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上海11月10日电 题:上海街头艺人持证表演 期待被支持、尊重; p$ \6 e% c- @
3 i# y) _# R& r. X' ~ Z6 C 作者 李姝徵
8 t* T0 J$ x1 ~: S! e0 K! I7 C
8 e4 l g* |, H, ^# Z 深秋的上海已有寒意,几名街头艺人正在市中心的广场上表演;永安百货的萨克斯演奏与南京路上的“平民秀”也在上演着民众喜爱的“海派风情”。这些身处不同地点的街头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胸前佩戴着“上岗证”。
; M, y$ F/ o% {. w! n q# v; y7 z/ Z( G
为了更好地扶持和管理街头艺人,上海演出行业协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在100名街头艺人中甄选出8名有资质的艺人颁发“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主席韦芝说,街头艺人不同于乞讨,是城市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L# a T0 @2 g# _7 g( s
2 E6 Y; p$ y' [5 M5 N+ K
这8名艺人近期已“持证上岗”,在为期一个月的“试行阶段”,他们需按照“持有证书、规定地点、指定区域”的要求进行表演。
& {2 {5 G8 d5 s" l0 y9 d
* @9 z: [1 _ o7 N% S& ` 首批获得“上岗证”的“气球小丑”王士平说,虽然现在小费已不如刚“上岗”时丰厚,但他依然坚持表演。因为获得支持后让他“心里更有底”。王士平表示,“要把这个头给大家带好,把街头艺人的形象树立起来”。
. j# U1 G( b+ l& K: O! D2 B% g1 B% A% Z' x) q* h% b# c- Y8 P
同样持有许可证的陆昕一认为,街头表演对个人成长有所裨益。他坦言,从经济角度而言,时间投入长、体力消耗大的街头表演并不如商业演出合算,但“多接触路人和媒体,总会遇到‘伯乐’”。" O( Q# A5 u/ h0 b* ?* }$ [
8 B% R2 V# u9 ` X( A5 j 许可证的颁发也引起“海漂”街头艺人的关注。于兆岭半年前辞去了理发师工作,来到上海,每天下午和晚上在人民广场表演弹唱。“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喜欢自由、无拘束的生活”。他认为,许可证是为街头艺人“正名”,令他感到被支持、尊重。8 B0 x4 O8 |, w
. i" U5 Y3 ?; I- q 陆澄更是将街头表演视作对“憾事的补偿”,从小学习小提琴的他曾有深造机会,却阴错阳差成了一名工科专业毕业生。因此,他白天完成工作后,晚上在人流汇集处演奏,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他说,如果表演时间及区域能更弹性化,他会考虑“持证上岗”。
2 D- D# t( _5 A; K' p. Z: O$ P$ w6 ?' d# r) @. D
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容广润表示,许可证虽拘束了“自由”,但也带来了保障。他认为,相对集中的表演地点能产生“集聚”效应,不仅有利于艺人间相互学习交流,还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 f M5 [3 j* n8 u: T
' M0 t: G: u9 R0 s- D7 J 在人民广场表演的陈庆宇也认为,将艺人聚集在一起不仅方便彼此交流,还能形成充满文化氛围的艺术街,给游人带去好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