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子能机构及总干事巴拉迪共享和平奖
国际原子能机构及总干事巴拉迪共享和平奖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5-10-07/U608P1T1D7943690F21DT20051007172242.jpg
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 (中新图片)
(奥斯陆讯)据法新社消息: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巴拉迪因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而共享这一荣誉。
现年63岁的巴拉迪是一名非常有经验的外交官,致力于解决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鲜的核危机。在面对严峻的政治压力的时候,巴拉迪也一直坚持以外交途径而非武力来解决核危机。
在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巴拉迪一直主张以公正的立场进行核查,并对美国提供的情报提出质疑。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巴拉迪曾两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核查报告,并明确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没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求安理会将核查时间再延长“数月”。
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一直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坚持要求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不过,巴拉迪认为,在没有找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对伊核问题采取冷处理是最为明智和理智的做法,并坚决反对对伊朗采取制裁措施。在巴拉迪的积极斡旋下,2003年12月,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联合早报网》
诺贝尔委员会关于和平奖的公告全文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18:31 北方网
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巴拉迪因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而共享这一荣誉。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发表的公告中说明了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总干事巴拉迪的理由。以下是公告全文: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其总干事巴拉迪,他们在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当前核武威胁再次增加的时刻,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想强调指出必须通过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来应对这一威胁。这一原则今天在国际原子能和其总干事巴拉迪的工作中得到了最清楚的解释。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核不扩散机制控制了核能不被滥用于军事目的,总干事巴拉迪毫地不畏惧地对加强这一机制的新措施表示了支持。在当前裁军努力看起来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在核武仍存在被扩散至国家和恐怖组织团伙的威胁的情况下,在核大国看起来正再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的情况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工作更具重要性。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写道,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评奖标准是颁发给那些为“取消或减少常备军”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最近几十年里一直在遵守这一标准,重点鼓励那些减少核武在国际政治领域重要性的斗争以实现最后消毁所有核武器的目标。世界在这一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很少,这使积极反对核武器的工作在今天更显得非常重要。(北方)
[ Last edited by 灰鸦 on 2005-10-8 at 00:54 ] 新闻人物: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00:24 新华网
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5-06-14/U608P1T1D6930577F21DT20051007174225.jpg
资料图片:巴拉迪出席帕格沃什会议年会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王龙琴)穆罕默德·巴拉迪1942年生于埃及。20世纪60年代,他在开罗大学获得法律学士学位。1971年和1974年,他又先后获得纽约大学国际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巴拉迪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1964年,年仅22岁的巴拉迪进入埃及外交部,开始其外交生涯。此后,他两次在埃及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职。1984年,已积累了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巴拉迪进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秘书处工作。1984至1987年,他先后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驻联合国代表、国际原子能机构法律顾问和法律部主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外关系部主任等职。由于工作出色,他1993年被任命为负责对外关系的助理总干事。
1997年12月1日,巴拉迪接替前任瑞典人布利克斯,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2001年9月获得连任。在此期间,他先后经历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核危机的严峻考验。
在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巴拉迪一直主张以公正的立场进行核查,并对美国提供的情报提出质疑。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巴拉迪曾两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核查报告,并明确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没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求安理会将核查时间再延长“数月”。
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一直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坚持要求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多次声称对伊采取制裁措施。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度,巴拉迪认为,在没有找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对伊核问题采取冷处理是最为明智和理智的做法,并坚决反对对伊朗采取制裁措施。在巴拉迪的积极斡旋下,2003年12月,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在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方面,巴拉迪一方面敦促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同时也呼吁韩国在核试验问题上保持透明度并及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
面对中东地区唯一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以色列,巴拉迪曾提出建立中东无核区的建议,试图说服以色列改变其核政策。
由于巴拉迪在处理和解决国际核问题上业绩显著,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35个成员国中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代表要求他连任。2004年9月底,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发表了关于巴拉迪决定谋求连任的备忘录。由于巴拉迪在处理和解决国际核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与美国的立场相左,因此美国以国际原子能机构领导人任期不应超过两届为由,拒绝支持他连任,并不惜运用窃听手段,企图搜集不利于他的“证据”,迫使他下台。但6月初以来,美国的态度发生变化。6月9日,巴拉迪与美国国务卿赖斯会见后,赖斯正式宣布美国支持巴拉迪连任。
背景资料:国际原子能机构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 10:09 新华网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1954年12月,第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成立一个专门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际机构。1956年10月,来自世界82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会议,通过了旨在保障监督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1957年7月,规约正式生效。同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首次全体会议,宣布机构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并确保由机构本身,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任何国家只要经过机构理事会推荐和大会批准,并交存对机构规约的接受书,即可成为该机构的成员国。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共有136个成员国。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组织机构包括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大会由全体成员国代表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理事会由43个国家的代表组成,每年举行4次会议;秘书处是执行机构,由总干事领导,下设政策制定办公室、技术援助及合作司、核能和核安全司、行政管理司、研究和同位素司以及保障监督司。
自成立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保障监督和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先后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料管理安全联合公约》、《修订〈关于核损害民事责任的维也纳公约〉议定书》和《补充基金来源公约》等一系列与核安全、辐射安全、废物管理安全标准有关的国际公约。
1984年,中国政府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了接受规约的接受书,成为该机构正式成员国。20年来,中国参与了该机构一些国际公约的制定工作,并与该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公约和协定。(完)
巴拉迪是穆斯林,穆斯林也能拿诺贝尔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