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还在 发表于 2011-3-21 01:34

茶油成了软黄金,中国质量万里行到金浩了

现在食用油都好贵啊,茶油更贵,据说是油中软黄金。压榨茶油就跟提纯黄金似的,都是银子啊,呵呵,我们湖南的金浩公司肯定很赚钱啊。也是,人家工艺领先,不赚钱才怪。最近中国质量万里行还去了金浩,据说是要调研他们“提纯黄金”的过程,要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下面是报道:
茶油是一种健康食用油,有“油中软黄金”之称,其生产加工工艺复杂,保证高质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日,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估组全面了解了金浩从种植、生产、加工以及研发的全过程,看到了金浩提纯这油中软黄金的全过程。最终,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估组对金浩在产品生产、科技研发、质量管理、仓储、服务等各个方面均给予积极肯定,一致认可金浩成为中国质量万里行质量信誉跟踪单位。
食用油的中西之战
去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委为稳定物价, 规定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集团等四家食用油生产企业的小包装食用油在4个月内不得涨价。如今,离“限价令”规定的限价期限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有媒体调查发现,国内大型食用油企业金龙鱼、福临门等开始“限供”,对销售终端的超市都采取 “按比例”供货。
3月3日,金龙鱼生产商益海嘉里集团对“限供”说法予以否认。但据益海嘉里一高管透露,去年12月限价开始后,国际原料油价格一直在涨,散油价格开始突破10000元/吨,现在已经达到了11000元左右一吨,而企业的销售价格只有9000多元一吨,每吨亏损约达1000元,销得越多,亏损越大。
追究原因,大量进口豆油是企业产生亏损的根本。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2002年取消大豆的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之后,国外大豆就潮水般涌入中国。目前,中国成为了国际上主要的大豆进口国,每年有70%的大豆需要进口。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前9个月,中国共进口大豆4000多万吨,较09年同期增长了24%。到今天,我国大豆产业链被外资打断,并形成“南美人种大豆、中国人买大豆、美国人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的格局。
面对外来大豆的围追堵截,国人在食用油的选择上显得无比被动,原料和价格间的博弈战场在了国人的餐桌之上扩展开来。
近年来,橄榄油作为健康油的“首席代表”受到了国人的一致欢迎,一股来自西方的“橄榄油风潮”,席卷了整个大陆。橄榄油当中含有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除了供给人体所需的大量热能外,还能调整人体血浆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比例。
拥有这么多好处,加之在绿色食品不断受追捧的今天,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用油的营养性与价格一样,同样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橄榄油受欢迎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我国特有的木本植物油茶油,与橄榄油进行的对比研究显示:茶油与橄榄油的成分极为相似,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5%-90%,而茶油中所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却高达85%-97%,比橄榄油还高出近7个百分点,为各种食用油之冠。且有较高烟点,耐热性较好,在烹饪过程中不易生成有害物质等优点。
此外,茶油中还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山茶甙和茶多酚,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抗癌都有明显的功效。调查发现,长期食用茶油的人群,其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相当低。为此,茶油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
    可茶油的风头却远不及橄榄油。
有数据显示,我国年人均茶油占有量仅0.2公斤,而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橄榄油20公斤,橄榄油的消费量占其植物油总消费量的40%以上。如今,我国每年的茶油消费是20万余吨,但我国每年进口的橄榄油却要40万吨,而且,橄榄油的价格还比茶油高得多。目前市场橄榄油售价为每公斤120元左右,而国产精炼茶油每公斤60元,只有橄榄油的一半。二者相比,如此大的差异,不能不说是茶油之殇。
“油中软黄金” 遭遇尴尬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油茶栽培面积曾达到6000多万亩,主产区茶油产量占到食用油的一半以上。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少优良新品种、经营管理不善、初次投入较高,以及认识不足、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油茶产业一直没能发展起来。随着油菜、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的迅猛发展,茶油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面积和产量也逐步萎缩。
2009年10月下旬,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开始向全国公布,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茶油种植总规模要达到7000 万亩,全国茶油产量达到250 万吨。同时,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这一规划的公布,对于茶油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作为当时国内茶油行业的头号企业金浩,正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目标。从1993年的小作坊开始到现在,金浩不止自己发展成一家集科研、种植、生产、销售茶籽系列高档食用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还带动了整个茶油行业的发展,以湖南地区为主的中国茶油产业开始迈开脚步。然而2010年,一场事故将金浩及刚起步的中国茶油行业致命一击。
如今,时隔半年后,面对不断上涨的国际原料油和不断强势入侵的外国大豆,茶油这一我国自有绿色天然油料又再次回到人们议论的话题中,此时的金浩茶油到底有多“纯”,不止是消费者关注的质量问题,同时也是整个茶油行业是否能“完美转身”的关键。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估组驱车前往金浩,对目前金浩产品的质量进行多角度的考察。
茶乡园里的自我“提纯”
油茶树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生长,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广西等都是油茶产出大省,其中以湖南为最多。祁阳,地处湖南南部,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称号,祁阳县境内以低丘陵为主,气候、地质特点成就了其适合油茶栽培的先天条件。
好油要从源头起
在人们的心目中,油茶资源丰富的祁阳县,就好比是金浩茶油的“后花园”,而事实上,上游资源短缺早已是茶油业内心知肚明的行业软肋。
尽管祁阳县政府为了发展茶油行业专门成立了 “茶油生产管理办公室”(简称“茶油办”),但是在面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实情况下,祁阳县内的油茶种植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加上油茶基地增加缓慢,老茶林树势老化,优质茶林推广难等现实困难,包括金浩在内的茶油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抢购原料。在不断上涨的需求量面前,油茶籽和农户自家提炼的毛茶油都成为了油脂企业的主要原料来源,而随之带来的是农户落后的小作坊榨油方式导致的原料质量漏洞,老旧落后的国家茶油质量或等级标准,更加扩大了这个漏洞。
事故之后,面对舆论的层层追问,金浩并没有用太多的言语向世人解释,却在企业内部开始了一场严厉的整改。这次整改首先是从原料的选择上开始,祁阳县种植油茶的农户是最早发觉的,和其他油脂企业不同,金浩只收购农户采摘的油茶籽,而拒绝收购农户自家压榨的毛茶油。而这一整改的负面效应则是原材料短缺导致的限量生产,据悉,目前金浩工厂的纯茶油是根据订单来限量生产的,为的就是在原料有限的现实情况下,保证所有线上生产的茶油油脂产品质量。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茶油这一“油中软黄金”的“纯度”,金浩采取了一系列的“提纯”措施:
压榨:65°冷榨
作为油料生产工艺的一种,冷榨工艺相比热榨工艺要受冷落,原因在于冷榨法的出油率只有热榨法的一半,然而冷榨却可以完整的保留茶油的营养成分。热榨法是将油料作物种子炒焙后榨取,传统的压榨工艺往往由于受设备的限制而采取热榨的方式,但是在温度的控制环节中,人工感温由于不能做到精准而常常导致温度过高,而茶油在高温中就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类似苯等物质。
冷榨工艺之所以被命名,在于其操作时要处于65°左右的环境中,然而在机械的磨合中要保持65°的恒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全国茶油行业唯一的一条德国冷榨工艺技术及配套的冷榨生产线早在2005年就落户在金浩祁阳工厂。这套投资近2000万引进的高端生产线,为金浩的茶油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整个加工过程在65°以下的低温中进行,并且完全不需要化学剂的处理,在简化炼油工艺的同时保证了茶油的质量。据悉,目前金浩的纯茶油生产全部采用冷榨工艺。
工艺:“五脱”
冷榨出来后的茶油一般是不需要再进行精炼的,但是不排除部分磷脂含量和酸值指标偏高,而且在压榨过程中难免有果仁残渣的预留,为了保证茶油的健康和色泽美观,此时就需要对茶油进行精炼。所谓精炼,就是利用如计量泵、离心机、真空泵等机械对茶油进行去除杂质、降低皂脚含油量、稳定脂肪酸酸价等工艺操作。金浩的精炼工艺被总结为“五脱”工艺。
脱渣:将冷榨出的毛茶油进行过滤,将茶油中的杂质控制在0.2%以下,确保了茶油在视觉上的透明度,同时也满足了下一步工艺中自清式离心机对杂质含量的要求。
脱胶脱酸:油料中含有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在茶油精炼的过程中往往会添加碱性物质以中和油中的各类酸性物质,因此会产生中和物皂角。在这一环节中,金浩采用自清式离心机,将皂角的含油量控制在20%以下,尽可能的减少油料的损耗,同时将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控制在0.3%—0.5%以下。
脱色:毛油的颜色往往偏深,这些深色素对人体的健康并没有帮助,但将深色素去除后的茶油看上去更加清澈透明。以往的脱色环节中采用的是活性白土,而目前金浩采用的是由木屑、蔗渣、谷壳、硬果壳等物质经化学或物理活化处理而成的活性炭,不仅能吸附高分子物质,如蓝色和绿色色素等,同时对气体和农药残毒等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脱臭:利用高真空、高温结合直接蒸汽汽提等措施将油中的气体成分蒸馏,除去茶油中的醛类、酮类、烃类、低分子脂肪酸、甘油酯的氧化物以及残留溶剂的气味,保证了茶油的清香。
    脱蜡脱脂:油脂中的蜡和脂会在低温下产生絮状物,金浩采用特殊的过滤纸将茶油中的蜡和脂去除,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茶油的清澈度。
这五道工艺环环相扣,并且采用全电脑自动控制,确保了每一个环节的准确到位,相比其他茶油企业,金浩的“五脱”工艺多出了两个环节,其中就包括了去除对人体健康不利物质的脱胶脱酸环节。
检测:国家级检测实验室
1993年,金浩成立了自己的油茶研究检测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了在油茶的研究开发与检测上达到行业领先的水平。2010年4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向金浩茶油植物油检测中心颁发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编号为CNASL4498),这标志着金浩茶油植物油检测中心跻身于国家标准实验室的行列。一家企业的实验室要列入国家级别,其中的艰难与严格是不必说的,在这样的国家级检测实验室的把关下,金浩所生产的茶油产品质量受到了严格的把关。
在吸取去年的教训后,金浩成立了一套完备的自检体系。对每一批次生产的茶油都实行两人双取样检测,确保了检测的无遗漏,并附带检测报告随货发出,在每瓶金浩产品的瓶身上都打印上了唯一的身份编码,精确到生产时间,生产线,检测员编码和原料代码,以作为日后产品质量跟踪的凭证。
同时,金浩从日本进口了用于检测反式脂肪酸含量和溶剂残留的气相色谱仪、用于检测苯并芘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用于检测重金属含量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业内领先的检测设备。在检测标准上,金浩的企业自检标准一直高于国家标准。酸价、过氧化值、苯并芘、反式脂肪酸这四项是关系到茶油质量好坏的关键指标,通过以下数据的对比就可以看出金浩的自检高标准:
       


                        国家标准            金浩自检标准
酸价mg/g ≤            1                  0.15
过氧化值mmol/kg ≤      6                      1
苯并芘μg/kg≤             10                     5
反式脂肪酸            无相关要求            2%以下(丹麦/新加坡标准:2%)
在这些一系列的自我“提纯”工序下,金浩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包括当地质监部门的高度称赞。祁阳县质监局局长王芳名谈到:“金浩作为国家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直受到质监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地质监局一直采用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对金浩的产品质量进行把关和检测,加上企业自身严格的自检程序,目前金浩的产品已经达到了批批合格,是安全放心,高质量标准的食品。”
千亩茶林再次助推行业发展
尽管祁阳是金浩的大本营,同时也是“中国油茶之乡”,然而本地的油茶林已经逐渐开始走向老化,新生茶林分布较分散而且良种油茶数量较少,面对日益扩大的茶油需求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为了确保上游原材料的充足同时也出于整个茶油行业的扩大发展考虑,2008年,金浩注册成立了专门以油茶种植为主业的子公司——湖南金浩油茶种植有限公司,并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谭晓风主持的“国家油茶科学技术中心”形成技术合作,为茶农提供油茶育种、种植、高产、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在郴州永兴县,金浩投资上千万元成立了永兴金浩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该基地自去年建成到现在已经繁育出轻型基质苗共计600万株,不止为金浩公司提供了优质良种,同时也纳入到省林业厅的油茶统一规划中,为全省的油茶树种植供种,促进了油茶产业的规模扩大。通过租地自建、土地入股等模式,金浩在全省11个市县布点,租赁荒山、林地11万亩,入股林地达5万亩,计划在未来十年之内建成50万亩高标准的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如今,在永兴的4000亩金浩轻型基质苗种植示范基地,已经于今年2月开始种植。4000亩的连绵丘陵上,全部种满了最新研发的高品质油茶苗种,可以想象,这些优质苗种将给全国的油茶产业发展带来多大的产业值。绿色无污染的生长优势、堪比橄榄油的营养成分,茶油这一传统油料在目前国内食用油外国转基因油料倾销和围剿的现实中,注定将挑起国人食用油安全的大任。
三天的时间里,工作人员在祁阳和永兴两地奔走,从原料、工艺到检测的层层评估;农户、员工、管理层的细细盘问;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和育种基地的实地考察。从社会第三方监督的角度,《中国质量万里行》市场调查中心最终确认了金浩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性,并将金浩茶油纳入《中国质量万里行》质量信誉跟踪产品,对产品进行长期的、全程的质量信誉跟踪,希望身为行业代表的金浩能够带领中国茶油行业迅猛发展,更获消费者信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油成了软黄金,中国质量万里行到金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