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09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朱注》范氏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
  
  子路为什么“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呢?盖他知道了一条好的道理,如果不去立即实践它,他明白那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的内心。内心知道那件事是对的,一刻不去做,便是违心多一刻。而对于子路这种对自己内心极其真诚的人来说,违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们常人知道一件道理能够像子路那样不去实行就觉得痛苦吗?当然不能。人生所需要知道的道理其实很少,也很简单。如果我们能够闻道必践的话,一两条道理就够我们受用一生了。
  
  我自己知道的道理自觉不少,可是很惭愧,我离子路的境界实在差得太远,否则我想我的人生或许比现在要好一些吧?孔门七十二贤人,个个有其过人之处,真是一点不假。
  
  然而若按苏格拉底的说法,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苏氏的这番话很接近孔子的气质。如此说来,我没有闻善必行,只是因为我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那是善。^_^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1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天资聪敏同时又爱好学习,不耻下问,那真的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了。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当得起一个“文”字。是以后世历朝大臣死后最为荣显的谥号便是用一个“文”字,“文正”的谥号更是不是随便给的,清朝二百多年只有八位大臣谥号文正。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品评人的标准,不是看他的事功,而是看他的品质。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2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之道,虽四而三,对己如何,对上如何,对下如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谓道若大路然,正是此意。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2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与人交往,过了很久仍能对人保持尊重与恭敬,这才是君子之交。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密如油。水溅到人的身上,不会弄脏衣服;而油溅到人的身上,却会弄污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便是水与油的区别。
  
  什么是小人之交呢?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你和他的关系亲近了,他就对你太随便;你和他关系疏远了,他又在心里怨恨你,这就是小人。
  
  我们常常说“亲密无间”,其实亲密无间的友谊并非好友谊。所谓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两个人的关系越亲密,互相伤害的机会也就越多。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眼里,我们对一个人随便的程度便是我们与他的友谊亲密的程度,至亲好友,熟不拘礼,便是此意。我们可以冲着一个最好的朋友大吼大叫而不必担心他会介怀,好朋友之间可以搞一些恶作剧而不会产生芥蒂。但是,有时候,我们会想,我也许可以和我的朋友更亲近一些,于是我就对他更随便一些,或者自恃与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而做出过份的事情来,或者自以为知己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朋友。于是,友谊就此破裂。
  
  所以,人与人之间总有差异,我们既然不能消除差异,便只好保持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敬,就仿佛刺猬为了避免彼此伤害而保持距离一样。能够亲密无间同时又能一生不渝的朋友必非常人,我们亦不必企羡。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3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古人以朴素为尚。 金玉满堂,不可常保。身外之物都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命运剥夺走的, 不止如此,一个人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保就能保得住的。因此, 仔细想一下,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最想要的东西,都是非物质的, 都是精神上的。
  
  最完美的自我,最完美的亲情, 最完美的友情, 最完美的爱情。 有此四美, 人生可以无憾。然后后面三者要靠机遇,最前面的那个却是我们可以慢慢去努力的。
  
  中秋将至,祝大家四美具,二难并。不知为什么, 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不由自主的想到那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想起来心里就抑郁得很。不说这些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5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仁者爱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虽然都是志行高洁之士,但是与爱人无涉。仁者是自我臻于圆满完美之人,二子所为却只能看出人格之一端,未知其它方面如何。是以夫子说“焉得仁”。
  
  夫子不轻易以“仁”许人。然而,仁者并非世俗所谓优秀杰出之人,亦非难能可贵之人。仁者如颜回,不过一普通人,而能时时不失其本心而已。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6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若是不失本心之人,又何必三思?君子直道而行,当行则行,不当行则止。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6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便是儒家用舍行藏的思想。出世与入世,合起来才是圆满的人格。人的内心既有亲近此世的一面,又有超越此世的一面。这是一层意思。夫子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其实是对于自保的强调。认为保身全生的智慧比建功立业的智慧更难得。这是第二层意思。
  
  这种对自身生命的珍视,孔子和老庄是一致的。但是到了孟子,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了。到了后世,就更有各种以神圣目的之名要求人们牺牲生命的学说,举不胜举。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7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不由得想起了孟子的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
  
  也还记得大学时英语课文里的一段话:“These are the real reasons I teach, these people who grow and change in front of me.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然而教育并非总是乐事,夫子说:不知所以裁之;而我每次走进教室之时,总是感觉sinking-stomach。因为面对着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你总会觉得还有一种更完美的教育途径你没有发现,有时这真的让人非常沮丧。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8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恨只会使人痛苦,爱才使人快乐。一个人若是总记着他的仇敌,内心又怎会和谐、幸福?忘掉别人对你做的不好的事情,内心的怨恨便会减少,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18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顾梦麟《四书说约》:“古来只为周施世故之念,坏尽人品。如微生乞醯一事,何等委屈方便,却只是第二念,非当下本念。夫子有感而叹之,不在讥微生,指点要人不向转念去也。”
  
  有人来讨点醋,微生高家里没有,于是到邻居家借来醋给讨醋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两种可能:第一种,他想博得一个慷慨直爽的名声,于是宁愿去邻居家借也不愿意拒绝别人;第二种,别人来借醋而说没有,这实在很容易让别人以为自己小气,所以尽管自己真的没有,也要想办法借给他。
  
  这真是有意思。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动机,“君子直道而行”这一条微生高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所谓“直道而行”,便是依据自己的本心行事,不伪饰,不犹豫,不勉强,而我们在世俗生活中却经常是谨慎小心,瞻前顾后,忧心忡忡。并且,我们所忧心的事情往往只不过是一杯醋的事情。
  
  不礼貌地说,夫子在这里显示了对家长里短市井琐事的爱好,^_^。但是这正是我喜欢的地方,因为《论语》便是在此等地方坚实地立于世俗生活之上。而任何一种理论,一旦脱离我们所热爱的世俗生活,总会让人觉得有点苍白,就好像大殿里供奉的佛像,总比不了南市上卖猪肉的胖大汉子带给我们的感觉更亲切。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0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皆是曲意以迎人,拗性以阿世。人生短暂如朝露,若是连顺性而为也不能够,实在是最悲哀的事情。彼曲意作伪之人,皆在梦中而不自知也。
  
  君子直道而行,儒家这种人格上的方正近似于一种人格上的骄傲。但凡人立于天地之间,有一种骄傲必不可少。骄傲使他不屑于去做卑污庸俗的事,骄傲使他帮助别人并以天下为己任,骄傲使他的精神世界高贵而优雅,骄傲使他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这种骄傲在现代有一种英国人的版本,据说英国人对于“绅士”一词是这样定义的,“绅士并不仅仅是指帮女士拿拿东西或者帮女士开门这样一些东西,绅士是指你能够像对待一个贵妇人那样从路边的污水里搀起摔倒的老乞妇来。”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夫子与左丘明精神上的相知令人神往。当世两大文化高峰,心灵上如此相近,真是如夫子所说:“德不孤,必有邻。”
  
  关于“匿怨而有其人”,《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可以参看。《世说新语》方正第三十六:苏峻时,孔群在横塘,为匡术所逼。王丞相保存术,因众坐戏语,令术劝群酒,以释横塘之憾。群答曰:“德非孔子,厄同匡人。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可人如孔群者,千载之下,我犹爱其人。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0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描绘师生相处之乐,宛如图画。看到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人在你面前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神奇的呢?
  
  子路之志大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吧,要赚很多的钱,然后和朋友一起花。若是没有朋友,再多的财产也没有意思了。我们不愿意一个人独享自己的财产,对于我们而言,人生的快乐要和朋友分享,那才是人生的盛宴,一个人的宴席又怎么能称得上盛宴呢?
  
  颜回之志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消极自由思想暗合。老子也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盖两位先哲皆已见到,人类的种种纷争、强制、迫害甚至灾难,起因不过是“自是”罢了。认为自己正确,便有了神圣的理由去强制或迫害别人。人类无论是思想界的迫害还是现实世界中的迫害,起因不外乎此。
  
  夫子之志则是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使老者安,使朋友信,使少者怀”。我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理性的努力可以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是人类最初的愿望,也是一切政治行为、艺术行为、教育行为等人类文化行为最初的出发点。既然我们有理性,我们便不能放弃这种改变世界的可能性。理性,是我们唯一的稻草。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1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常人多不能知过,有能知过者,亦是过而不能改。例如,我们常常沉溺于懈怠逸乐,非不知其害,唯不能自拔耳。人生多由此荒废,然而竟无可如何,实是一大悲哀事。
  
  人的理性常常骄妄,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已参透人生真谛,不二法门,于是欣欣然践行之。当此之时,唯有“过而内自讼”能够救治理性之弊。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2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康注》:“良材美质,随地皆有,成就与否,则视学与不学。……夫子自言,质之忠信与常人同,而好学异,所以勉后学者至矣。”
  
  三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儒者眼中的世界始终是光明而美好的。是啊,若是对人类丧失信心,那么我们人类的自救之途在哪里呢?
  
  在第五篇的最后一章,主题又回到了“学”,这恰巧是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于个人而言,自我完善——学——是他唯一的路。另外任何一条路,最后的终点都只能是虚无。一个人,他终其一生,都在使自己变得更好,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变得更好,自己才会更幸福。虽然最后他未必能够寻找到幸福,但是他知道,若是走另外的道路,则绝对不会找到幸福。所以虽然希望渺茫,他也要坚持走下去。
  
  
  最近刚看了一篇小说,叫《春来江水绿如蓝》。小说讲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善良的人是幸福的;我们这些普通人平时总是摆脱不了各种痛苦和烦恼,那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善良。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2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李泽厚认为儒家的“敬”来自某种巫术仪式,是具有宗教性的情感态度,果真如此吗?儒家排斥巫术,始终如一;而具有反宗教性的儒家更不可能有宗教性的情感态度(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局面,儒家功不可没),儒家强烈的世俗性决定了它排斥任何宗教性的东西。
  
  那么,儒家为何而敬畏,敬畏什么?第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最好的把握这唯一的一次生命?那就是对于生命中的每一时刻、每一事物都采取敬畏的态度,不随便浪费任何一刻,不随便对待任一事物;第二,我们的一生是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如果内心随便,便不可能走向逐步完善,走向可期的幸福;第三,作为大千世界中不完善的渺小的有限自我,如果面对万事万物采取狂妄随便的态度,其结果必然是加剧物我冲突甚至导致自我毁灭,永远也无法达到与世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所以儒家的“敬”完全是出自儒家的实用理性,儒家的敬人、敬事、敬天、敬物、敬鬼神,都是出自实用理性,与宗教性是没有半点关系的。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4

6.2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夫子不以“仁”轻许人,亦不以“好学”轻许人,盖好学则近仁也。
  
  不迁怒,不贰过,说明这里的“学”仍然是指自我的整体完善或整体修养。包括品行、性情、待人处事、学识,才能等各个方面,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治学”和“学习”完全不同。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4

6.3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夫子和后世那些主张“君子不言利”的腐儒是完全不同的。君子喻于义,并非就是说君子不能言利。正是由于“君子不言利”这种错误思想的长期统治,中国几千年竟没有形成真正的私有财产权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百姓的私有财产在官府和皇权面前毫无保障。反观欧洲,早在17世纪就有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谚语,所谓“国王的权力止于我的茅舍的门前”,那个磨坊主告赢德皇威廉二世侵占他的磨坊的小故事更是让我们羡慕不已。没有私有财产权,便没有独立的人权,自然也就无法发展出自由、平等等观念,以至于我华夏直至如今仍然不具备民主的土壤。腐儒误国,一至于此。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5

6.4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夫子不以出身论人。这世上唯一能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的就是这个人的品质,其他的如钱财、权势、名声、事功以至出身,都不能作为标准。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11:25

6.5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在这世间的每一瞬息,我们实际上都面临着两个选择,是选择那条通向仁的道路,还是选择那些偏离仁的道路?念念之间不离于仁,非常人所能,我们总是在怠惰或逸乐中虚度自己的生命,偶尔有一刻能够想一想自己来世间所为何事,转瞬间便又忘却于脑后,此所以夫子独独欣赏颜回也。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闲坐说《论语》[转自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