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现场 发表于 2010-10-13 19:30

“楼市乌龙”不是笑话是问题

一个地方的楼市,两个迥异的版本,怪哉。然而10月7日北京的两家报纸登出两条“乌龙新闻”:《京华时报》说“国庆长假北京楼市遇冷,调控新政效果显现”;而《北京晨报》却称“对比去年火爆楼市时黄金周,今年的成交量几乎是翻了一倍!楼市冷清说不攻而破。”
  对于两条相反的报道,有关人士的解释也不同。一种说法是,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不但投机性购房得到有效抑制,还直接影响到刚刚抬头的刚性需求。另一种说法是,楼市目前的成交量同比暴涨,源于新政下的房价下调与供应量的猛增。有意思的是,不管说黄金周楼市惨淡还是火爆,都是“调控新政”显效的结果。惨淡也“新政”,火爆也“新政”,那么“新政”到底是要让楼市火爆还是惨淡呢?
  上述现象,看似笑话,实为楼市的隐性问题。
  调控的初衷绝非让楼市惨淡,更不会是可能引发“越调越涨”甚至“报复性反弹”的火爆,而是价格稳定基础之上的销量增长。那么,供应量增加就属于健康的信号;而供应刚刚增加便出现了“火爆”到“无可售房源”的程度则令人担忧:一旦购买量井喷,会不会刺激到价格再涨?
  通常情况下,市场供应量的增加只能起到对消费的稳定作用,而不应刺激到购买的“疯狂”,正常情况应当是供应越少购买行为越显恐慌。如此一来,应该无法解释“新政下供应量猛增”导致购买疯狂的说法。
  而新政不断加码,后市走势不明朗,市场产生观望情绪,应该是正常反应。那么,新政出台后市场会表现为一段时间的冷清甚至惨淡,这样的情况比较合理。问题是,新政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笔者以为,“火爆说”也好,“惨淡说”也罢,未必是实情。楼市交易不是neimu交易,媒体若想了解真实情况并不难,至少不至于“乌龙”到冰火两重天的程度。最可能的情况是,一些人在利用舆论,欲将市场预期与政策走向,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引导。这些年来, 房价假摔、故作苦相,乃至楼市近乎“剧场”的表演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是,于业内及既得利益方来说,肯定是希望“调控已见成效”的舆论越多越好,如此一来,“新政”不再频出或加码,甚至逐渐放松、收手,便是最理想的境界。
  因此,楼市“火爆”与“惨淡”的背后可能只是楼市舆论战的继续罢了,否则便无法解释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乌龙”——“火爆”也“新政”,“惨淡”也“新政”,怎么可能呢?■马涤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楼市乌龙”不是笑话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