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4|回复: 0

一周观点回顾·2006年2月4日―2006年2月10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周观点回顾·2006年2月4日―2006年2月10日
事件篇:月薪过万·教育致贫·仇富仇穷

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编辑:张玉珂

  2006年02月10日16:3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本周关注 ● 月薪过万



[新闻回放]《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描绘的前景是:205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人均预期寿命逾八十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按2002年价格最低月薪超过1300美元,绝对贫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

[相关评论]

☆北青报:请告诉我5年后的月薪是多少?

  笔者有一个疑问:这么专业的研究人员,这么翔实的数据分析,连2050年———45年后的社会状态都能言之凿凿,说的跟真的一样,那么,相对于2050年来说,2010年不是离现在更近、间隔更短,研究的难度更小吗?为什么就不能给公众出据一份5年后的前景报告呢?笔者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在迫切地关心着5年后甚至两三年后自己会处在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中,到那时能拿到多少月薪,能住什么样的房子,能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道理很明显:因为目前的劳动人口中,有多少人能活到45年后是不能肯定的,但绝大多数能活到5年后却是可以肯定的。

☆中青报:画出2050年的饼能充今天的饥?

  也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一时无法接受的缘故,看到这么美好的“前景”,我首先就想到了“乌托邦”、“空中楼阁”、“画饼充饥”这样的词。到网上一浏览,才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和我的想法一致。看来,国人确实是进步了,不再那么容易被“三年赶英超美”之类的“虚拟幸福”陶醉了。思想成熟起来的人们对事实多了自己的判断,而中科院的设想终究只能代表中科院,每一个人心里对未来都有一个“前景”,我们不再那么容易被别人的判断所左右。

☆北青报:别让“1300美元月薪”迷了双眼

  2050年最低月薪能否达到1300美元,这显然不是仅指个人的努力方向,而是依赖于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要达成这个目标,显然面临着许许多多未知的困难和风险。也就是说,争论能否达到,倒不如争论该如何达到,并且把争论的焦点扩展、放大,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途径进行思考和争论,把民众的意见和思考融入到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和问题解决之中。国家现代化发展是个严肃话题,而且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以猎奇和否定一切的态度来对待,更不能被“月薪1300美元”迷住了双眼,只是将我们的关注局限于这个数字之中,而失去了对国家现代化这个大问题的关注和关心。

本周关注 ● 教育致贫


[新闻回放]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日前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城乡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而“缺乏知识和技能”则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

[相关评论]

☆潇湘晨报:“教育致贫”背后的政府失灵

  只有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政府供给教育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从而不断加大各种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只有教育领域不断引入正常而自然的竞争机制,逐渐打破教育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相对垄断格局,目前这种教育领域政府相对失灵的情况才能逐渐得以扭转,而教育也才能在我国真正回归其本来面目,广大民众也才能因为接受教育而不断向前发展,而非致贫落后。

☆东方早报:教育支出过大致贫的危害有多大?

  需要指出的是,超出普通民众承受水平的教育收费,其实质是在制造国民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并将导致贫困变成一种代际传递的链条。这是因为,如果贫困子弟读不起大学,高等教育差不多成了有钱人才享用得起的资源,那么,贫困人家“缺乏知识和技能”的素质缺陷将如某种基因疾病,不得不“遗传”给后代,从而使他们的子女永远也无法与富家子弟站在人生竞争的平等起点上。如果得不到其他可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他们只能世代与贫困结下不解之缘。

☆新京报:教育致贫是发展中国家的“超发达现象”

  经济学家常常以一些数据指标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比如,在社会统计的平均水平上,如果家庭用于食物方面的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所谓“恩格尔系数”)越高,那这个社会就越是“欠发达”。相反,如果家庭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开支比例越高,那么这个社会就越是发达。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统计中,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开支都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但看一看我们的相关指标,高得异乎寻常,甚至将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却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表现出一种“超发达现象”。

本周关注 ● 仇富仇穷


[新闻回放]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5日发布报告称,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比较大,而且这种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合理值的上限,达0.4左右;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收入最高的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对此,一社会学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确实比较大,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低收入阶层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关评论]

☆晶报:专家不宜搞仇富议程设定

  我们承认,当前一些穷困的阶层有着被剥夺情绪,但是,他们产生这些情绪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富人的富有,而在于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缺位,在于一些腐败的政府官员的行为颠倒了人们的价值观而带来的反感。这样的情绪不是源于富有者的富有,而是源于社会保障的不足,以及政府本身某些方面的不足。只有冷静地看到这些,我们才能找到基尼系数扩大背景下的治理对策:铁腕反腐败,给每个人看得见的公正;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使得每个人都不会成为社会的弃儿。富人不是我们社会所有的问题的关键,而只有改进政府的治理方式,才能使得我们社会和谐。希望专家们正视这样的问题,不能将富人作为社会所有不幸的根源,打倒富人并不能带来所有人的幸福。

☆齐鲁晚报:低收入阶层“仇富”还是富人在“仇穷”?

  用“仇富”来描述和概括当今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情绪,是富人对穷人的强加,是一种有极端精英主义色彩的道德判断,不仅是对低收入阶层健康社会心态的歪曲,也是对低收入阶层道德水准的低估。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人们虽然也对某些财富分配秩序进行伦理追问,但社会各个阶层之间依然能够互相宽容,和平共处,这足以说明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低收入阶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分配秩序有着充分的理解,对那些凭借文化资本、人力资本或其他资本合法获得财富的人,不但不仇视,反而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褒扬,这种健康的社会心态本身,是一种珍贵的社会资源。

本周关注 ● 环保风暴


[新闻回放]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月7日通报,从即日起,环保总局将对127个重点化工石化类隐患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1家布设在江河岸边的问题严重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0个违反“三同时”的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相关评论]

☆新京报:靠环境知情增加治污效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频发期,应当汲取他国治污的经验,将危险物质排放信息的披露制度纳入到我们正在建立的应急机制中。公众有权要求获得这些风险源的相关信息,进而要求在高风险企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参与自己的意见,要求这些企业为其环境和安全影响负责,要求政府监管机关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责任。希望此次行动能够成为迈向环境信息公开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借助公众的支持,环保部门才能更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而整治行动才能收到实效,避免半途而废。有鉴于此,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应当成为当前环境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潇湘晨报:让环保的一切程序与规则硬起来

  当环境污染已非一时一地,当污染事件已牵扯全局,治理污染与预防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就应有全局的思维,就应有系统的方法。“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将取代个体的污染,成为我国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潘岳语),污染,“已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是否有过失的问题”,而治理污染是转变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

☆大众日报:曝光少数污染企业是挂一漏万

  近年来,包括环保总局在内,各级环保部门对大大小小的污染企业进行曝光的消息时不时会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然而,无论环保部门怎么曝光,环境污染事件依然频频出现、屡禁不止,污染企业也非但不见减少,反而有增多趋势。如果没有好的举措,仅仅曝光少数污染企业名单只能是挂一漏万,收效甚微。为了改变当前环保部门的执法困境,必须强化环保执法的权威。一是要建立独立执法的机制,完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追究制,增强环境保护制度的可操作性,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强制执法手段,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惩治力度。二是要广开公众参与途径,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公众外部监督、企业内部监督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张玉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20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