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过后即将迎来新一波求职高峰,对大学生而言,任何机会都不容错过。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是把功夫用在捕捉市场机会上,而是把找工作的筹码赌在了托关系、找门路、请客送礼上。
校园流行求职潜规则“你认识某某单位的人事领导吗?我想在他们单位找个工作。”一名即将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李明(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顺便问起了这件事。最近这段时间,李明碰到熟人就要问问能不能找到关系,在他看来,有关系更容易找工作。
上海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何小玲(化名)十分认同李明的看法。前一段时间,在同学的推荐下,何小玲买了一本《厚黑学》,细细研读。她说,自己曾参加过多场招聘会,在网上也投递了很多简历,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能托上关系,找个好工作不是什么难事。”
据了解,有类似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家庭社会关系对求职就业有很大帮助,甚至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就是‘拼爹’!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可是大学生有个关系厉害的老爹,就业就不难。”
正是在此心态下,校园里开始流行这些求职潜规则,为了找到工作,许多大学生不惜血本,各显其“能”,托关系、找路子、靠父母,甚至讨好老师,请招聘人员吃饭、给他们送礼等手法都使了出来。
迎合企业迫于无奈“毕业求职,不仅仅是要展示你的能力,还要展示你的人际关系”、“找关系是一种腐而不败的求职方式”、“有钱有权,办事不难,找工作也是如此。我不奇怪这个社会怎么了,我只怨自己无权无钱”……记者惊奇地发现,多数大学生居然对这些想法持赞同观点。
据团中央、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的确,多数HR也都表示,招聘员工的最佳途径就是熟人推荐,认为员工或者熟人推荐的人选可信度较高,对应聘者的情况和背景也可以了解得比较清楚,用人上较为放心。既然企业热衷此道,大学生效仿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是,除了托关系、走门路外,大学生为了迎合个别企业的“选才标准”,竟然练起了酒量、交际舞。“我也不想这样,都是找工作给逼出来的”,李明说。
为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灰色技能”,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有意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并称之为培养“情商”。
“潜规则”求职慎思量 大学生职场须知:怎样练就职场好“人缘”
据记者了解,尽管用人企业选才青睐熟人推荐的方式,但并没有所谓“灰色技能”的特殊要求,大学生追求“灰色技能”是一种误判,更是一种误导。企业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且现在的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的市场,大学生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不能盲目地因为要找工作而被迫适应某些潜规则。
不管怎样,实力才是求职最好的“通行证”!
大学生求职中出现的“潜规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中国式求职方式在企业中还是比较行的通的。但是,大学生不应将此种方式作为首选,毕竟企业选才看的是实力和能力。
教育专家指出,求职“潜规则”的盛行,说到底,还是大学生找工作的心态没有摆正。找工作是难,大学生迫切需要工作的心情我们都应该理解,而不能把矛头指向大学生,一味指责他们。大学生们刚刚从校园走出来,对于他们来说,如何走出这第一步很关键,千万不能被眼前的“潜规则”给迷惑了。
“关系求职”有违择业的公平性,很多素质强、能力好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关系,输在了求职的起跑线上。这股不良风气如不及时制止,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必将愈演愈烈,从而错误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