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专家论剑广州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要从妈妈抓起”
随着广州市城市化发展,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激增,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却相对滞后,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危机迫在眉睫。数据显示,广州垃圾近5年的垃圾量增长率4%,2010年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9771吨。若不严格控制,到十二五规划,日产垃圾超过2.2万吨,年产垃圾超过700万吨。昨日,广州市政府邀请十位环境资源、生化处理、垃圾填埋焚烧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齐探讨广州解决垃圾围城的现状,为广州垃圾处理献计献策。会上,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仔细认真聆听每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不时地与专家就关注的问题交流意见和商量对策。陈建华表示,这次请来十位老师免费传授垃圾处理经验,是在座的各职能部门和媒体负责人的难得的学习机会。
郭艳华(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广州生活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填埋与焚烧的比例是9:1,这种方式对土地和垃圾可持续处理能力产生巨大挑战。广州的垃圾填埋已经趋近饱和。
目前,垃圾焚烧技术革新,已经非常成熟,国外的一些垃圾焚烧厂运营的水平较高,不少就建在市中心和居民区,如日本东京的焚烧厂距离皇宫只有3.5公里,日本皇宫7公里范围内就有6、7座垃圾焚烧厂,巴黎的焚烧厂距离塞纳河只有200米。从国外经验看,一些土地资源丰富如美国、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家,采取填埋的方式较多。人多地少、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加南大瑞士、韩国、新加坡都是焚烧。从国外趋势来看,焚烧处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普及。而我国目前的垃圾焚烧只占不到10%的比例,大部分焚烧厂建在东南沿海城市。
郭艳华认为,通过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减量的空间非常巨大,虽然焚烧不是唯一、最优的选择,但在广州人口密集、土地稀缺的现状,垃圾焚烧可以节省约80%的土地占用,对环境污染也低于填埋方式。"我们曾经对焚烧和填埋这两种终端处理方式做过一些预测,按照目前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2015年、2020年、2025年广州的垃圾填埋土地需要新增占用2979、6123、9387亩土地。届时我们未必有这么多土地供给垃圾填埋用。" 从成本上讲,如果广州仍旧以填埋方式为主,每年的终端成本是22-40亿元,而焚烧的成本是18-25亿元,焚烧的经济效益有明显的优势。焚烧的方式,广州还能每年节约500亩用地,如果还把堆肥效果计算在内,成本还可以减少5%-6%。
郭艳华也是赞同焚烧发电为核心、填埋为辅的综合运营体系。郭艳华建议在东西南北各布局一个垃圾焚烧处理厂,在番禺南沙也可建设一座焚烧处理厂。焚烧、填埋、生化处理三个基本终端处理的方式,生化处理成本最低,资源化效率最高,生化处理是最佳的处理方式。她建议推广大田山资源化处理的模式。
每个小时的垃圾多得不知道有多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