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lon 发表于 2005-4-18 01:11

透视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 题:遗址改变未来:透视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华社记者刘畅 全晓书 桂娟

    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7日在北京揭晓。上榜名单中,最“古老”的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和最“年轻”的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之间,相隔近8000年。此间专
家认为,同以往历届“十大发现”一样,这些重大的考古成果将改变它们所在城市和地区的未来。

    评选历时两天,22个入围遗址的考古领队云集北京,逐一向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展示发掘成果。在每个考古队简明的汇报背后都有着一段传奇的发掘经历。

    记者从评审现场获悉,不少入围项目都是考古工作人员从盖楼筑路、建设开发区等国家重点工程或城市基本建设工地中“抢救”出来的。在专业语汇里,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考古发掘,叫做“抢救性发掘”。

    在此次入选的“十大发现”中,“抢救性发掘”保存下来的遗址有5个: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辽宁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浙江杭州严官巷南宋临安城御街遗址、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地下遗存难以计数。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一个地区在进行基本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如果发现文物,基本建设必须停工或修改方案为保护文物让路。

    “如果不是抢救性发掘,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很可能已经被推土机碾平、被开发区的高楼大厦覆盖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院文物考古所所长张敏说。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在当选“十大发现”之前,就以其戏剧性的发掘过程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据张敏介绍,这个墓葬是因鸿山镇要建设开发区而发现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域内的15座土墩中发现了7处墓葬,共出土2000余件随葬品,包括500多件古越国乐器,堪称中国最大的地下音乐宝库。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本次“十大发现”评委会主席徐苹芳说:“在基本建设项目开始之前进行考古发掘是一个在法律法规保障下的‘规定动作’,其结果不仅往往改变建设项目的计划,甚至有时会改变它的性质。”张敏透露,为了让越国贵族墓葬遗址和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适当展示,江苏省目前正在组织专家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划,原先的开发区用地将变为文物保护用地,成为人们鉴赏古越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仅仅是中国众多考古发掘项目的一个缩影。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考古处处长李培松介绍,2004年,国家文物局共批准了考古发掘项目600余项,其中配合基本建设的近80%。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式立项的考古发掘项目中有80%都是配合基本建设的。

另一处入选“十大发现”的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也见证了“抢救性发掘”的重要性。2004年,在广州大学城小榖围岛的建设工地,沉睡了1000多年的德陵、康陵突然惊现于推土机轮前,广州市政府立即表示:修改规划、增加投资,不遗余力保护遗址。于是,投资120亿元的大学城在规划上做了较大调整,南汉王朝两位皇帝灵寝得到了保护和展示,与大学城中的其他现代化设施相映成趣。

    这些考古发掘不仅改变了所在地区的未来面貌,而且也使遗址本身受益。有些遗址很快被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的破坏和各种威胁得到遏制;有些遗址在被合理地开发和展示出来,成为拉动旅游和进行科普的园地。

    不过,徐苹芳指出,在经济建设中,一些利益驱动下的短视行为使很多“抢救性发掘”不能及时进行,各地不时传出基本建设项目破坏遗址、破坏文物的消息。2005年1月底,宁夏一起动用挖掘机大规模毁坏长城遗迹垫土方的事件被曝光,考古学界痛心疾首。3月,陕西省铜川市一小区又在开发建设中拒不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古墓后置文物保护部门的停工通知于不顾,致使20余座古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徐苹芳说:“所以,我们要把‘十大发现’的评选活动一直办下去,这不仅使参评遗址本身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且可以通过它们的示范力量推动全国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可以借助舆论力量逐步提高整个民族保护文物的觉悟。”(完)

2002070344 发表于 2005-4-18 02:04

时事·的吗??

brilon 发表于 2005-4-18 11:25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47.jpg
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全景(资料图片)
  南方网讯昨日(4月17日)下午,2004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名单在北京正式公布,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赫然位列于名单的第八位。这是广州连续两年和该奖项无缘之后,再度成为中国考古界注目的焦点。作为项目申报者的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冯永驱和全洪不约而同长出了一口气。
  广州市文化局文物处负责人闻讯后表示非常高兴,他认为,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之所以能够在21个强劲对手的竞争中成功脱颖而出,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申报材料的细致周到,二是考古发现科研价值的地域唯一性。
  据了解,这是1991年开始评选“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以来,广东第六次入围,也是广州第四次入选。有关人士认为,这充分说明了广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确实是实至名归。
  “2004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评选揭晓 广州南汉二陵赫然在列
  昨日16时,北京,“2004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名单正式对外公布,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赫然位列于名单的第八位。这是广州连续两年和该奖项无缘之后,再度成为中国考古界注目的焦点。作为项目申报者的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冯永驱和全洪对视一眼,不约而同长出了一口气。
  广州市文化局文物处负责人闻讯后表示非常高兴,他认为,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之所以能够在二十一个强劲对手的竞争中成功脱颖而出,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申报材料的细致周到,二是考古发现科研价值的地域唯一性。
  据了解,这是1991年开始评选“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以来,广东第六次获得该荣誉,也是广州第四次出现在名单上。有关人士认为,这充分说明了广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确实是名至实归,广州是有根底的城市。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1991年开始评选至今,已经连续坚持了十四年。它不仅是中国考古界最权威的非政府奖项,同时也成为中国考古界交给世界关于年度最高成就的一张答卷。该奖项的评选和相关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等国内文物界权威机构主办。2002年-2 003年,国家文物局共批准了考古发掘项目1100余项,因此入选“十大发现”
  必须经过异常惨烈的厮杀。各省为了争夺这一荣誉所进行的无硝烟战争也愈演愈烈到了白热化阶段。
  “十大发现”的申报主要以单位申报和专家推荐两种形式入围,其中专家推荐主要以中国文物报上的公开报道为依据。参加评选的专家指出,入选“十大发现”由许多因素决定,一方面是对当年度重要学术成果的一种社会化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文物工作的促进。主办方认为,虽然不能否认存在一些“要奖”的现象,但评选过程不是商业化的,相对还比较公正。他们也希望通过这一奖项的评选,提高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普及文物知识,成功让考古走向大众。而年度“十大发现”越来越多地获得关注,正在把主办者的初衷变成现实。
  然而,关于这个奖项也存在不少争议。有一方面的意见认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本身是心态浮躁的体现,是对现在社会上各种“十大”评选的跟风,是对功利社会和传媒界的一种献媚。因为考古发现的价值,需要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经过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才能够下初步判断,但现在一年搞一次评选,是对考古发现的快餐消费。另一种意见则更多地来自业内人士。考古界公认,考古发掘是对古代遗迹埋藏在地下相对稳定的平衡保存状态的一种破坏。而中国的考古已经处于超世界水平。在这样的情势之下,用评选“中国考古十大发现”刺激各省考古界和民众的猎奇心理和文物消费热情,是否会造成相应的负面效应,尚属悬念。

  南汉二陵发掘情况概述

  南汉二陵2003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广州地区高校新校区(广州大学城),选址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岛上文物进行全面调查。2003年6月-2004年10月,对施工范围发现文物的地点进行考古勘探和抢救发掘。分别在小谷围岛西部北亭村的青岗和大香山发现2座南汉时期的砖室大墓,经发掘考证,为南汉的德陵和康陵。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于岭南的一个独立王朝,前后经历了55年的时间,其疆域最大时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湖南、贵州、云南的一部分,是岭南地区继南越国之后的第二个地方政权。此次发现的南汉德陵和康陵,是南汉考古的重要收获。经发掘,德陵虽未发现陵园建制,且墓室被盗,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属官窑制品无疑。其胎质坚硬,釉色青中闪灰,晶莹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为研究五代十国陶瓷器提供了实物资料。康陵哀册文碑的发现,不仅明确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还更正了《番禺县志》等文献史志对德陵和康陵的错误记述,解决了历史悬案。康陵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围垣四隅双角阙和陵前设廊式建筑的建制也与历代陵寝制度有所不同。将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
  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发掘项目领队冯永驱
  与其说是荣誉,不如说是鞭策
  记者:您对南汉二陵入选“2004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是胸有成竹,还是非常惊喜?
  冯永驱:谈不上胸有成竹,也不见得很惊喜。在最后结果公布之前,我敢说没有一个人能够拍胸脯保证花落我家。我们开了两天的材料汇报会,发现几乎每一份申报材料都非常细致,非常有说服力,竞争异常激烈。广州南汉二陵入选可以说非常幸运。但我也并没有特别惊讶,因为南汉二陵的考古发现价值是所有人不能忽视的,它值得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瞩目。这也是我们提出申请,并层层申报,始终不放弃的最大动力和原因。
  记者:我知道这次二十二个入围参评项目都独具特色,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广州胜出呢?
  冯永驱:这个发现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在全国来讲都可以独当一面。同时,它对于考古学科的建设是一大鼓舞。对于全国的考古历史而言,南汉王朝始终非常神秘,地下资料亟待拓进补充,那么这个发现对于研究南汉王朝的历史作用之大,现在无法确切指明。我想,评审团是综合考量了许多因素,最后将这个荣誉给予了广州南汉二陵。这是全国文物界对广州文物工作近年来取得成就的肯定。南汉二陵位于大学城的核心区域,它们在发掘和现场保护等方面都得到了市政府和文化局、省内外专家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客观地评论,这里的工作做得相当好。
  记者:这个奖项的获得对这个发掘工作有什么意义?
  冯永驱:这个奖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荣誉,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是一种鞭策,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把南汉二陵发掘的后续工作,制定一个明确完善的保护方案,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处理好大学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这个方案,在这个奖项颁布之前,已经在着手进行,但这个荣誉的获得,就使保护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规划的完稿和实行成为一个必须立即纳入日程的项目。
  

brilon 发表于 2005-4-18 11:27

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
  我对南汉二陵获高度评价从不怀疑
  记者:您说您是在当天的新闻联播中获知这个消息的,您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麦英豪:充满喜悦充满感激。但我要说我早有心理准备,南汉二陵发掘过程中,就不断有考古界的权威人士闻风赶来,很早就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国家文物局的许多专家主动向考古队建议,这个发现应该列入“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有关领导还专门指示要好好准备材料,备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王墓是南汉国最典型的历史见证,而南汉二陵则是南汉国最重要的标志性史迹,受到多大的关注都不为过。
  记者:您见证了广州的考古发掘一次又一次名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您怎么看这种荣誉呢?
  麦英豪:广东六次名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有四次发现在广州,这让广州在全世界范围内打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文物考古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感谢媒体的宣传。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48.jpg

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出土文物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49.jpg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50.jpg

河南愝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出土文物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53.jpg

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54.jpg

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出土文物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55.jpg

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文物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56.jpg

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出土文物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57.jpg

浙江杭州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出土文物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dxc/dt/200504180044_503658.jpg

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
  其余九大考古发现
  1、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新石器时代
  史前村落遗址,是河北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北方、山东三大文化区之间的夹缝交界地带,文化地理关键,是研究三系统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重要地域。2003-2004年度的发掘,发现了3个阶段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中北福地一期遗存是此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其年代与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公元前6000-5000年),在地域上填补了此2支文化之间的空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房址、灰坑、还发现了祭祀场遗迹,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遗物,特别是发现了大量刻陶假面面具,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术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2、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新石器时代
  芮城清凉寺墓地属于寺里——坡头遗址(即“坡头遗址”),遗址最早发现于1955年、1965年,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2004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葬排列有序,南北成行,东西成列,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打破关系。墓内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对诠释中原的核心地区的复兴历程具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也将有所助益,是近年来少见的重要发现。
  3、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夏商
  200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发现了宫城城墙以及大型夯土基址、车辙、绿松石器及其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最新的发掘结果表明,其中至少存在2组具有明确中轴线的建筑基址群。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周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二里头文化四期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上述发现为夏商文化分界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4、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青铜时代
  发现罕见的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墓地规格最高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木尸”墓。部分墓葬尸体、服饰、随葬品保存较好,采集30多具古尸标本,出土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遗存的时空关系基本廓清。它将在更宽的领域对周边其它地区的考古产生影响。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进展。
  5、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西周
  发现、解剖并确认了西周时期的城墙,揭露2座大型人工黄土台建筑基址,清理出2座可能为宫殿建筑的大型房屋遗迹。在城内外均发现了与城墙同时的壕沟线索,并对壕沟的走向、形成原因、沟内堆积情况及时代等进行了发掘。在城外台地上发现清理了西周时期小型贵族墓葬7座,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对研究湖南地方史、地方青铜文化和早期国家社会的形成等具有重大意义。找到了备受学术界关注的“宁乡铜器群”所属的考古学文化,为湘江流域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6、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春秋战国
  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规律,并将墓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国贵族的5个等级;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随葬品。其中丘承墩一座长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国贵族墓葬,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的越国第二大墓,分为墓道、主室、后室3部分,主室还用木板隔成南北侧室。该墓共随葬各类器物1100余件,大多为精美绝伦的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为止江浙一带所发现的最高等级的越国随葬品的风采。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玻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是研究玻璃起源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难得材料。鸿山贵族墓地的时代为战国早期,即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出土文物丰富,等级差别明显,是继印山大墓之后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对越文化及越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7、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十六国时期
  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揭露出多处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重要遗迹,出土了包括北燕纪年陶瓮在内的大量重要遗物。这座门址坐北朝南,始建于前燕,彻底废弃于元代,共经历了前燕、后北燕、北魏、唐、辽和金元6个时期的建筑和改建,历时1000余年,这在我国城市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发现。
  寻找和确定三燕都城龙城遗址,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大课题,也是辽宁西部地区历史时期考古的一项主要任务,虽不断有有关遗迹现象显露,但都较为零散。此次考古发掘有较好的解决,为辽宁城市考古积累了经验,是学术上的一次突破。
  8、浙江杭州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南宋
  发掘面积共计1200余平方米,发现了南宋时期的御街、御街桥堍和桥墩基础、道路、殿址、围墙、河道、石砌水闸设施以及元代石板道路等重要遗迹。严官巷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南距南宋皇城约400、北距南宋太庙遗址约100米,是一条长不过200、宽约5米的小巷。南宋临安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封闭式的里坊布局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布局的一座典型城市。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南宋御街遗迹,从而确定了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而御街桥堍和桥墩基础及河道遗迹的发现,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中采用河路并行体系布局的典型实例,也是南宋临安城的最大特点,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9、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清-民国
  “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位于绵竹市棋盘街传统酿酒作坊区,其保存和延续了传统酿酒生产工具及其工艺流程,是一处较为全面体现剑南春传统酒文化的典型老作坊。2年共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清理出土一大批和白酒酿造工艺密切相关的遗迹现象,包括水井、酒窖、炉灶、晾堂、水沟、池子、蒸馏设施、路基、粮仓、柱础和墙基等类,初步了解到酒坊群布局配套设施齐备、遗迹保存完整。揭示出遗迹表明从原料浸泡、蒸煮、拌曲发酵、蒸馏酿酒到废弃用水的排放等酿酒工艺全过程,工艺流程遗迹比较完整,是一处保存较好的酒坊街区遗址,遗址年代为清代——民国。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发掘是一次重要考古发掘,其规模之大,酿酒遗迹之全、保存之好超出以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编辑:李美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透视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