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69年前的今天……
西安事变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1/xinsrc_8f7c6845226645ae90fca7dd0b629bce.jpg
西安事变时的张学良和杨虎城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1/xinsimple_1aa594d552b94bf7984700637d3e30ab_2.jpg
西安事变前夕的张学良(左)、杨虎城(右)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1/xinsimple_c3832793f1724660a719850643de5037_7.jpg
西安事变指挥部——杨虎城公馆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1/xinsimple_5ec59975bf104dac83fb52a89ffede1b_1.jpg
1936年12月13日,西安
出版的《西安文化日报》刊载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1/xinsimple_3ada3ebf3e6245a9a571e872ad51c510_4.jpg
1937年4月2日,周恩来乘飞机由西安返回延安,毛泽东等到机场迎接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前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1990年12月9日,因发动西安事变被国民党当局长期监禁的张学良少帅,在台湾接受了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采访,他回顾了当年发动兵谏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其他问题。
http://www.epicbook.com/picture/history/zxl_2.jpg 关于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张说:
“那时我不想与共产党军队作战”
“为什么中国人之间要流血呢?”
“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管对方是谁,我愿意抛弃自己的权力和生命,进行抵制,这就是我的本性”。
他说,他是反对内战的。
“当时部队(东北军)内比较强烈的愿望是回家乡”
“他们要同日本人打,不愿同共产党作战而失掉力量,想保存力量同日本人作战”。
“在那之前,我和蒋介石先生有时也发生意见分歧,但还没有像那次(指发动兵谏)那么严重”。
当时,日本正在扩大侵华战争,可是蒋介石的基本战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张学良说:“我就主张攘外安内(攘外为先),就是对外就能安内。”他于1936年4月秘密访问延安,同周恩来会谈,并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呼吁在共产党根据地延安的周恩来到西安商讨善后事宜。
张学良说,他与周恩来都曾在天津南开大学学习,“以前曾听说过他的名字”。在延安事先曾进行过商谈的张学良与周恩来基本达成一致抗战的认识。张学良说,“尽管我们是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他对周恩来的评价是“(他的)反应很快,了解事情也很深刻”,“说话一针见血,而且对事情看到很清”。
1936年12月24日晚,实现了蒋介石与周恩来的直接会谈。张说,是他领周恩来去见蒋介石的,他并列席了会议。张学良没有介绍会谈的详细情况,但他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谈”。
在谈到西安事变后护送蒋回南京而遭到监禁时,张学良说,当时周恩来是反对他这么做的,“甚至到机场想把我追回来”。他说,他知道去南京将被逮捕,但还是去了南京。“我是个军人,我做这件事我自己负责”,“同时我是反对内战的。我对牺牲自己毫不顾虑”。
http://www.epicbook.com/picture/history/zxl89.jpg 张学良早年曾去日本参观军事演习。
他说这给他“留下很不好印象,我感到这是日本人在向示威”。
“日本人这么做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促使我反抗日本人”,“日本当年完全是侵略的态度,我们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他的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杀死后,张学良感到“家仇国恨集于一身”,但他说,他“一点都不怕日本军,如果他们在杀死我父亲后再杀死我,我相信一定会有比我更厉害的张学良出现”。
时值张将军90大寿,来自欧美的新闻记者曾争先恐后地要对他进行采访,但是,张学良从“我的一生被日本断送了,我不希望日本的年轻人再犯过去的错误”这一强烈的愿望出发,接受了日本广播协会的单独采访。他说,他主要是想对日本青年说明,“不要动用武力,用武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点历史已经教训了我们”,日本广播协会播放了采访实况。 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市建国路
http://www.xibaipo.com/images/witer.GIF
来自: 2004年8月11日20:40
http://www.xibaipo.com/images/witer.GIF
张学良公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是在“西安事变”主要旧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等处旧址,并举办有“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和“西安事变”等基本陈列。共展出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等。
http://www.hfyz.net/teacherhomepage/xinxi/aiguozhuyi/71/7124.jpg
http://www.hfyz.net/teacherhomepage/xinxi/aiguozhuyi/71/7125.jpg 西安事变旧址参观记
1936年12月12日,一件震动全世界的大事在古都西安发生:东北军领袖张学良与西北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人事已非,遗迹均在。蒋介石当年被追捕的地方华清池,已成了热门的旅游景点,同是西安事变的遗址,杨虎城的故居止园与张学良的故居张公馆,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历史就在眼前
那天斜阳下,我先到位于青年路的止园,这里还是杨虎城的别墅,60年前他与张学良秘密策划兵谏时,好多重要会谈是这里举行。来到这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宅的门前,马上有一种”历史就在面前”的感觉,走进这个可容一部汽车的大门,那等于走进了杨虎城的世界。
http://travel.zaobao.com/china/images/zhang160301a.jpg
张学良 根据好几种关于西安事变的书籍的记载,止园是事变前夜(1936年12月11日)张良二人秘密碰头的地方。那晚,因蒋介石再次拒绝张杨二人的苦谏,绝不停止内战,还准备在第二天发布第六次“围剿”中共红军的命令。张学良当晚接到消息,他知道情势危急,于是连夜赶到止园与杨虎城紧急磋商,两人决定马上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止园紧急磋商后,两人分头召集高级军官开会,宣布行动计划及进行军事部署。几个小时后,震动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止园可说是这场事变的策源地。
这座别墅原有的院落与建筑都完整地保存下来,80年代初改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1983年杨将军诞生90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并由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走在园中,只觉周遭异常宁静,我的脚步声都清晰可闻。深灰色的房屋,带灰色的绿草,总体上给人予一种肃穆、凄美之感。这样的情调正与杨虎城悲壮的一生相称。
很少新加坡人来这里
走在当年杨虎城天天来回走的院中小径,想象那些一度是历史舞台主角的名人,在极端复杂危急的时刻,做出令全世界吓得一大跳的决定,人在此刻,心情怎能静如平湖?
看守纪念馆的老伯知道我是从几千公里外的新加坡来的,他睁大双眼看了我一阵,用浓重的陕西口音说:稀客、稀客。他说,在他的印象中,很少新加坡人到这里来。
老伯显得有点兴奋,连声说:新加坡也有人晓得杨虎城,那敢情好呀!我那时很想说,新加坡人来到西安,都让旅行社带去看杨贵妃一千多年前洗澡的地方去了(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在那地方洗过澡还是个疑问),另一个姓杨的名人就被冷落了。但我不想扫老人家的兴,不说了。
老伯亲自领我到一间间陈列室参观。这些房间陈列的是杨将军的遗物及一些历史照片,有杨将军用过的指挥刀、穿过的军服、留下的书信与墨宝等等,总共有150余件。我特别留意杨将军的卧室:一张很普通的小床,两张沙发,一个盥洗架,一个挂衣架,都是些毫不起眼的东西。只是墙上挂的一帧杨将军与夫人的合影,较引人注目。
离开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已是夕阳残照,对于这位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最后又惨死的将军,敬意、惋惜、感伤之情交织在西安的斜阳里。
事变在这里和平解决
看过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我赶去建国路(昔日的金家巷)参观西安事变另一个旧址:张学良将军公馆。
到了那里,从正门挂的两个牌子知道,这里其实就是西安事变纪念馆。门前还有块碑,上面刻的字与止园前的碑石大同小异。这个馆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到达时是4时45分,今日开放时间只剩下15分钟,大门却已关上。费了一番唇舌才说服看守的老人,开门让我进去。
进到院子一看,觉得这个纪念馆搞得有点杂,左是一排像是民居的平房,右边是三栋外观大同小异的三层砖木结构洋楼,分别名为东楼、西楼与中楼。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西楼(亦称C楼)与东楼(亦称A楼)。西楼是张学良在西安的住所与办公的地方。1935秋,他从汉口调防西安就一直住在这里,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陪同蒋回南京。和平解决事变的三方(张杨、南京当局与中共)会谈就在这座屋子的二楼举行。
二楼的家具、摆设基本上保留张将军当年居住时的原貌。
东楼是当年周恩来与叶剑英等中共代表团居住的地方。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就在天明前打电报通知在陕北的中共中央,并请中共立刻派代表来西安与他会谈。中共几个领导人黎明前就作出决定,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赶赴西安。张学良让中共代表及随行人员住在他的公馆的东楼,与他自己住的西楼中间只隔着一栋中楼,这不仅是基于保安上的考虑,而且也为了方便张与周随时会晤。
张学良公馆三栋楼都已经老了,失去自由超过半个世纪的张学良也老了,再过4年就到100岁了,在西安事变这出“名剧”中担任要角的蒋介石、宋子文、杨虎城、周恩来、叶剑英等都已作古,百岁的宋美龄还活着。西安人恐怕看不到宋美龄旧地重游,但他们都盼望着张少帅再到张公馆来。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
站在这个曾作为特大历史舞台的张公馆,踏在当年张学良每天上下不知多少次的石阶上,看着印在古老楼房的夕阳逐渐微弱,只觉得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件,都像此刻的夕阳,终要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西安事变的是是非非,历史学家的评说多到一列火车也载不完。我只想到: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按他原先的部署,将中共打垮,半个多世纪来的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就要重写了;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也不会有中共后来的壮大,至少是不会那么快壮大起来,国民党也不会那么早垮台,新中国就不会那么早建立。明乎此,西安事变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杨虎城与西安事变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生于1893年。早年在家乡组织中秋会,专事劫富济贫。后参加辛亥革命,与清兵作战。曾响应孙山山护法运动,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司令。1924年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北京兵变,冯玉祥组建民军,杨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北伐战争(旨在肃清盘据北方的军阀)期间,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这时他与中共已有接触,还容纳中共党员在军中。他坚守西安8个月,终于击败北洋军,因战功升任国民军第十军军长。北伐战争后,一度附蒋介石,先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一直是西北地区实力派的要人。蒋介石虽极力拉笼他,要他率部攻打陕北的中共红军,但由于他反对内战,主张一致对外,抵抗日本的侵略,蒋对他越来不信任。1936年12月12日,他张学良联合发动西安事变,逮捕蒋介石,逼蒋停止内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遭蒋撤职。1937年11月在南昌被囚禁,后转到重庆,一直关到1949年9月,在共军占领重庆前夕,杨在中美合作所(专门囚禁政治犯的“特种监狱”)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好像没人记得今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