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的契机
反思历史的契机--------------------------------------------------------------------------------
● 李慧玲
市面上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在介绍九一八事变时,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简单地概括了日本侵华的原因,史实叙述跳跃幅度颇大。
另一本《中国历史》课本,在介绍抗日战争时,就把“抗日救亡”一课分为两节,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而在谈到九一八事变时,劈头就是柳条湖事件本身的简单描述,以及一段“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远因介绍。
新出版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在书写同样一段历史时,把前因后果交代得比较清楚。相对于过去一些版本的“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一版本的叙述是:“国民党政府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
这一场中日韩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争吵,一方面固然增加了三国国民对对方的不少恶感,但也不是没有好处。以中日政治关系交恶来说,尽管有人砸烂日本使馆,但事件发展到后来,我们也听到中国国内一些呼吁冷静与理性的声音,中国政府相对而言,已算克制。
逛中国书店就发现它们设了专架,把有关日本的政治、社会文化、中日关系等等的各家之言集中起来。尽管网民还是激动,但对日本的理性认识也在点点滴滴的累积中。
而这本新出版的《近代史》虽然不是最近才提出编撰,但是毕竟“生逢其时”,因此备受中外媒体瞩目。
由于一本书的出版而改变中日关系固然不可能,但如果争执与摩擦所带来的客观效果,是东亚三国都能各自正襟危坐,反思自己国家对历史的处理方式,有意识地改进,让年轻一代对历史有全面的了解,而各国的受众也提出重新省思自己的历史,那也可能是坏事变好事。
要反思历史教育的不只是日本,我们自己的教科书要反思的似乎更多。
可惜问题似乎不在于对教科书的反思态度,而在于我们教科书本身的扭曲,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教唆,而不是客观历史的描述。
中国历史教科书严重落后,这一点业界早有共识。 教科书无非是统治者的一个工具,怎么讲对自己有利的话,当然就怎么编。 9494~~~~~~
自己都在隐瞒历史,篡改历史,还好意思说别人。
两个都不是好东西。 BS日本 灵魂出窍在 2005-6-23 08:04 PM 发表:
教科书无非是统治者的一个工具,怎么讲对自己有利的话,当然就怎么编。
说得一点也没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