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2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无法快速寻找题干重点
0 D3 C& k. e' _, t/ H& p, g$ E$ C! I j8 w2 l& [5 w3 Y
在行政测试的考题中,题量大是一个难点所在,但与此同时,就单个题目而言,其内容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干扰性也是一大难点,因为考生在紧张的做题时限内很容易被题目中的干扰信息所影响,因为在题目选项中可能每一个选项都没有错误,但题目中有其题干重点,而题干重点才是正确答案。就举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语言理解题的34题为例子:: k$ [2 `& T3 L8 U; \& g% X" r
) V$ T8 I4 B1 B" H5 }
34.如果从伦理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一种悲剧性的社会现实。面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许多小生产者和劳动者,我们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后的必然经济结果,它发挥着约束和激励的功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趋于更合理的配置。 y& C7 P$ R( v: X& s4 a
8 Q) N0 h0 N' q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 e+ r" N5 a9 C1 R% F6 ^: R! q- z; q5 D
A.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看,两极分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转折性字眼后面的原文内容相符,应选择)
$ { G: P- W4 ], {/ u% A' x. n
0 H/ S8 j: ]1 P! i3 D$ \B.我们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 m- F5 z/ w+ v4 z
2 j3 v: |6 i& j- ^' V" o4 D# QC.我们不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太多的同情(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 Q' J- ~+ } D1 G7 G
) m0 C# l' A, p4 u0 _) y& h0 S3 vD.我们应该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应该过多地从伦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m ]. [, @9 M6 V' v4 S1 m
p/ k5 T/ m+ t8 B5 M" |! V x
从上题我们可以看到,B、C、D都与原文相符,但本题题干的重点落在转折处“但是”这个字眼之后,因此,正确的选项应该是A选项。而考生一旦不能找到题干的重点所在,很可能就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8 f+ {9 N* C& A4 |
1 _0 o. n/ n# c; {5 T% Q5 X9 G ' L. t" E( Y9 m. ?
# {/ s2 @5 F3 h5 \. K- s四、 估算技巧不足/ m" `5 N6 o4 z; o$ R
2 }" ~6 [+ r8 _3 D
近年来,行政能力测试的数量关系题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时间通常是在1分钟/题,这不仅让广大的考生感到这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就连许多数学系的考生也无法突破这一题型。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公务员考试中的数量关系题考察的不是考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考生的估算能力。因为在考试中,数量关系题用的是选择题的考察方式,而且四个选项的干扰性较之其他数学考试来说,已经很低了。所以考生通过合理的推断计算,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干扰性不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另外,大家如果拿这两年的全国真题的答案来看一看的话,就会发现某些甚至是相当部分的数量关系题的答案几乎是用十分钟以上的时间都很难想出来的,要在一分钟内完全解出?几乎不可能。因此考生如果寄望每道数量关系题都在解出答案后再选出与之相符的选项,那么必定是费力而不讨好地白白失去自己宝贵的做题时间。以下我们举一道真题来做一个示范:
! b0 H& \. p' q0 G+ s7 P' U' \- H" _0 W6 Y6 o
33.1,10,31,70,133,( X )。
! o% ?3 [! Q8 F; [1 D2 N# n- c5 a0 q* x
A.136 B.186 C.226 D.256# V* Y$ u; D ^+ g3 z! m: a
+ c7 ~) K" T1 w; l6 x& {
正确答案:C
- U3 ~8 Z$ i8 ^" [0 l. G5 i- H9 r l U# i
【估算法】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9,21,39,63,其差值是不断递增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下一个差值一定大于63,即未知数X一定大于133+63,即X>196,则马上排除A、B选项,在C、D 选项中,C选项最接近196,则选择C选项。& T- W, o, S# v8 v, Z
7 Y4 T0 w5 ^; q6 y% s
【传统解法】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9,21,39,63,而9=3×3,21=3×7,39=3×13,63=3×21,而3,7,13,21是一个以4位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由此可见,所填的数字是(21+10)×3+133=226。& z }1 X0 X9 Z0 U) {" ~% |
. y) J c2 N( f R+ ]8 ~1 O$ X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解法来说,估算法在逻辑思维上更加直观,思维过程要更加简单,一方面可以节省宝贵的做题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考生的思维疲劳,有利于后面的题目解答。因为据许多有公务员考试经历的考生的反映,数量关系题是全卷最费时且是最劳神的题型,考生切不可在这类题型上“吃力而不讨好”。
* G0 I2 }' E7 u5 W7 N& l' K! h% Z3 i. x5 c6 S' I |4 V- f( r* o3 c
; c. o* D# p* A+ y& o0 F( |6 q
6 k+ f+ S3 H4 ~0 m五、 在高强度的考试中容易出现局部的“脑部疲劳”8 ~( v/ s3 p" ]- y
8 m9 D( [8 b) b2 r" B
说到这里,笔者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行政能力测试中让考生感觉到疲劳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一百多道选择题的“题量”,因为如果让大家考的是小学难度的题目,大家做三百道也不会觉得累,所以“题量大”并不是考生疲劳的主要因素,重点其实是在考试的“难度”上。或许有些考生会告诉笔者行政能力的题目难度并不大,那么为什么考试中会“脑部疲劳”?其实“难度”是在需要反复推敲的题型上,因为这类题型费时且非常容易让人疲劳。在所有的题型中,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得出最佳答案的题型是语言理解题和逻辑推理题。其中语言理解题主要是让考生看一段文章再推出文章主旨或作者意图,而中国的语言文字含义很广,且常常存在“字面含义”和“潜台词”,同时因为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并不同,要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语言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反复推敲的原因,而且语言理解题的选项干扰性非常得强,几乎没有错误的答案,只有不适合题干的答案而已。而逻辑推理题更是需要反复推敲的题型,,如果考生在做题不把题干中复杂的逻辑关系理清,反复得进行推敲,而仅仅凭“直觉”去选,那错误率必定很高。因此,考生在做这两类题型时,大脑需要反复“运作”,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这两类题型占了至少2/5的总题量),而且还是在一个非常紧张的做题环境中(做题时间很紧)。大脑在紧张和高强度的工作下,非常容易出现“疲劳”现象,甚至有些考生会有“不想再考下去”的想法。大脑的“疲劳”的直接影响就是做题命中率的下降,本来能得分的题目却容易造成失分,从而成为制约成绩上升的瓶颈。说到这里,需要告诉大家这样一个现象:有相当部分考生报考公务员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考前也不怎么复习,到了考试的日子就去碰一下运气。在不做系统复习的状态下,考生的解题技巧和考试实力当然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但这些考生中有些人随着考试经历的增加,成绩通常会有不同幅度的上升。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成绩的高低除了实力外,还看发挥的好坏。这类考生随着公务员考试经验的增加,对高强度的考试的适应性在不断得增加,也就可以更好得发挥自己的考试实力。所以在实力不增长的前提下,发挥得好了,成绩同样可以有所提高。但对于这个现象,笔者要强调的是,这种方式的成绩增长,其幅度不可能很大。考生如果需要有较大的把握去通过公务员考试,还是需要在平时保持一定强度的行政能力测试的模拟练习,提升对考试的适应度,否则仅仅是“以考代练”,则很难有大的提高。
2 ]# g6 R1 i$ Y) t& U, _+ c9 o$ ?# N/ |2 U7 `3 W! p9 ]
/ h, g- i. {& Q* X# K: V
' N# k) j# A: W3 W! ]3 |9 N U" [3 @' q# e
( [/ x$ @* c6 j z- |. I
六、 观察类比的技巧需要提高。5 ^% i' c4 `, h5 C: E
' N8 W+ Q; @: u/ u. Y# ]# j考生在这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图形推理题中,其实这种题型最早不是用来做公务员考试的题型,而是用在智力测试中的。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做不好这类题目的人就意味着智力(IQ)比别人低吗?答案是否定的。诚然,观察类比能力确实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人的智力情况,但每个人的特点并不一样,有些人对图形比较敏感,有些对文字比较敏感,还有些人对颜色比较敏感······! Y3 O: S6 ^( H/ y: B$ r
O- g' h/ G( V. G' O3 C( h诸如此类。而公务员考试只是从图形方面去考察考生的观察类比的能力,让考生找出规律而已。同时我们也要从出题者的因素去考虑,因为出题者也是要按照自己的思维规律去编写题目,出题者不可能编写出超越他自己智力范围的题目,而且出题者往往不可能全都拥有超人一等的智力,所以这类题目的难度还是在普通人的智力范围之内。那题目不难,为什么这类题目也不容易得分?关键在于没有统一的解题技巧。因为解题时间很紧,通常一道题最多只有一分钟的解题时间,而图形的结构都是很复杂的,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容易思维混乱,在这时考生很容易就凭直觉去选了,结果就是命中率的下降,成为制约成绩上升的瓶颈。、% c9 U/ Z5 k+ M; _& P9 z) G8 k
; w: w+ e% \. d- r0 [
8 K# x( d. U: q$ Z' w. \# G/ a/ d- y1 v4 P( u+ d4 e, j9 g
另外,对于申论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阻碍考生突破自身的瓶颈分数:+ u, R1 U& v) Y! F7 C4 `
+ C w/ i$ o) Z) p( d5 r
七、材料阅读量在上升;
; x% {- c8 T9 b
& z. h0 T# _1 o p. y0 J k6 c) d1 k笔者做过统计:2001年中央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测试卷的材料总字数是1574字,2002年是2243字,2003年是4243字,2004年是3918字,2005年是3597字,2006年是8317字。尤其是06年的申论考试,阅读量突然大幅增加,当然这与目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相对过去而言,现在的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面对和实际处理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过去,这要求公务员能在纷繁复杂的材料准确地发现问题,并总结有用信息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公务员要对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理解,也需要参考大量的事实作为决策依据。在上述的大背景下,申论考试的材料阅读量将出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而阅读量的上升给考生成绩带来第一个制约因素就是阅读时间的增加,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另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材料的增加必然导致材料的干扰性近一步增强,即会存在大量的无用信息在耗费考生宝贵做题时间的同时,也在误导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使得考生不易找出考题的中心主旨。- L" z- W" z8 ~
- Z5 S7 _2 p( F# [' p# t 9 s C, H! s8 h& I) a. k% q5 A
' k0 P; t8 ?- @2 i; U6 M1 |
八、在观点上不一定能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W2 o$ s# p# }# C* G$ N- Y) I
, Y) V* C4 t: _公务员考试是一个为国家选拔合适的机关工作人员的考试,许多人认为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国家是在报考的人中选拔最优秀的人作为国家的机关工作人员,其实并不然。因为从笔试来说,并不能说笔试考得高分的人就一定是最优秀的人。因为公务员考试是以从事公务员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来度身订制的一项考试,考试选拔的是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才,而不是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因为优秀的人才未必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而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才也未必一定是考生中最优秀的。因此在申论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提出的观点要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至少不能相冲突。为什么?首先,国家需要的是能正确执行国家政策的公务员,而不是与国家政策有相左意见的公务员。其次,能在观点上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也在一个侧面向阅卷老师反映考生有阅读时事的良好习惯,同时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基础,是比较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选之一。因为没有人天生就与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只有在了解熟悉时事政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出与国家主流观点一致的观点。而目前相当多的考生并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政治文章,甚至连政治新闻也很少关注。这就导致了考生对国家主流观点缺乏认识,在考试答卷的过程忠很容易就凭自己的认识和感觉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很容易出现与国家主流观点不一致的观点,这时候阅卷老师首先对考生的第一印象会大打折扣,试问在阅卷老师内心深处,会容忍让一个对政治不了解甚至不感兴趣的人去从事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吗?答案当然是,不会。那这类与国家主流观点不大一致的考卷得分肯定不高,这就是制约考生分数提高的又一因素。) p. k; ~% c# v, Q
九、对策的可行性较差
5 d4 U4 P2 j9 _+ U2 @' l, _% [ U! W7 U: ]. G( ~
在申论考试中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角色错位的问题。考生不是真正的公务员,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许多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在考试中却要求考生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这些考生不熟悉的社会问题。考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只能凭感觉去“想”对策,而不能像有经验的公务员那样去找到合适得对策,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对策空洞无物,要么是理想化的不可实施方案。其次,在考试答卷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即使是真正的公务员也未必可以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何况没有任何经验的考生?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式便是,考生应多阅读一些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文章,从权威专家处积累一定量的信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通过纸上谈兵,决胜于千里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