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剑 发表于 2005-12-23 23:44

中国国储VS国际基金 12.21失利。

“20万吨期铜头寸,其中5万吨由国内运至韩国釜山LME仓库进行现货交割;其余部分迁仓展期,一半转为2006年2月21日到期的空单,一半转为2007年2月21日到期的空单。”国储中心一位人士透露。“支撑国储局做展期的决定,一个重要依据是,铜的现货市场未来的基本面是供大于求,其期货价格相应也会长期看跌。
  
  
  
  目前只是国际基金操纵价格的一个表现,我们也不会轻易放弃。”
  
    亏10亿美元战役是否终结
  
    2005年的铜市呈现出一种空前的暴涨格局。中国整个铜行业一方面在现货市场被动地接受着由国际玩家炒得离奇虚高的升水价,另一方面由于庞大的所谓反套利盘的出现,一年来被国际炒家在期货市场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着挤空、挤空、再挤空的闹剧。
  
    作为世界最大的的铜消费国,面对强悍的国际炒家,我们出手是那样的杂乱无章,而思维又没有前瞻性,在这场博弈中我们似乎成了铁定的输家。就在11月初国储高调的抛铜决定,使牛气十足的世界铜市打了个冷颤,仿佛世界铜市立马开始掂量中国人的份量,似乎为中国人在这个市场的话语权带来了一线曙光。
  
    战役起源于交易员刘其兵在3000多美元/吨附近抛空了10-20万吨LME期铜,这批头寸交割日是12月21日。在国际媒体相继报道刘其兵神秘失踪消息后,LME期铜价更是借势一路上涨。国储局在11月16日抛售2万吨储备铜,但是LME期铜反而大幅上涨至4200多美元;于是国储局又抛售国家储备铜2万吨,终于令LME期铜大幅下跌,但是正当外界认为国储局在这轮战役取得胜利的时候,LME期铜又大幅上涨,3月合约又重返4200美元以上,并且上涨之势更加凌厉,LME3个月期铜基准价格一度达到每吨4472美元。按照目前LME铜价估计,刘其兵建立的空头仓位帐面浮亏已达10亿多美元。
  
    最终结果仍有悬念
  
    尽管对决暂时不会在12月21日分出胜负,但之前的战局显示,阶段的胜负已然明了。官方已经承认国储铜的亏损。12月12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这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表态。
  
    对于拍卖铜的目的,一是为了满足国内铜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另外,国际机构操纵了国际铜价,并频频挤仓国内买家。因此国储抛铜是反周期调节,是为了让铜价回归供求关系。
  
    但国外对冲基金继续建立多头头寸来推高LME铜价。据美联社报道,美国Moore Capital、Vega Asset Management、Touradji Capital对冲基金以及英国主营商品期货的对冲基金Armajaro都在11月16日之后,又新建了大量多头仓位。而原有多头仓位的伦敦定量对冲基金Winton Capital创始人戴维?哈丁公开表示仍然看涨铜价。
  
    但国储中心也没有最终放弃。对于选择展期,也是一个无奈之举,如选择20万吨现货交割,这相当于全国产量的1/3,而对于中国这个每年约80%需要进口的铜消费国,将会一定程度影响到物资安全;而如选择买入平仓,亏损巨大。少量交割不至于影响物资安全,而大部分展期从长计议,以时间换得空间,期望未来铜价会下跌,减少损失,甚至盈利。但面临同样的问题是,结果能否如国储局所愿,仍然是个未知数。
  
    不过,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欧洲铜消费同比下降8.7%至247万吨;日本同比下降5.3%至79万吨;美国同比下降8.5%至151万吨;而中国1至10月铜消费高达248万吨,同比增长10.9%。
  
    而就在10月底举行的LME年会上,铜价将会走低还是各方比较认同的说法。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在今年的LME年会上预计,2006年铜市将少量过剩26.3万吨,均价为3125美元;2007年过剩45万吨,均价将跌至2425美元。汇丰银行在基本金属展望报告中预测,因新铜矿供应量激增,LME现货铜2006年均价为3086美元,到2007年将回落至2646美元。
  
    为此有消息称,国储局在未来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还将继续在市场上拍卖储备铜。从这几次国储抛铜来看,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库的旧铜。而国储局后来(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还收购了相当数量的现货铜,这几次抛售都未见到。从上述角度来看,国储库存的现货铜数量非常大。
  
    因此,国储中心与国际基金在铜期货上的对决还远没有结束,将来有可能愈演愈烈。

弹剑 发表于 2005-12-23 23:52

艾,真不明白,难道国储局前阵子宣布的130w吨储量真是虚的?
目前的失利也足以让大家明白国际炒家的利害了。
只是这样的事情好像各大媒体都没报道,真是悲凉。

弹剑 发表于 2006-5-12 18:54

   “包括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在内的多个国际空头,通俗地说,就是判断未来铜价会下滑的投资者,已在最近将原先其分别持有的空头合同悉数埋单离场,这是国际期铜价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五一期间国际铜价的疯涨,国内外分析师纷纷表示。
  
    昨天,国储局物资调节中心(简称国储中心)则首次表示,早在去年底已结清离场。无论如何,此举终标志着继中航油事件后,国储铜事件再次以向国际炒家认输而告终。
  
    空头甩单
  
    就在刚刚结束的五一期间,伦敦金属交易所(简称伦敦金交所)的期铜价,没有顾忌人们之前“铜价将下跌调整”的预测,继续高歌猛进,最终在5月5日达到历史高点7785美元/吨,收盘7700美元/吨,全周上涨585美元/吨,为连续第八周上涨。
  
    昨天,一向紧跟伦敦金交所交易价格走势的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价继续狂涨,各主要合约收盘价全线大幅上涨,涨幅在2210-3300元/吨间,其中主力0607合约收报73300元/吨,全日成交4.8万手。
  
    多家期货公司分析师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之所以出现这股意想不到的铜价疯涨,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所言:铜市场参与人士称,过去几周,包括中国国储局及Ospraie Management(一家专注于大宗商品交易的对冲基金)在内的多个国际空头,在3-4月,均埋单离场。
  
    上海华闻期货分析师宋启虎昨天判断,仅在3月,国内就有4万吨铜进入国际市场,这个时期一般的贸易商不会做这样的大宗买卖,可以肯定是国储局用于交割的。在此情况下,国际基金趁机变本加厉赚取利润。随后的4月内短短3个星期,国际期铜价从6000美元/吨拉升到7700美元/吨。
  
    “最近市场上铜价的上升,不能肯定就是国储局悉数埋单,也有可能是其他大基金埋单,”对五一期间的铜价大涨,宋启虎表示。
  
    中国国际期货公司陆星兆昨天也表示,由于国储局是在“客场作战”,且交易数量巨大,国际投资巨头们很容易就可以追到国储局的交易席位,并伺机找取赚钱机会;由此也可以判断,国际上关于国储局4月离场的判断基本合理。

    早已离场
  
    然而,国储局物资调节中心(简称国储中心)相关负责人却否认说,该中心所有空头头寸已在去年年底全部结清并早已离场。
  
    据悉,早在2005年7月到8月,国储中心驻伦敦交易员刘其兵陆续建立约8000手(每手25吨)预期到12月21日交割的空头头寸,通俗地说,刘其兵在赌12月铜价将比当时低,到时,他或者以12月时的价格买入铜合约履行其交易承诺,并赚取其中的差价,或者把相应数量的铜交到伦敦金交所的仓库。
  
    然而,曾在2003年预测到国际铜货牛市到来,并为国储中心赚到大钱的刘其兵此次没有赌对。2005年以来,国际期铜价一路高攀,丝毫没有下跌的态势。
  
    昨天,记者试图采访国储局办公室,但一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的男士声明:国储中心和国储局没有关系。关于国储铜问题,国储局方面明确表示:“国储局没有任何话要说,要了解事情原委,请找当事人。”
  
    随后,记者再次致电国储中心,相关人士接到电话后,表示中心相关负责人悉数出门去了。据悉,去年11月,国储铜事件被揭露后,我国曾连续数次抛铜,以期通过影响铜现货价,从而调整期货价格下滑,但国际基金兴风作浪,抛铜无效。
  
    亏空成谜
  
    无论是去年结账,还是今年4月埋单,都标志着国储铜风波终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国储铜到底亏空多少?亏空由谁埋单?以及为何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
  
    对于国储铜事件,中国到底损失多大?分析师推测在1.8亿美元到8亿美元之间。
  
    其中,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分析师陆星兆介绍,若如国储中心人士所言,他们在去年年底离场,那么国储中心的亏损在2亿美元左右。
  
    长期跟踪国际期铜合约的陆星兆介绍,在刘其兵陆续建立空头的2005年8月到9月,伦敦金交所3月期铜价均价在3500美元/吨,而到12月20日,也就是交割日的前一天,伦敦金交所3月期铜开盘价4426美元/吨,收盘4410美元/吨。照此计算,国储中心每吨期铜亏损910美元/吨,20万吨亏损就是1.82亿美元。
  
    而若国储中心去年12月21日没有完全交割,而是选择部分延期到今年,直到今年3-4月才离场的话,此时的期铜价早在7700美元/吨以上,国储中心亏损将在8亿美元以上,远远超过中航油因投资期货交易5.5亿美元的窟窿。
  
    这笔数额巨大的亏损究竟责任在谁?谁又会负责埋单呢?记者曾试图就此采访国储中心,但国储中心一概不予回答。
  
    我国作为国际铜最大的买方,不仅没有形成买方垄断,反而成为国际炒家蚕食的对象。对此,首创期货分析师宋立波表示,国际期铜价不断上涨,是国际多头与空头争斗的结果,中国不过是这一争斗中的一员;而上海华闻期货分析师任经文分析说:在客观上,国内投资者从研发力量到资金等方面都与国外巨头有一定差距,而且国内企业没有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还有一些计划经济思想在作怪。

弹剑 发表于 2006-5-12 19:02

真是无语问苍天,上面说展期的,到下面变成去年底就结清了.开什么玩笑

失望中..........败得窝囊.

TOTTI 发表于 2006-5-12 22:13

顶一下,大家发表一下看法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国储VS国际基金 12.21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