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果子 发表于 2006-4-9 11:55

古典音乐之—— 马勒

【转】


                                                                      《第五交响曲》

                                          是我不得不在生活的手掌中忍受的所有痛苦的总和。

                                                                                                                  ——马勒

马勒第五交响曲

http://www.peabody.jhu.edu/data/27/link/170/PSO020103-Mahler-5-IV.mp3

下载: http://www.peabody.jhu.edu/data/27/link/170/PSO020103-Mahler-5-IV.mp3



介绍:


         马勒《第五交响曲》作于1902年,1904年在科隆首演,由马勒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纯器乐的,由于演出时需要庞大的乐队,交响乐的某些手段经过了极度的扩大,被称为“巨人”交响曲,成为马勒风格的一个新起点。

  对于指挥家来说,《第五交响曲》的确是难度最高的:他必须用一致的手法来对待这样一部不一致的作品;而且只有在每一个层面上让听众感受到这部作品的所有侧面,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演绎。

  马勒的音乐之于乐队要求甚高,乐队唯有相当熟练后,才有可能逐渐去领略马勒的多义性,刻画出那些极为动人的音响。诚如伯恩斯坦所言,马勒的音乐基本上就是音色的音乐。在此,音色成了他隐喻世界和宇宙之力的心理独白。《第五交响曲》就是他对未来音响空间所作的一次有益探寻。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第五交响曲是马勒的人格分裂在音乐上的表现。悲惨和欢快、沮丧和癫狂、痛苦和欢愉、绝望和希望,所有的对立都并存于他的音乐中。这些全然对立的特性由一个三重结构把持,描绘出一条看似普通其实决不平坦的道路。路的起点是绝望,而终点则通向终极意义上的快乐。头两个乐章组成了第一部分,最后两个乐章是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只有单独的一个第三乐章,庞大的谐謔曲持续了将近二十分钟。相悖的力量不断打着照面,渐变而不是断然地勾勒出一个世俗眼光中懂得人情世故的马勒。因此第三乐章/第二部分就好比是一个旋转轮的中心,组成第一、第二部分的其余四个乐章则是轮子的外圈。轮子不停旋转,飞射出整部交响曲中马勒用到的对立元素,在任何一个部分中都能辨别出迥异的音乐理念。

  第一乐章:一只孤独的小号宣布了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的开始,全曲从此乐思纷繁,此起彼伏,欲望不尽而来。为了音色的倾述,马勒首次在此曲中开始了音响上的“剪接”和“叠影”。他不自觉地将电影蒙太奇的一些法则运用此曲中,结果,就令第一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动人心魂。按照劳伦斯·吉尔曼的说法“葬礼进行曲就像是令人心碎的失去理智的忧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的尖利的音响表现出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器的伴音进行的哀泣相互呼应,这一段描写绝望之情的音乐,汹涌奔腾,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伦比者。”

  第二乐章:由大提琴和一些低音乐器开场,弦乐部分奏出华美的音符。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展开部开始时强有力的铜管乐器以及处于主导地位的由大提琴奏出的哀歌,不要忽视那成群的圆号所发出的高声欢呼。事实上纵观整个第二乐章,铜管乐器,包括这再现部中的伟大的声响,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所有我们想要的震撼,而在这之后的赞美诗部分则用准确无误的力量建立起该乐章真正的高潮,在高潮时弦乐和铜管乐相互抗衡,令人热血沸腾,紧接着的完结部将表面上看起来来之不易的胜利一扫而尽:铜管乐忧郁得就像到了世界末日;铜锣厚重的粉碎声将这个乐章送进了地狱。

  第三乐章:谐滤曲。弦乐在连德勒舞曲节奏下拨奏,音色似如吉他,很是轻灵、动听。在相当长的发展部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支单簧管和三支小号融在弦乐中的音响。十分流畅超迈。每个小节中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节拍,要求指挥能像魔术师一样在大场景上的暴风骤雨来临之前将音乐处理成接近内心深处的低吟浅唱。

  第四乐章:是为弦乐和竖琴而作的稍慢板,这段乐迷喜闻乐见的音乐是马勒最著名的篇章,我们经常可以在电台和那些唱片公司乐于出版的精选合辑中听到它。1971年电影大师卢契诺·维斯康提Visconti根据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魂断威尼斯》用该乐章作为配乐,影片的凄美基调与马勒音乐之境颇为相吻,也使这段悲愁的音乐几乎成了死亡的某种象征。毫无疑问这是一段精彩绝伦的音乐,所受到的赞誉也是实至名归,使得这部交响曲在马勒所有作品中最具知名度。

  “那是只有一支竖琴和弦乐队共鸣的乐曲,令你感到弦乐如同清澈的微风习习拂面,竖琴如同透明的水流流过光滑的鹅卵石子,一直流淌到你的面前,弦乐的透明几乎不染一点杂质,单纯得犹如一个天真的孩童。那旋律可以清水洗尘,可以兰汤沐浴,可以躺在海滨沙滩上,映照着来自上天金灿灿的阳光”。如果不来现场听这个极为著名的也常常被单独演奏的“小柔板”,你或许会想到,那些听马勒只注重于听音响的朋友,是多么的不幸。

  末乐章:诙谐清新的快板,这个结尾不是悲剧性的,而是充满了热烈而活跃的情绪。开头由木管预示了三个主要主题,然后转化为一首庄严的胜利颂歌。



欣赏:

西澳大利亚交响乐团音乐会

时间:2006 年 5 月 19 日 (星期五) 20:00

地点:广州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演奏厅

节目曲目:

中国和澳大利亚国歌
G大调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
第五交响乐升C小调   马勒

艺术家:

指挥:玛帝亚斯·巴莫特
钢琴:让·伊夫·蒂博戴

[ 本帖最后由 ミ淡淡幽香ミ 于 2006-4-15 14:51 编辑 ]

牛奶糖柠檬 发表于 2006-4-15 13:37

马勒的确实很难
还要升C小调
偶却想去听那场浪漫派的
好久没心情听高难度的了

凉果子 发表于 2006-9-16 21:18

现在什么都不想听了    想从最接近心灵的声音听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典音乐之—— 马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