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HR版)前言 9 w: v& X4 ]. g7 [
随着毕业的临近,大批的毕业生手持精心准备的简历,胸怀壮志凌云的创业梦想,他们将走出象牙塔,面临一场人生转变的洗礼。象牙塔(Ivory Tower)一开始是《圣经》里面新郎来赞美新娘的颈项的,后来被逐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来指那些与世隔绝的近乎梦幻的境地,多用来指学校和研究所。人们将学校比象牙塔自然有其中的道理,众多的例子表明在学校学习和在社会工作还是有很大区分的。面临毕业,好比就是象牙塔要坍塌、温室要揭篷了,可是天之骄子面临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呢? 1 e; L" x; Q, u% K1 N
! U! F( {% S; b8 L' M, o/ j( D我们经常能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接触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样的说法。每次去人才市场,看到如潮涌般的人群,看着售票点排出的百米人带,都让我心中升起愈积愈厚的惆怅。% l! L$ X. s1 c D
, i$ t0 }+ l& _3 l# h! {中国经济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肯定是要以人才为后盾的。如果说高校培养的不是人才,那中国的人才从哪里来呢?如果说高校培养的是人才,为何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也不知道其他企业是否认同我的看法。我和我的同事最深切的体会就是供应和需求不匹配。
' ?5 e* m3 N! j2 w, |6 a' _1 s+ W# R6 M
在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较多的是应届毕业生。每年春节前后,总有应届毕业生组成的找工作大军涌向人才市场和各种招聘会。我也做过统计,在此期间确实有不少用人单位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出现的矛盾是,部分用人单位不能找到合适的应届毕业生,他们逐渐放弃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而学生这方面,多数不满意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而渐渐发现很难有合适的恶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人觉得有种难以名状的心痛和惋惜。在有供有求的市场上,供方和需方竟然难以达成共鸣。
3 h6 {* K: |6 n/ J
; b" ^. s6 ?( L5 H+ `7 H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我们也经历了筛选应届毕业生到最后放弃招聘应届毕业生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更多的抱怨不是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而主要是难以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 H# j* H6 e, ?7 g( {0 w+ D) H! B6 m) ]+ L! ^8 D
国家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批大批的毕业生,可是这些人一旦准备踏入社会,谁对他们这种转变负责?谁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呢?学校很负责,他们尽量将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安排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业指导中心也在尽量多和企业沟通,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而用人单位,他们也无可厚非地专注于自己的需求,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己的要求相匹配,仅在大批应届毕业生中去寻找那些合自己的要求相匹配的,哪怕这种结果是让人失望的。, Q$ ]6 k ^! r( O9 v. `
: ?* i) O% i" h; }8 ^5 X我不止一次地和同事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学校很尽心,学生很合格,企业有需求,但是这些并不能吻合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毕业前,只能说部分人“知己”,甚至还有一部分连“知己”都说不上。至于“彼”,那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就形成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间隙。我时常站在间隙观察两边的世界,双方从未停歇,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和对方沟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从中选拔到合适的人才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但是,即使他们不能在这里找到,他们也可以从别的群体中挑选。对于毕业生来说,失去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就业的机会。应届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只不过是众多员工中的一部分,但是就业机会,对于单个人来说,则是全部。
9 D+ r) O2 L6 b! Y) |1 t
2 y. d: X$ T1 B4 O5 o: A1 g" C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使我更加注意在工作中去研究和分析。但是,我所能说的和做的,只是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提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向你提出我的建议,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消除学生和员工之间的鸿沟。 . Z: G$ [5 `, ^
5 {# Z! {! U6 w0 ]: T z$ Z: p我一直很喜欢伽利略的这句话: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