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ky64 发表于 2014-9-12 12:25

人体其实每天有40毫升血液在自然死亡,听着有点吓人啊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来,昆明、北京、合肥、南京等城市血库纷纷告急,各地频频发出“血荒”信号。尽管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在11月9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应该称现状为“用血紧张”,即血液的储存下降到一定标准之下,不过鼓励献血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关于献血是否对人体有害、如何更安全有效地献血等问题也需要更多科学的解答和指导。

  A

  尽管许多科普文本、宣教资料一再强调“适度献血对人体有益”,可“献血有害论”却仍在民间大行其道。百度贴吧盛传的一篇帖子《献血真的无害吗?》中,作者以“有良心的老医生”自居,指出“献血会导致血液功能的弱化甚至丧失”,“献血人士中几乎没有医务工作者和公务员的身影”———种种质疑,令人怵目惊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Link看完“老医生”的“献血有害论”之后有些震怒,他忿忿不平地告诉南都记者:“这篇文章简直是一派胡言,以为堆砌几个医学名词就能糊弄群众了,这种危言耸听又错漏百出的文章肯定会给民众造成很大的误解。”他还逐一批驳文章中的漏洞:“首先,文中说献血时针筒扎破血管就无法恢复,事实上血管恢复到原来的韧度和硬度仅需2周,其性质就跟平时打点滴差不多;第二,文章根本没有搞清楚造血干细胞、骨髓、血浆等基本概念的实质含义,生硬地进行了堆砌混合,混淆试听……可以说,该作者简直连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具备。”

  深圳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卢亮也认为“献血有害论”毫无根据:“我们人体中的血液有着极强的新陈代谢能力,即使不献血,每天也都会有40毫升的血液死亡。一般献血后两周,血液中的各种成分都会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他还否认了“公务员、医生不献血”的传言:“这是不负责的言论。因为公务员和医务人员在总人口所占的比例本就不高。就深圳而言,2-3万的公务员队伍,占总人口1400万的0.15%-0.2%,而献血者中公务员人数占总献血人数的0 .47%.医务人员的情况也是一样。你能说公务员和医务人员献血最少吗?”

  B

  献血是否对人体有害?

  献血后两周,血液成分可恢复之前水平

  能否保证“血质”的绝对安全?

  志愿献血者未必能通过检测

  据《中国日报》报道,今年5月,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郝阳透露,目前中国超过99%的临床用血都来自于无偿献血,但血站普遍使用的检测艾滋病抗体的检测方法尚无法测出“窗口期”的病毒,所以临床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案例,每年都有零星发生。现阶段的检测设备及医疗水平是否仍无法保证献血志愿者的“血质”彻底干净呢?

  曾有多次“献血”经验的陈延良向南都记者描述了他所经历的献血流程:“工作人员先用针管戳手指,取出少量血液用于血常规、肝功能两对半等检查,同时用不同规格的蓄血袋抽取用于‘献’的血液……至于你献出的血最后能不能用,要看最终的化验结果,一般要过几天才能确定。”如此说来,一旦检测结果不合格,志愿者岂不是被白白抽掉了一袋血?

  记者了解到,卫生部制定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规定,只有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T 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 B sA g)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 C V抗体)阴性、艾滋病病毒抗体(H IV抗体)阴性、梅毒试验R P R法或T R U ST法阴性,才具备献血资格。但是也有人质疑:“就算上述指标都正常,也有很多传染病的抗体没有得到检测,献出去的血也不见得完全干净啊?”

  卢亮告诉南都记者,当前许多“献血”机构不断刷新检测条件,随着科技发展,血液的安全性日益提高。“如何确保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是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用于临床输血的血液必须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包括对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是在方法学上保证血液的质量。所有的检测都是严谨的、精细的。”此外,他还透露,目前深圳市血液中心开展的核酸检测,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检测水平相当。

  C

  抽出来的血,还可以放回人体?

  对抽血安全要求更高

  近年来,献血界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抽血”方式———“抽成分血”,也就是说,用一种特殊的机器,把血液中的核心成分(血清、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提取出来,再把剩余的血液“回流”到体内。这种“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可否将献血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陈延良向南都记者描述了“抽成分血”的情景:“护士抽血的管道直接连通到一个机器里,该机器对血液进行加工整合,最后滤出一袋淡黄色液体(血清?),剩余的血液重新回流到献血者体内。”

  这种“反哺”的抽血方法得到一些专家的认可。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医生周郁鸿认为:“对献血者而言,只提取血液中的一种成分,身体恢复会更快,一般一周以后被抽取的成分便会更新生成,跟井水的循环使用道理是一样的。一次成分血的抽取需要一到两个轮回,抽取的量就不会很大,比如抽取血小板,成分血的抽取量一般不会超过200cc,所以对身体的影响很小,而这样的献血方式,取得的血液使用率更高,缺什么就可以补什么进去。”

  但是,也有另一些专家认为,“抽成分血”存在卫生隐患。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吴建奇告诉南都记者:“抽取成分血的机器和设备有可能不是一次性的,因而在抽血流程中有感染风险。此外,被抽走核心成分的血液,回流到人体内之后甚至有可能发生‘溶血反应’,造成新的危险。”

  D

  “抽血恐慌”是一种心理原因吗?

  “献血癖”才是心理疾病

  据《光明中医》杂志报道,许多志愿者在“处女献”中经常会发生“恐惧、怕痛、头晕”的“献血反应”。据统计,“初次献血反应”占到了“总献血反应”的9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科主任方明也认为,献血本身不会削弱体质,头晕等症状多为心理作用。难道,献血后导致的“不适”大多是“心病”?

  吴建奇则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头晕”和“心理作用”有关:“正常人的血液总量大约是4升,一次献血如果低于500cc,一般是不会有任何不适症状的,当然,不排除有个别体质虚弱者可能会有头晕感,但这很难说是生理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不过,出于预防和人道的考虑,近年来,越来越多血站会安排工作人员给志愿者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和辅导教育,降低了许多献血者因“紧张”而产生的副作用。

  另外一种“心病”则表现为热衷献血,对献血有强烈的渴望和冲动。据《扬子晚报》报道,无锡市有一小伙献血上“瘾”,从2000年来几乎每隔一个月就要献一次。一段时间如果不献血,其身体就会不舒服,甚至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于是,有部分专家将这种“献血癖”归结为一种心理疾病。

  吴建奇认为“献血瘾”更多还是生理上的原因:“因为多次献血,骨髓、造血细胞的活性比较强,使人体短期内处于一种很旺盛的造血状态下,这种身体上的亢奋需要‘放血’来保持平衡。”
(转载自:滨州陌陌 http://www.aba-f.com/city/16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体其实每天有40毫升血液在自然死亡,听着有点吓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