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_天行者 发表于 2010-2-21 22:34

“四年大学我读了什么”

“四年大学我读了什么” ——学而第一天行者 最近,和一位友人散步闲聊时,他问道,“你在大学里究竟学到了什么呢?”当时,我答不上。是啊,四年象牙塔的生活行将结束,是该好好收束,总结大学四年我究竟在学业上取得了什么或者失去了什么,或者什么都没得 ,混了四年。 l
通识教育——读大学的首要任务 其实,我是在大一下学期才最终确立了整个大学的基本治学方向,即“通识教育”。一次在图书馆自修,趁休息间歇, 闲步穿梭书架间。在典藏书架处,抽出了一本名为《大学工作》的书,是现任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自1993年担任耶鲁大学校长以来十年间对耶鲁大学新生和毕业生的讲演,以及他关于大学教育、特别是耶鲁大学的教育思想的数十篇讲演和文章。那时,我真正的近距离开始接触“通识教育”这个词,因为以前看央视也听闻过通识教育。我想很多学生,读完大学四年,如同我身边的朋友同学一样,也许,对“通识教育“ ,感到陌生,甚至闻所未闻 。通识教育,和专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两个不同模式。先解释何谓专识教育,专识教育即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教学重点偏向于教授本专业方面的知识,教授专业方面的技能。通识教育则相反,雷文说:“通识教育的教导内容更具有普遍性,看上去似乎不那么“有用”。一些评论家根据课程内容来解释什么是通识教育,它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和美术著作,以及科学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另一些人则追随红衣主教纽曼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本身,不为现实结果所左右,并且唯一的宗旨是自由地运用人的头脑,那么,这种教育就是“通识”教育。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培养的是才智,发展的是思考和理解的能力。第一种看法强调了通识教育的内容,第二种则注重通识教育所寻求的精神素质的发展”。他还补充说:“耶鲁学院教师们在报告中写道:“人们对所谓通识教育的理解是,它是精心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文理兼顾,在加强和提高学生心智才能的同时,也让他们熟知人类探询的知识中重大课题的主导原则。” 。 关于耶鲁的传统,雷文反复提到“通识教育”。雷文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学生谋求某种职业做准备。它的目的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获取特定的或“有用”的知识。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旨趣不在于教人们思考什么,而是如何思考。雷文对每位走进耶鲁的新生,都谆谆教诲他们“不应狭隘地将精力集中于获取某种信息和培养技能,因为它们会过时而遭淘汰。”他认为,文理兼顾、内容广泛的通识教育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研读、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清真理与谬误的能力。在雷文眼中,耶鲁大学区别于世界其他优秀大学的价值在于,致力于本科生教育和着力培养领袖人物,而出色的本科生教育规划必须超越智力培养,它必须为学生提供性格发展的机会。 当时,一读此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由于不外借,所以我只能整天呆在图书馆把它读完。书中很多发人深思的教育和学习观念,不少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影响了我大一后的学习方向,由过去的偏重专业学习转而把精力都用在了通识教育上。 (我觉得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借阅下这本书,由于这本书销量有限,极珍贵——在我所就读的大学GDUFS图书馆里,它是美国文化基金会的赠书,所以一般都是供在图书馆阅览,不外借)其实,现在很多大学都开始注意这一教育理念,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通识教育。例如,很多国内知名大学的出版社,都各自出了一套“通识教育”系列的书籍,这些书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方面面的典籍的介绍。还有,现在各大学都在开展的通选课也是通识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但是,我觉得贯彻执行的效果不好。以我自己的体会观察,这些书,例如呢,有介绍《论语》,《孙子兵法》,“西方古典音乐”“中华民俗”“音乐欣赏”柏拉图《理想国》等等各门各类,古今中外都有,但每本书对这些经典著作的介绍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一般 。一本经典书籍,如果只是停留表面,不钻研深究,是取不了真经的。看完这些浅书,效果好比电视上知识竞猜节目,“以下哪个建筑是伦敦的标的物”之类的无用知识。所以要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宗旨,训练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问得以内化,变成自己内在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精读这些书,看专门学者对这些著作的注释注解,例如读《论语》,可以读钱穆的,可以读南怀瑾,或者傅佩荣的;对西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就可以读“人民音乐出版社”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的专门理论。就两个字——专,精。l
“六经六艺”与“通识教育”作为炎黄子孙,不能数典忘祖。大学期间,我阅读了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还有其他儒家典籍,发现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宗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相似的教育理念——五经和六艺教育。古代读书人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四书五经是每个读书人必读的书籍,不论是仅仅为了修身养性做学问抑或是为了应科举升官发财都要读它们。“五经”(乐后来失传了,原本是六经)《诗经》《礼记》《乐》《尚书》《易经》《春秋》。以现代名词归类,诗经即诗三百,属于诗歌文学教育;乐即乐教,包括了音乐,歌剧,电影等等艺术形式;易经,即哲学的教育;礼记,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涵盖了政治,历史,哲学,风俗等各领域;春秋和尚书是历史和历史哲学。这么看来,六经涵盖了通识教育的所有内容。“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学大学每天要开的课程。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这六艺类之于现在大学里开设的通识课,通选课。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为什么读书要读六经习六艺呢?礼记《经解篇》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中国人过去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领导未来,所以它要我们“疏通知远”。人读了历史,要我们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历史。什么是“属辞比事”呢?看懂了《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们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作为参考。(以上黑体字引自国学大师南怀瑾《论语别裁》)同样地,理查德·雷文在93级新生入学大会上讲话指出:“通识教育能引导我们探究和确立价值观,可这还是不够的。为了完全理解价值观的意义,我们还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对它进行检验。。。。。文理兼顾、内容广泛的通识教育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研读、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清真理与谬误的能力。”两个教育家的理念,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理同,此心同”。l
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学问第一,学习第一。读书多年,学问在我心中虽说不是第一位,但却视同“认识自己”“认清生活的意义”一般重要。这四年里,我就是奔着学问而来的。学业,学问知识始终是大学生的中心任务,这已成公理般的常识,毋庸辩驳,天经地义。否则,就要反躬自问,自己读大学是来混日子玩世不恭还是诚心埋头学问徜徉书海的了 。究竟何谓学问?红楼梦里有句家喻户习的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作为“学问”一词的注解。根据《论语》,学问即人情(人的性情),世事(世上的事)。做学问,一方面是练达人情,是修身养德,培养性情 ;世事,即世故(不是圆滑的意思),洞明世上诸多事情的道理。我的亲身经历,让我觉得这两方面相当重要。练达人情,洞明世事后,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世事,犹如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正己修身,能抚平躁动,怡然自得 ;而通达人情,能理顺关系,人际和谐。一言蔽之:对己,对人,对社会,对世事,能够以超然豁达,包涵容物,从容应对,游刃有余。以此标准反观自己,我给自己这四年学问道路下一断语:得多失寡。较圆满地完成了大学的核心任务。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菲比 发表于 2010-3-16 10:47

其实我也不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年大学我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