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伊利论股权激励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z% e' r1 R, Z* F/ r! k
目前,因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尚不完善,在进行股权激励时,没有形成动态激励机制,造成一些员工拿到股权后,反而不再积极做事,一些股份逐步稀释到外部,并最终形成对公司股权结构的潜在威胁。企业花了大力气和大投入进行股权激励,却得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为此,分析师张伊利老师总结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 q8 D! z! Q2 {- V/ \1 I8 K- ~) D 公允估值,注重效率
Y: d) X# a; c' ^4 E1 z 张伊利强调,与其一味妖魔化MBO,不如理性地献计献策:如何用最少的股权起到最大的激励作用,使贡献与所得相均衡;如何保证在股权激励中,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a% F5 g% o3 j) g* ?
小心实践,关注细节
1 r2 P# w! I; e2 }; b ` 张伊利称,对于股权激励这一方兴未艾的操作形式,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明确。
7 `! z: K I4 }( K/ N. @8 H( ?+ F 谁可以被激励?谁应该被激励7 {. t) Y) X5 F0 w7 r
就激励对象而言,高层、部门经理可以激励,那么,其他人员呢?在市场激烈竞争和企业面临复杂经营环境时,需要企业经营者的贡献,同样也需要其他员工的积极努力。张伊利老师表示,如果没有指导性意见,激励的范围太广,激励就会沦为一种变相福利,甚至演变为分食公司股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0 a# U, j0 M% ?7 ` 拿出多少股权?如何定价
+ D4 S: X2 K' X) X2 e. ~: j 咨询师张伊利称,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应考虑投入产出的平衡和公司内不同成员的利益平衡。过低的持股比例,如何有效发挥激励作用?当用作激励的股权如果过多,或定价过低,经营成本的提高如何与收益相匹配?5 W" x9 X: H7 d' F9 O7 E
“萝卜”与“大棒”需并举% U9 o% X9 g6 E+ p) V6 e
一些国企经营者的F·B,不仅仅是激励机制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约束机制问题。在所有者主体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企经营者的约束机制是非常薄弱的。张伊利还表示,简单粗放的经营者股权激励,不仅不能引导经营者的长期行为,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还可能变成一种不平等的福利,甚至演化成一种新的F·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