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兵败启示录:大胆发展 谨慎合资
达能兵败启示录:大胆发展 谨慎合资 “瑞典斯德哥尔摩仲裁是达能娃哈哈纠纷最核心的法律程序之一,它的裁定结果有可能引来达娃问题的最终解决。”7月19日,据法国媒体报道,达能集团已经正式表态,正在寻找一种“体面”的退出方式,结束和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之间的合资关系。娃哈哈内部人士亦表示,距离达娃纠纷得到最终解决的日期正在临近,瑞典斯德哥尔摩仲裁庭做出的仲裁结果很有可能为长达一年半时间的达娃纠纷画上句号。据娃哈哈工会代表李肃在接受国内媒体访问时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此前达娃双方谈判的最后状态,肯定是双方已做好了分手的打算。娃哈哈与达能之间已经不具备继续合作下去的可能性,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达能方面退出,只是退出的方式方法还不确定而已。尽管达能中国方面对此依然保持沉默,并一再坚持表示,“双方的谈判还在继续”。但据业内人士的分析认为,达能正在考虑以何种形式,何种价格将其所占51%股份转至他手,唯一体面的可能性就是将其回售给娃哈哈。但与达能收购娃哈哈时提出的超低报价相比,达能这次给出的股权出售价格高达176亿-209亿元之间,两者相差了数倍,娃哈哈对此价格肯定不可能接受,二者之间尚存在很大分歧。据此,笔者认为,达娃之争最终结局的到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至于这场纠纷将会给国内乃至国际企业造成的影响与启示,笔者将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达能的问题源头在于企业自身经营问题就算最后达能用一个好价钱售出了手中的股份,相对体面的退出中国市场,也将会遭遇“壮志未酬”的尴尬。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达能的困局呢?笔者认为,达能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是造成达能困局的最直接原因。此前,关于中国区总裁秦鹏涉嫌偷漏个人所得税2000万元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秦鹏已被立案”的消息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尽管达能方面一再声称并无此事,达能公关公司奥美7月17日曾申明此消息为假,但常言道“无风不起浪”,况且跨国公司运用种种手法进行所谓“合理避税”,在业内早已经不是秘密,而这一消息很快被《北京商报》7月18日证实,秦鹏偷漏税的确被广东省地税局立案,达能还是奥美无疑给自己脸上狠狠打了一巴掌。就算不去谈达能高管们的“偷税门”问题,那么秦鹏这位“海归”的法籍华人,也并非经营管理的合格人才。他曾负责的达能酸奶在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声匿迹,国内名牌乐百氏在其的直接管理下,从能够与娃哈哈对峙的饮料巨头,沦落到几乎从市场上绝迹的窘境。而达能曾经的合作伙伴光明牛奶,也与2007年同达能脱离关系……种种迹象表明,秦鹏所率领的达能中国,并不具备经营实业的能力。近年来达能在中国市场的战绩说明,秦鹏只是擅长进行资本运作,通过不断的与国内知名品牌进行收买并购,不断的扩大达能的合作范围,来造成业绩的虚假繁荣。在达能与娃哈哈合作的蜜月期,秦鹏对于娃哈哈以及宗庆后的态度是相当亲切甚至有些殷勤的。在达能的一次亚太区总裁峰会上,原本禁烟的会场却容许宗庆后吸烟,而亲自为宗准备烟具的竟是秦鹏本人!且也有内部人士指出,对于后来达能所指责的许多问题,秦在当时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为了让年末的财务报表好看,才一直采取默认的态度。有了问题当时并不及时指出校正,等到分歧越来越大才出言斥责,领导层的这种管理态度,如何不使企业走入困局?加之其高高在上的骄傲态度,不肯去潜心研究中国国情与市场规律,对中国法律的满不在乎,焉有不败之理?此前通过对娃哈哈员工中的调查中也证明,他们对达能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表示极端不认可,并且抗拒达能的全盘收购。 民族品牌需要寻求什么样的合作?种种迹象表明,达能与娃哈哈的合作是失败的。双方经历了如此激烈跌宕的争执之后,已经不再具备继续和谈的可能性。那么,从这场耗时已久,震惊海内外的商业纠纷中,我们又能够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呢?我们必须承认,达能方面提供的资金是娃哈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然而,达能在乐百氏上的经营失败,成为了娃哈哈心生离念的导火索,可以说,经营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便是双方“婚姻”结束的根本原因每段婚姻的开始都是甜蜜的,但随着了解的不断加深,理念不同的双方将会不可避免的走向争执,甚至最终离婚收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外资的注入,来发展产业搞活经济,但是伴随外商资本的大量涌入,种种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最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外商利用中国现行法律法规的漏洞,大量收购本土民族品牌,甚至形成垄断局面,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害。达能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不断的收购当地的优势企业进行合作,当发现该企业的经营走向颓势无盈利可能之后再转手出售,其巨大利润的取得是以当地企业利益受损甚至倒闭为代价的。之前,达能中国先后与乐百氏、光明、蒙牛、娃哈哈等本土饮料业著名品牌进行合作,在其经营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达能将会在中国饮料业市场取得垄断地位;而当其经营状态不佳的情况出现,达能将会迅速将这些被榨干的企业出售,原本的民族名牌将不可避免的销声匿迹——乐百氏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民族名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带给国民的影响并不局限在经济方面,更会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民的认同感。就像芬兰不能没有诺基亚,日本不能没有丰田,德国不能没有大众一样,如果海尔、联想、娃哈哈这些民族名牌被海外投资者控制的话,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加入WTO之后,中国的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将来自全世界,应当在寻求与国际资本良性合作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最了解中国市场的始终是我们自己,只有立根本土打好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在寻求对外合资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理性,加深彼此的了解与沟通,并且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无良外商的经济侵略,保护民族产业的健康发展。 达能出局是噩耗,还是喜讯?达娃纠纷,是迄今为止华商与外商之间最大、也是最复杂的商业纠纷。面对曾经出现的抵制中国货、抵制奥运的不和谐声浪,曾有人悲观的认为,这场纠纷会让中国企业在国际上丧失形象,从而极大的影响外商对中国市场投资的热情。必须要指出的是,受石油价格普遍上涨以及美国次货危机影响,目前西方经济正呈现出疲软迹象。而中国经济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西方世界开始出现对中国国力上升的恐惧心理,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对其是一种威胁。因此,在出现了抵制中国的刺耳声音,达娃纠纷也成为了某些别有用心人士和不良公关公司借题发挥、攻击中国的工具。但是,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华的绝大多数外商仍然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在华投资的意向与兴趣并未减少,而是增加了。他们表示,中国市场非常广阔,尚有极大潜力可挖掘,他们并不会因为国际社会上少数人的不和谐声音,而放弃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经营。悲观者的担忧可休矣!其实,通过这次纠纷,可以促使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以防外商钻法律的漏洞,防止为中国的经济带来损害。亦能够令外商思考,日后应当如何与中国企业更好的合作。也为中国的企业提了个醒,应该如何应对外资合作与市场竞争,可谓利大于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希望达能在中国市场上的失败能够同时令中外企业吸取经验教训,为后来者提供参考,促进国内外资本的融合与协调,实现互利互惠,和谐双赢。用自信、稳健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与国际市场接轨,尊重国际惯例。向西方世界表达我们和平崛起、不搞霸权的善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