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aKid 发表于 2008-2-1 01:11

“十七大”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向何方

房地产专家印堃华精彩市场解读
  "十七大"前后,房地产市场极不太平,新政频出,且有许多直指土地、金融等地产命脉,一时间,业界关于后市走向的争论四起。

  11月6日下午,在武汉市房协的积极组织和促成下,由武汉易居房地产研究所参与协办的一场市场形势分析会上,记者见到了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业内知名专家--印堃华教授,聆听了这位有着多年市场研究经验的学者,对于"十七大"后市场发展的理解和判断。

  印教授近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中,这位72岁的老人充分展示了他的学识渊博和为学严谨,从他的妙语连珠中,记者选取了一些极具"印氏风格"的言论观点,与读者共享之。
  "要调控房价,首先要调控地价,但在现有招拍挂条件下,要想地价不涨,除非不搞市场经济。"
--土地是控制房价上涨的根本  对于房价屡调不止的情况,印教授分析了背后的深层原因。他认为,这一轮的房价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土地市场放开的结果。

  在他看来,自2003年开始至今一路上扬的房价,除了通常所分析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投资看好进入等原因,造成了各方面需求强劲,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态势之外,土地出让普遍采用招拍挂方式也是造成房价上涨的最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在推行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方式的这几年,全国土地价格平均上涨了有5到6倍,各地经土地拍卖产生的"地王"层出不穷。前不久,上市公司苏宁在上海中心区取得的地块,其楼面地价就已高达66930元/平方米。地价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房屋建筑成本,造成房价自然上涨,另一方面也给后市传递了很强的"预期上涨"信号,以至于哪里出现"地王",哪里就会出现哄抢和跟风现象,周边楼价跟着"水涨船高"。

  印教授表示,在土地充足的条件下,招拍挂的方式是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但在土地稀缺的条件下,招拍挂方式无疑会加剧后市的上涨预期,造成楼市的哄抢。在现有的土地稀缺和供给不足情况下,把所有的土地都拿来拍卖,这是有待商榷的。

  "如果土地不要钱,上海浦东正中心的房价5000元足矣",此言虽是印教授的一句玩笑,但也道出了控制房价的根本。  "目前政府要解决的不是紧缩地根和银根,抑制需求,盲目打压投资,而应该是疏导需求,增加有效供给,鼓励合理投资。"
--调控的重点绝不在打压市场  自2002年,政府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比较明确的调控时起,就有人在预言"房地产冬天的来临",但这几年的事实证明,政府调控的目的绝不是要"唱衰",要置行业于死地,而是在积极的摸索行业规律,以便更合理的引导发展。

  这几年,关于zhongyang的政策调控,业界一直有"南方思想"和"北方思想"之争。"北方派"主张从政策上压缩土地供给,收紧信贷,增加税费,从而抑制需求,降温房价;而"南方派"主张加大土地供应,增加有效供给,多渠道疏导消费需求,鼓励合理投资。印教授则属于坚定的"南方派",在这几年有关上海地产"泡沫论"的争辩中,他是"乐观阵营"的主力。在他看来,目前中国"4+2+1"的家庭模式下,一个家庭拥有两套住房是合情合理的,不能一味的去限制这样的合理需求,打压合理的投资,而应该在保证有效供给的情况下,去鼓励合理的住房消费和投资。

  如果是从压缩土地,减少供给,限制投资的角度来调控,只会加剧一哄而上的紧张态势,而收紧信贷,频繁加息,增加交易税费,伤害更多的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供房者,尤其是刚毕业不久贷款买房的年轻人。政府打压的重点应该是那些靠频繁贷款买多套住房,又短期倒卖的"炒房族",从近期提高二套房和多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的动作上看,这一部分投机者应被逐渐挤出。
  "房价有涨有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发展规律。"
--房地产业不存在拐点  "拐点说"在楼市发展中一直存在,每当出现大的政策调控,或是市场出现一定的波动时,就会有一些"拐点到来"的言论出现。但在印教授的言论中,"拐点"一说或是杞人忧天。

  他介绍到,研究房地产业的发展,一定不能忽视三个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极差地租理论。房价如果出现问题,一般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除了价值和供求之外,极差地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关注点。目前,我们很多地方房价的上涨还属于极差地租1的层面,是由于土地原始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房价之差,而根据极差地租2的理论,未来的房地产发展,应该是通过继续追加投资,完善配套,改善环境所带来土地价值的提升,以及产业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说,未来地产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楼市的发展是需要不断调整的,不会一直上升,也不会立即消亡,遇到一些调整并不是所谓的"拐点",不是说楼市一经调整就会立刻走向衰退,而可能是随着增量的减少,存量的扩大,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房地产业将从'丰利'时代走向'均利'时代。"印教授如是说。
  "以前我们一直提'国富民强',认为'国富'了才能'民强',现在我们要提倡'民富国强','民富'了自然'国强'。"
--鼓励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早几年,在上海流传这样一句话,'有钱了不知道怎么办,存在银行怕亏本,买股票风险太大,办企业没本事,借给别人又不放心,不如拿去买楼。"印教授的这句话,引发了现场的一阵笑声,也道出了现今楼市"火热"的真实一面,房地产除了满足居住需求外,正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的重要方式。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而房产投资即是财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的人在收入增加后,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渠道更快的富裕起来,这是国家发出的重要信号。但如何有效引导投资,减少投机成分,则是调控中该着重注意的着眼点。

  另外,"买不起房就是分配不公"的舆论应被打破,我们应提倡的不是"居者有其屋",而是"居者有屋住",住房问题不应该只靠购买商品房来解决。"十七大"中强调了这一民生问题,回归了住房调控的本位,加强住房保障,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鼓励老百姓自择其类,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形态,
  ● 人物简介:印堃华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市房地产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三教授工作室首席专家
上海知名房地产经济专家,有上海"内参学者"、"智囊中的智囊"之称,属楼市"乐观派",一直唱好后市发展。
  ● 知名语录:

◆"正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其中心城区的房价高于其他城市是必然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有发展潜力和最适合投资、创业、就业和居住的地区。那么,有什么理由房价会大跌呢?"

◆"买了房子既不出租,自己也很少去住,就作为资产放着,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都很常见。因为房主不缺钱,所以不需要变现,因为房主不想做一个房产经营商,所以不愿出租。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因为房地产本质上有个特点,它是保值的,从长期看是不会贬值的。"

◆"上海楼市不应该打压,楼市的繁荣,归根到底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过度打压房价,可能会引起资金的外逃。中国股市先天不足,其他投资渠道也乏善可陈,一旦对房产市场打压过头,出现大量资金外逃的局面,将对上海的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楼市与股市不同,股市很'瘟',被套的主要是有点闲钱的人,房市若倒了,除了使更多的人买不起房,还会大量减少就业岗位,造成现有工业产能大量空放。"

◆"调控楼市还是一个动态过程,调控手段和措施只能"与时俱进",因为总体处于探索阶段--在探索中调控,不但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且应当允许调控者试错。"

◆"房地产行业作为刚刚开始出现繁荣态势的行业。'泡沫论'一度干扰了高层决策思路,但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这两年中国房地产迎来的是'春天'而不是'冬天'。"


ColaKid 发表于 2008-2-1 01:11

有点过时了~
不过今晚看到觉得满好的又不知放哪里~
姑且放住先~

轻水惜寒 发表于 2008-2-1 19:50

原来是地价涨了,怪不得菜价涨得这么厉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七大”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