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年代 发表于 2009-1-8 21:25

大学生就业,我们能做点什么

2009年,中国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国家提出争取70%就业率的目标,在经济危机肆虐的今天,能不能达到目标,全中国都在担忧。
虽然我们具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和大学老师,但是,我们却很难给每一个在校生指出一条“正确的”职业道路。每个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和良好发展,只能靠他/她自己去细细努力。但是,作为一个和外界接触甚少的大学生来说,缺少做出对策的足够信息,他/她很多时候显得迷茫而无所适从。
唯一的出路,就是寄希望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每一个大学生在信息尽量充足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因而,我们萌生了编辑一本书的念头。
这本书的目的是给他们尽量多的社会信息,让他们提前明白,社会需要什么人,需要怎样的能力,这样,在校的时候,他们就做出针对性的准备。
为了规避此前求职就业、职业规划方面书籍的弊端,本书不再采取领域内专家的理论说教,也不邀请个别成功人士来以身说法。他们知识和经验再丰富,也只能教学生们一招半式,但是无法给大学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怎么办?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邀请各行各业的人们,来给在校生讲讲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存状态。这样,读者在一本书内,就能通晓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职业发展状况。这样,在校生就能对照自己的现状,做出更早、更准的准备。
为此,我们做出了精心的策划。
目标读者:广州100万左右的在校大学生。
核心目标读者:广州10所具规模院校的在校大学生。
文章作者:广州10所高校最近一两年(即06届、07届、08届)的毕业生。
约稿数量:在几大行业领域,分别约稿数篇,大概需要40篇左右。
具体约稿的过程中,需要保证1)各个学校均有校友代表,其中,中大、华工、暨大毕业生相对较多;2)几种大类岗位(如技术类、管理类等)均有代表。
此外,为了与网络上可能有的类似经验分享文章区别,在目标读者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一份向文章作者提供的详细写作提纲。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文章作者描述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具体内容、环境氛围、薪酬待遇和发展前景,并进一步描述工作压力与成就感、能力要求等等。接着让作者回忆此前的职业规划和求职过程,并做出总结和反思。最后,让作者回忆大学阶段,对曾经的学习、考证、活动、实践和生活做出一个总结和反思。三个阶段,一气呵成。
这样的系统、全面的盘点、回顾和反思,给在校生带来的信息量和启发价值,是网络论坛发帖片段、以及私下向师兄师姐粗略请教,所完全不能比拟的。
当然,这么高的要求,也同时预示着我们的约稿过程将耗时费力。我们发动了我们的研究生同学和朋友,本科同学和朋友,高中同学和朋友,初中同学和朋友,儿时伙伴……,以及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为了保证我们40篇左右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发出的“约稿说明”文件数量以百计,在我们登记表上登记个人信息“同意”写作的有近百人。
在约稿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觉到了金融危机对工作白领的影响。约稿时2008年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季度,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国开始变得明了化,加之年底即将来临,工作的人们都很忙。无论是外企,国企还是私企,无论是技术类,市场类岗位,还是行政类岗位,绝大部分都要加班。更有不少人面临被裁的风险,需要比此前更努力的工作。
为此,很多人虽然对我们这样有意义的工作很支持,也愿意和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工作、求职、大学的经历和经验,但是,实在是没有精力和时间花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个周末来细细盘点、回忆和反思。对此,我们作为过来人,很是理解。同时,我们要对向我们按时提交稿件的几十位文章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们承诺的稿费只有区区50元,我们深深明白,向我们提交稿件的作者,绝不是为了稿费,他们作为过来人,作为从校园走向社会打拼的过来人,他们曾经面临着同样的困惑,他们曾经同样迷茫。当我们号召集结出版这样一本书的时候,他们感动了。在约稿的过程中,让我们最开心的时候,那就是当我们讲明意向后,获得对方一声“好!没问题!”干脆回答的时候……
……
2009年的现在,我们书稿已经编辑完毕,样书也已经印刷出来,图书海报、横幅宣传已经在广州部分高校启动,预订工作已经开始,一个又一个预订电话正在打来,这让我们很欣慰……
我们组建的“过来人”工作室,作为民间的机构,相比于企业和学校,我们缺资金、缺人手,做的事情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创新,这个过程,何其艰难。此外,还要克服各种莫名的困难,就算在一个学校贴张海报,也要到多个部门去审批,数天也不一定能批下来……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产品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我们就能坚持下去,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
书名:《师兄师姐们的轨迹》
博客:“过来人”工作室http://blog.sina.com.cn/societycampus(内有本书样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生就业,我们能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