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x4 o$ ~) \& G- o/ X5 F0 T4 Z6 R: A- h4 o) ^" X: c
有一次,我在移动计划部的一个客户那里看到一页纸,写着那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教授问放着石子的广口瓶满了没有,学生说满了,教授却在瓶子里依次放进去沙子和水。
. ^( r2 M0 F+ S
5 m/ Q% @" }! _% Q2 T那页纸的下面签着该省移动老总Y总的字,还有一些Y总本人的体会和领悟。
$ I) A0 x) P* S' A
0 _3 t: v- w: x) C6 A7 |# I这件小事让我有两点感悟:
9 E- b( m y" U @
- y; e+ }/ t8 J9 f0 h- R1 s其一,移动公司管理层和中基层的沟通是比较良好的,至少能够看出高层有这样的意识,已属不易了;联想到以前我在各地市为移动公司培训数据业务时他们体现的求知欲和市场紧迫感,可以感觉到,移动内部的学习体制和市场压力传递体制是比较高效的,在将来的电信运营市场中有望占得非常重要的地位。
! ]; A" L% j; c+ \6 J, a3 Q/ I; R) b4 [. u3 P' @& u
第二点想法来自于故事本身。这个故事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以前它让我想到的是时间只要去填充,总会有的,就像鲁迅讲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云云。
# M5 h- w! J" m& t0 F
/ }1 e* ^( q b: P" N实际上,它让我想到的是,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先把它放进广口瓶,如果把细细碎碎的沙子先放进去,就没有空间装石子了。0 d3 F9 t" l: h" G6 p% I K& o
' P2 K% J# N1 f: G6 \; f
我们都会想到时间管理中一些最基本的道理: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其实更进一步讲,我们必须明确知道我们现阶段到底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明确以后,先把它们放进广口瓶,如果还有空间,再装一点水啊沙子啊什么的。1 l2 b) `% r) g7 @
: r8 H- B$ v5 d% t1 P9 S这里举个例子。先前我提到初恋女友,曾经深爱过她。她多次要我离开华为,回北京找份工作。当时我以为我需要的是华为公司这样的工作机会,等到失去她以后,我才发现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份感情。如果我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选择,我会努力和她沟通,确定在华为的工作和爱情两者只能选择其一之后,我想我会选择后者,虽然也许这样的选择最后还是分手(但凡恋人的分离都是源自于心灵的陌生和疏远,而不是距离),但是我不会后悔。
; c2 G$ A5 T3 A# \6 @8 m. J! A
! G1 b, U3 ^9 O/ o" s) P1 I# `1 |! g$ [# t写这么多,只是想告诉那些还在华为公司工作的“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请多多的关注你的家庭和健康。
% M6 W1 c- z. y1 Y B
8 i3 E$ `# q, ?' ^& ~
# i% `* j5 o1 J8 b; [同是大学毕业生,在能力和意识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大三的时候,作为学校大学生创业者代表,我们和北大几个同学交流过很长时间,其中北大创业园(?那个组织具体叫什么忘了)的主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是个学生,但是他的大局观和清晰的思路让我很是佩服。
d" `# ~' D, x, b& `, j2 b c, d$ Z/ w( D! k9 u
基本上来讲,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已经在考虑自己创业了,第二个层次暂时只能先打工了。但是无论哪类毕业生,必须清晰的知道刚毕业的阶段自己的实际需求:素质的完善和能力的积累。比如对于开发人员,全流程概念的形成和项目管理的经验,肯定是要去大公司学习一段时间的(比如聪明如林锐者,如果能在思科、IBM这样公司锻炼2年,他的创业历程会少走很多弯路);而对于销售,除了学习,实际的项目操作也非常关键,去大公司的好处是,可以给你提供很好的平台,最大程度的排除你和别人在客观条件的差异,让你尽全力去施展自己的能力,也将全面的考查你的素质。 X. F- G2 [$ G; S5 H. P
& p) q! V0 I8 T. F" w& K9 v b这是我两年前毫不犹豫选择华为的原因,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当然,我那些去运营商的同学也有远大于我的收获。总之,刚毕业选择工作单位,我认为薪资不是非常重要的,在华为公司5个月的培训,以及后来在市场一线的实际项目操作经验,是我非常珍惜的。
" {8 u4 a& Z7 W2 k# z
/ Y) s ?7 U6 ]; [. f# L' ]% z4 R3 C- C5 ` m7 e
电信分拆可能带来的新一轮网络建设,再加上当时华为正在和摩托罗拉商谈摩托OEM华为公司移动产品的事情,“形势是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是大好”,老板决定在2001届毕业生中大规模招工。有传闻说,那年华为公司招了15000人,实际上最后去公司报道的有7000人左右。很多毕业生看了报界写的关于华为无法消化这么多新员工的报道,再加上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最后没有去公司报到。7 W4 @9 A8 S( Q, `
9 b! g D" M( w& ?! H8 e! k" _在工作以前,我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听旁边的同学讲华为在其他学校整班整班的招,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呵呵,就像自己的恋人广泛的向路人抛媚眼一样。但实际上,我在华为的新员工中远不是最优秀的,我在培训营中那么努力,也只能保证自己不被公司淘汰而已。和优秀的同事共事,是很幸福的事情,特别是这些同事对你完全坦诚和开放,没有任何保留。从培训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一点,到市场一线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我们那个办公室只有12个人,却是卧虎藏龙之地:某产品部经理在西门子做过很长时间,具有丰富的项目操作经验,技术牵引思路很清晰,是我一直在学习的老师;某系统部经理在某外企省办事处主任职上干了3年,曾经对华为施以重创。他绝对是目标实施和客户关系的专家,作为销售,以我的资质,我和他的差距至少5年。另外有一次,公司和思科竞争一个项目,思科的代理商客户关系做的非常好,技术规范是按照思科的10720写的,已经基本确定用思科设备了。大家知道,思科的10720是为了用DPT组环网推出的,因为业务接口类型多,组网灵活,用在汇聚层做大客户的接入,是很适合的;但是那个思科的代理居然把它作为核心设备组网,2Mpps的设备啊!!而且每台卖到60万,很有些过分了,这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我们从公司申请了一名工程师,来了以后才知道是国内很有名的CMM的专家,华为印度研究所过CMM5和北研所过CMM4时都是重要的项目组成员。该君长相、做事风格怪异,口头禅是“对不起,我的国语讲得不是很好”,喜欢在急速行驶的车中把头伸出车窗看美女。他在工作之余给我们讲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思想,那段时间请他吃顿饭都会有很多收获。
- `& y7 Z; Z8 C
2 O, h# X. \% S4 ~, Z我想我在华为待了两年,最舍不得的就是我的同事们了。其感觉就像极度虚荣的少妇漫步于五光十色的珠宝库,都不知道怎么下手了。这样的一个群体在晚上11点开项目分析会,是会让全球所有的对手担忧的。随着CMM5和IPD的推行,华为研发方向判断的输入值有效引入了市场需求,正在走向流程化和规范化,避免了重蹈类似lucent的覆辙。可惜的是,华为市场一线的狼性作风正在慢慢削弱。华为就算在短期内等不到3G,占有率日高的国内市场和大力开拓的海外市场还是可能让它活下来,相反的,办事处这个组织结构的管理问题可能成为阻碍华为发展的一个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