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哈尔滨停水事件与突发公共事件
“想象”的执政能力(2005-11-28)
“911”独立调查报告出炉的时候,Friedman在NYtimes的专栏贴出这样的标题:想象力的失败(a failure of imagination)。Friedman认为,“911”之所以发生,不是美国情报的失败,而是美国人想象力的失败(a failure of imagination)。为什么人们就想不到恐怖分子会如此疯狂?
也许,不日就会因“哈尔滨水危机”事件下台的中石油、吉化、黑龙江、吉林诸路官员们,会将“想象力的失败”,归结成为自己仕途夭折开脱的借口。是啊,在中国,一般人谁会想到,吉林石化一声爆炸,几天后会让一座400万人的省会城市断水四天?于是,当危机一旦凸显,官员们开始表现的迟疑、慌乱,隐瞒、撒谎、反口(所谓“善意的谎言”)......,一个现代国家政府,居然在两天之内发布两份内容自相矛盾的公告,让百姓和舆论愕然。
“哈尔滨水危机”,在污染带流走、哈市恢复供水的表象下得以缓解。但是,吉林石化这场触发了连锁灾难、引起国际纷争的事故,暴露出国内很多老大难问题,胡温新政三年多来,重大公众安全事故数量未见减少,国内管理体制并未出现明显改进。温总理固然亲民,一月之内两赴东北,风尘仆仆可敬可爱,但面对新中央那句越来越少提的口号 “提高执政能力”,总理又将从何谈起?
这场暂且缓解的危机,表现出太多的问题:官员们缺乏经验而“想象力失败”导致的信息矛盾不畅;中央部委(比如环保总局)与地方政府(黑、吉两省)之间沟通协作的缺失、地方政府与强势企业(中石油、吉化)事权不明的问题;一个为国家牟利甚多,却屡造重大灾难的巨型企业中石油(2003年重庆开县井喷致死无辜百姓200多人)的问责问题;甚至,国际纷争如何协调、省际赔偿要求如何处置.......
上述问题,可以在执政能力的框架下,归结成“危机处理能力”这一子问题。中国政府,尤其是官僚主义更重的地方政府(这方面,东北西北的问题要比华东、华南严重),要学会以冷静和透明的姿态应对重大危机,多看多想,包括提升官员们的危机想象能力。政府,还应该拓展自己的视野,切实将环境保护纳入到自己得发展计划书中,包括这一问题上不可避免的国际合作。在垂直方向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政令畅通统一方面的准确高效,必须得到保证,绝不能出现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下情也上达不了中南海的困局。否则,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被官僚主义、地方利益严重扭曲,中央政府被边缘化绝非耸人听闻。
胡温上台三年多来,重大公众安全事故不见少似显多,这一现象有两个解释。其一,如今的灾难信息披露较过去更为透明,所以人们会感到灾难报告的数量似有增多;其二,这方面数据即使有统计,但不在公开发表之列。但无论哪种解释更切实,都无法回避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难题:社会经济发展与执政能力滞后的矛盾。说到底,也就是经济制度与政府管治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
中国近年似乎落入“经济越发展、政治越顽固;政治越顽固、经济越发展”的怪圈。随着经济学家普遍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减缓,和群体事件、安全事故频发事实的发生,政府应该逐渐体认到,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重要性。“提高执政能力” ,“建设和谐社会”不应成为口号,而应从政治方面入手扎实去搞。这方面,中国缺乏权利监督机制,甚至缺乏政府之外的监督力量的事实不容忽视。政府应该警醒“防民口甚于防川”的危害性,至少让舆论监督成为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突破口。
文/傅泗航
《联合早报网》
封锁出于本能
(2005-11-28)
大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最近的停水事件引发了全国乃至国际舆论的关注,其中哈尔滨市政府的两次关于停水原因的解释先是令人狐疑,转而就有些让人愤怒了。人们不禁要问:这样做谜藏到底为了什么?
据报道,哈尔滨市政府的通知第一次解释是需要检修管网设施所以停水;第二次通知的解释又更正为由于中石油吉林化工公司爆炸导致松花江苯污染所以停水。两次解释,其原因大相径庭,又互无联系,真是咄咄怪事!冷静下来,实际上这样的处理危机事件的方式人们已经见怪不怪。我想,这些人做决策时的心理背景,无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本能使然。多年来我们习惯了好事就用高音喇叭喊个够,不好的事就赶紧先捂着、盖着,百般遮掩,生怕漏了风声,让老百姓知道,这种不良习性已经积重难返,也变成了一种政治文化的积淀。其二,错误的政绩观使然。某些领导大搞所谓的政绩工程时恨不得动用所有新闻手段,最好连街头巷尾的小朋友老太太们也要宣传到位;而遇到类似危机事件这样不好或者紧急的事情,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把事件的客观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天下,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对自己政绩的所谓负面影响,对政治前途的不利,于是就千方百计去封锁消息,试图掩盖起来。其三,所谓的会引发不稳定因素使然。出了事首先怕引发社会不稳定,试问这些人,老百姓难道是洪水猛兽不成,怎么就那么怕呢?如此考虑问题,这不是看低了百姓大众又是什么?否则又是怎样的心理背景在作怪?依我看,这些人是打着“稳定压倒一切”的旗号在保护自己的什么东西。
其实,这样的做法与近两年不断发生的矿难中,那些矿主勾结某些领导共同隐瞒事实真相,瞒报、假报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谣言随之四起,给事件本身的正常处理带来更多麻烦。事实上,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信息公开,那些谣言必将不攻自破。舆论阵地真相不去占领,假象、谣言就必然充斥其间,然后再去避谣,解释,人为地增加行政成本。还有,信息不及时如实公开,甚至瞒报、假报、捏造事实,那些事件当中的主角,像矿难当中的矿主们就会失去监督,从而胡作非为,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得太多。就拿矿难来说,近两年也可能是频繁了一些,但原来就没有这么多吗?未必,只是相对来说,信息公开化的程度提高了而已。
谣言始于信息封锁,又止于信息公开。新闻监督是整个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良好的新闻监督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更有利于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发展机制。但愿信息公开早日变成一种本能。
北方客
《联合早报网》
公共危机中的中国软实力
--------------------------------------------------------------------------------
● 李仕燕(广州)
2003年沙斯危机已经说明,公共危机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容易蔓延到全球。处理像沙斯、疯牛症、禽流感之类危机的过程,是展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机会。
与衡量硬实力的方式不同,软实力并不是单纯地依靠GDP数据或者核武器数量来决定的。由于软实力强调无形的影响力,在常态下很难准确衡量,所以全球公共危机是检验国家软实力的最好时机。
从2003年开始,中国新一届政府就相当重视将公共危机转危为安,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首先,在沙斯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对危机爆发直至获得解决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口号,受到国内外的赞扬。
其次,中国建立了危机通报制度。以时下的禽流感为例,早在爆发之初,为严防各地隐瞒疫情,卫生和农业部门就开始实行24小时通报制度,迅速向国内外新闻媒体发布信息。
再次,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就在上周,中美刚刚签署有关于共同对抗禽流感的共同文件。而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签署相关的文件了。在2005年,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口蹄疫危机之初,中国卫生部迅速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了相关情况,并邀请WHO的专家赴华协助处理,疫情迅速地得到控制。
然而,在应对全球公共危机时,中国仍有不足之处。首先,从整体上看,尽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但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尚未建立不同危机事件之间的协调机制,缺乏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因此就很难确保每一次危机爆发之时,软实力都能够发挥到应有作用。
其次,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软实力并不单单依靠中央一级的政府决策来提升,而是需要全国各省市、各地区的实力整合。但从局部上看,各地方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参差不齐,很难迅速整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软实力。
·作者是广东某大学关系研究生
主要是上面与下面存在着断层··· 保密无助中国救灾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
2005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今年9月,中国中央政府宣布,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将不再被列为国家机密。政府提高透明度的承诺由来已久,这是对该承诺的部分兑现。由国家保密局宣布这一举措非常合适。
国家保密局负责分级数据,并对其认为对国家构成危险、而实际上往往很普通的信息进行封锁。该机构的存在就足以证明,中国和执政的共产党何等重视保密事务。确实,保密仍然是本能反应,就像哈尔滨市民上周断水时所发现的那样。
11月13日,中国东北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100吨苯流入了松花江,之后市政府和省政府隐瞒并含糊其辞了一个多星期。松花江是沿江各城市的主要水源。上周二,当哈尔滨市决定切断自来水供应时,其900万居民才首次被市政府告知,供水系统由于“维修需要”而被关闭。几小时后,政府来了个180度转弯,承认松花江受到了污染。
这可不是自然灾难,爆炸是中石油(PetroChina)旗下一家工厂的设备操作失误引起的,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但是,9月份宣布的原则,当然也应该适用于人为灾难。毕竟,公开更多自然灾害的决定具有实际意义。公开自然灾害的真相,将确保对灾害做出更有效的反应,正如对人们坦白水里有毒,会确保他们不会因饮水死亡那样。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中央政府远比地方政府清醒。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固然不是一群开放政府的自由主义者。他们自己也推行吓人的审查制度。但要为如此庞大的国家制定政策,他们必须清楚了解地方上发生的事情,但即便对他们来说,这也不是件容易事,因为下面没有上报坏消息的动机。对保密的崇尚,也弥漫于中央政府的各机构和部委,它们从来都各自为阵,很少交流信息。
在北京和其它一两个城市里,媒体越来越像一种反馈渠道,为领导人提供一些独立信息,尤其是关于经济辩论和社会问题的信息。但媒体公布的信息比较零星,而且很容易被政府封锁,特别是当某些个人开始觉得受到信息公开的威胁时。
针对中国东北各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处理爆炸后果的方式,主要城市的报纸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如果要对北京的领导提出类似批评,它们就会三思了。
在哈尔滨的这次事件中,据某些媒体报道,是总理温家宝最终决定下令要对百姓说实话。温家宝上周六动身视察了哈尔滨。中国的制度规定,地方官员必须获得中央政府批准,才能公布类似的敏感事件,这让人们怀疑,起初那些误导的声明,是否也得到了中央政府机构的批准。
对供水危机的反应,显示了中国的一些优势。政府依然有能力立即调动巨大的资源,把成吨的水快速送达哈尔滨,以阻止恐慌。中国的人民,尤其是冰天雪地里的东北人民,过去所遭遇的物质匮乏也远不止停几天水。
但制度问题仍然存在。对松花江污染的反应,与2003年非典爆发初期北京对信息的封锁类似,这令人不安。北京市长和卫生部长当时被撤职,但他们的下台要传达的信息,显然尚未被人理解。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对禽流感而言意味着什么。政府需要迅速、准确地知道偏远地区爆发的疫情,以便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上周的迹象表明,政府要得到疫情信息会费一番周折。而且,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
本文作者是《金融时报》驻京首席记者
译者/李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