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起什么名字
其实想来想去都不知道放在哪个板块,随后觉得还是放在这里算了。我想说的是一把声音,但是我想表述的背后意思,是个人的生活与政治的关系。
先看我要说的这把声音的主人:
从网上的简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从1971年开始,每天早晨六点半,于芳的声音随着《歌唱祖国》乐曲走入中国千家万户,36年来不曾中断。她为祖国和民族报晓,为党和人民发声,被誉为“中国声音”。
“嗓子是用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
于芳的一天,早于常人三个小时。
她住在距电台近15公里的城东,每天三点多钟上路,骑车一个多小时,五点前赶到电台备稿。就这样,在夜色中奔走了数十个寒暑,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新闻节目,男女对播,一人一岗,就是下刀子,也得上岗。”于芳表示。
三十多年没有一次误播,一直保持“全天候”工作状态的于芳,让很多人惊异。
“嗓子是用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于芳说。和于芳同事三十多年的著名播音员雷阳说:“她一直使用降压药。但是,她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对于我来说,播音时间越长,胆子越小”
“**县的‘洞’,应读‘桐’音,见《辞海》。请注意!——于芳。”几个月前,中央台某直播间留下这样一张字条。
直到今天,悉心备稿是于芳每次播音前的必须步骤,“功夫在稿件之外。对于我来说,播音时间越长,胆子越小。”她说。
2004年,于芳在播出长篇通讯《好工人许振超》时,特别索要并细听记者采录的许振超的录音资料,通过许振超的声音来感知、揣摩、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和个性。她把一个当代知识型工人的典型极富个性、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广大听众前,成为人物通讯的经典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代表了祖国的声音。于芳悦耳动听的声音,为中央台的播音事业增光添彩。”听众的评价让于芳欣慰。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作为我国顶级播音员,于芳没有任何架子,再小的编辑找她播稿她都播,再小的播音员让她代班她就代班”;“对名利特别看淡,甚至专业职称也是领导和同事替她申报的”……同事评价。
“当自己凌晨独自骑车穿行于大街小巷时,使命感和崇高感常在心中涌动;当在话筒前面对一条条新闻信息,一篇篇针砭时弊、启迪心灵的述评,一个个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时,不由得激情迸发,责任感和幸福感同生。”这是于芳当年获得“范长江新闻奖”后的感言。
这些年,于芳与台里同事换房,缩短了上班距离,成了台里不分早晚、可以随时调遣的一员大将。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于芳说。54岁的她每天仍是骑自行车上班,早晨五点前到岗。
与共和国黎明相伴,为伟大祖国报晓,是于芳的职业,也是她的生命。 这个人物的存在,更多的扮演一个政治喉舌的角色。
她的生活已经不再具有个性,随意,而是按照一个标准,像军人一样的那么严谨,刻板。
每天早上准时出现的声音,已经给我们几代人的生活回忆中带上深深的烙印。一个给我们潜意识中代表着这个政治中心的发言人的姿态。 http://www.cnpc.com.cn/Resource/ZT/中石油渤海湾发现储量规模10亿吨大油田/20070503《全国新闻联播》0504《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头条冀东发现大油田-两年落实储量10亿吨.mp3 本帖最后由 阮范王 于 2009-11-2 09:53 编辑
于芳的访谈:
mms://211.89.225.23/dianbo/2009/zgzs/yufangjingbian.wmv 其实很难想象,这种声音下的人的样子。
每天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脑海中早已经描绘好这把声音的主人的样子,可是还是出乎意料和大相庭径。
在北京广播学院,基本上每个播音系的女学生,她们的声音全都是一个音色,跟于芳一模一样。只是语气和停顿还未达到这种境界。
这,就是作为政治喉舌的标准的声音,这就是代表着最高话语媒体权的声音,一个标志,只要一听到这个音色,就知道是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时间。 蛮有感触。 看到题目以为是LZ要为BB起名
价值取向问题 看到题目以为是LZ要为BB起名
价值取向问题
黑咖啡 发表于 2009-11-2 19:22 https://www.gdut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俺不是随便的人。。 我从小就听中央广播电台。
因为年纪少,从来就是新闻新闻,并没有听出这背后的意思。 值得我学习! 赞赞赞 这把声音总是伴随著一种权力的意味出現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