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y7 h7 P2 E# v6 _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 c4 d7 s; Z5 V1 h& t7 E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B$ {8 W' b2 U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L: e+ R, p% H7 r' W; D! x r* z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考研辅导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 S/ ^9 T2 q7 ~" C6 ~3 z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l& [+ q1 C9 B4 j4 F( P0 ~; g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4 P3 S' `# d! u- v+ I5 q' c" a
二、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G/ u- }3 @) V, w4 d3 j5 q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 m' V- J; W" w- W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教育学考研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成语中的“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是两种正反的典型事例。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内在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7 n# o, D u+ U* m
三、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2 e$ X$ a$ B( k. y8 z3 z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②解释作用。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③预见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r7 I I. L/ J" U8 b& D+ u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意志对人的认识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②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③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6 F: h( @! a r5 Z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 D9 L1 k5 C) W+ f2 N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 B8 O$ X3 e' q* r" |!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教育学考研辅 导•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dang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dang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g* |9 j, `9 U$ S) T' {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6 F2 i' l) f3 _% q+ |# Z& x
五、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Z2 d# Q( @7 w3 K8 l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考研 钻石卡条件还不具备时,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9 \2 T% x6 ^ n: r# ^ Q5 v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dang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dang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群众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 b8 }) q) D5 D J+ C, K/ `: }) R
* K1 G. K- \2 T1 L5 k【习题精练】
8 E- i+ `* n1 J# e! Z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w3 m) _" O- \' c1.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有所差别,这说明了( )
6 Y$ k. [/ a5 z' I$ K# }; q& d" l4 u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认识
& d) o. J/ w3 T- HC.主体的差别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
; ^ Y6 C- ?/ }! _2.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说明了( )% \1 M1 @2 D1 D7 B/ K9 F
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认识) m+ p# Z! N! v/ R% x
C.主体的差别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
( F X" L% g# s# B+ B# k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 e! a0 }3 v- o9 a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 e7 `6 D4 _7 z" ]: \# I4 }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i( n" L$ P3 G g3 ~3 G0 {; L7 T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8 H* a. G5 o1 g/ d9 z U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x, C9 b& v, V! w* s8 _1 P' h( j# s
4.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种观点在认识论上属于( )
; X7 d+ l% U& Y$ K- v6 S/ u hA.唯理论 B.经验论 C.反映论 D.先验论2 [# J0 i" ?( _
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 Z& ?( K% b" G6 `1 D" ^3 Z+ G1.要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应该( )
& V4 \% x2 w: E" K9 N, @1 eA.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
' L2 C- V% b1 u+ V2 X6 kB.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 k1 f4 \0 W- I9 R8 dC.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o! M1 E! s# k$ i) h l" a+ S
D.通过事物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3 B. @- z" X+ v2 k2.关于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M K7 D! J) D) [
A.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 y: [8 o; K
B.要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1 }3 T& o2 g2 Y- x: P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 E/ f- B* L# U5 z9 z4 ~% ]! G+ A
D.要让理论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X1 t9 w9 W2 H8 G0 k
3.荀子云:“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4 ~- A. c8 \& L* b3 x. k- F, R1 X
A.看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B.看到了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
( @, | D# ~' M9 Z! {( z( UC.看到了实践高于认识 D.看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 Q/ K- I' `3 L7 b) i$ }
4.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下列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有( )
/ V5 y" Q1 Z2 m9 b9 ~A.概念、判断、推理 B.习惯、本能 ; N6 y( ?% j9 M* a+ a
C.直觉、灵感 D.幻想、想象+ R4 a. K0 \ s: W8 U% f4 w
* R% {) t, S$ v
【答案解析】
6 H* m5 y4 c0 D/ C一、单选题9 W2 ]; k" i9 K c* M& W- Y1 B# m
1.【答案】A
# M2 C3 _( F! z+ X0 _【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K" u: O6 \* F) `+ f
认识的发展过程渗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第一印象属于感性认识,个人之间出现对同一个人第一印象的差别,是由于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而每个人由于文化背景、个人思维、审美标准等理性认识的差异而导致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第一印象。选项C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说法。主体的差别不能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实践,实践决定认识。选项D说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否定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和意义。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2 ~! o1 n& J: u6 Y2.【答案】B
/ L4 e' C# D+ o5 G; i8 v【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v2 Q0 e4 j0 m) x# H, B( G1 E( D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考生要善于寻找题干中的关键字,题干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关键字就是格言这个词,格言属于理性认识,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不同是因为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老年人的饱经风霜和青少年的缺乏阅历的感性认识不同,故对格言内涵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3 s% r7 o8 d3 O9 o
考研政治马哲的命题常常采取引用名人名言的类型,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注意将名言中的关键词或者关键语句寻找出来,和选项一一对应,才能准确地找出答案。
% W( }7 K: C9 ]1 _, g* i3.【答案】B9 r* M. T! @1 o+ 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 \ o3 o' T! \& q. Z" L) b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所以,选项A错误。$ z& m( y1 n6 E
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所以选项C错误。
J4 ?% T- |3 X0 N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从他人那里等获得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种形式。考研 钻石卡所以选项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3 Y9 O% ~) z8 s J; E
4.【答案】A+ M3 }+ g. m8 M% D2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j- I/ z' T$ _3 k8 F1 T)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在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选项A的唯理论是说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选项B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恰恰相反,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感性经验是最重要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本题中,题干是教条主义的做法。教条主义割裂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局限于理性认识和理论,是唯理论的工作表现。选项C和D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 _9 i2 q1 g% Q二、多选题) o" r' L" F5 q1 X) R+ l8 Q
1.【答案】ABCD# b2 z0 Q: C% ~1 G7 P* Q2 j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
, @: b# q U* ?4 M; f1 P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要通过事物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首先积累大量的、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对于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7 R* f! d& M& |$ n, o2.【答案】ABCD, M) _+ D/ Z/ w,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认识如何向实践飞跃。+ G) n+ n9 p$ \2 w0 u7 `
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通过事物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 Y9 P/ P; F9 m1 r0 k2 [3.【答案】ABCD! F0 v, o. }4 A3 d9 u/ R% F% Y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z, ^6 P% o5 Q! r
本题是一道引用名人名言的题。在本题中,闻之、见之是感性认识,知之是理性认识,行之是实践,学至于行是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荀子这句话在认识论上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并且明确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实践高于认识,看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 O: h- X1 E. q- [3 Y4.【答案】BCD2 C$ a* _; v w% J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
' P" K0 C$ d! ^7 f d" T首先考生应该明确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定义。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选项A属于理性因素,故不选。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CD。
- U4 [/ v* d: d* V* N+ B: g- P( [( x) g3 z4 l5 w5 ? j)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