄皮书系列,开始从头到尾一道题不落地每周自我测试两次。这一轮复习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效果也比较明显。到第三轮复习的时候,我就开始细细分析真题了,每一年真题的每一篇文章,都拿来精读,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构成都要搞明白,同时每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问题设置也都要研究透透的。在这过程中,仍然不要放弃单词的背诵。从十一月份开始,我开始做英语模拟题,我一直认为做英语模拟题,并不是为了押题,而是为了找到那种临场的感觉,为了锻炼自己连续三小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所以英语模拟题不用大量去做,我一般一周只做一套。到最后冲刺阶段,把做过的题和笔记都拿出来再反复看看就差不多了。
  专业课。我专业课考了132,考试的时候整整写了14页大白纸,能有一万多字吧。因为专业课我选择的是华文考研,买了华文考研的全套专业课资料,按部就班的用这些资料作为重点进行复习,然后参考着教材查缺不漏。我一直都是跟着华文考研专业课资料的重点进行复习的,从基础班到强化再到冲刺再到模拟,我感觉很充实,复习的也很充分。华文考研怎么样呢?我个人觉得华文考研的专业课资料还是相当不错的,能够考研成功,专业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综合课,我考了123。相比专业课而言,综合课需要记忆的内容就更多了,差不多就属于那种你背下来了就可以得分的科目。但是它设计内容广而杂,背诵起来难度也是不小的。这时候就需要你做好计划并一定要拥有坚持下来的毅力。我当时是每天一个版块,背诵下来之后再默写,也是差不多全部知识背诵了三遍吧。到最后,就直接看目录,如果很熟悉就过,不熟练的再反复记忆。至于政论文,我认为想得高分,最重要的就是观点和行文逻辑。观点,不能太俗套,但是也要注意千万不能太偏激,要寻找那种在体制内的创新观点,便可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再就是,行文逻辑结构非常重要,写作之前一定要列好提纲,使得你的文章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毕竟我们是在考场上写作文,散文之类的万万要不得。
  最后,我想说,在整个考研的复习过程当中,模拟考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可以提升你的答题能力、检验你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在模拟的过程当中,你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心态,锻炼自己连续三小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尤其是专业课和综合课,在考试的时候差不多需要你保持一分钟40字的速度连续写三个小时,如果你没有提前练习过,考试的时候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从10月份开始,英语、专业课、综合课每周模拟考试一次;11月份以后,英语每周模拟考试一次,专业课和综合课每周模拟考试两次;12月份以后,四科每科每周模拟考试一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文考研心得: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