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1

闲坐说《论语》[转自天涯社区]

『关天茶舍』闲坐说论语

作者:socold 提交日期:2004-9-22 20:06:00

??
  闲坐说论语 
  
  
  闲来无事,便想说说《论语》。一不是为了天下后世,二不是为了求真知正解,三不是为了搞六经注我或名为述古实为立新的把戏,是谓“闲坐说论语”。小子山野之人,驽钝之材,此举便如村夫村妇茶余饭后闲话桑麻一般,还望有心人切莫认真,责小子以先贤大义。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章言人生三件大事:一是如何对待自己;二是如何对待朋友;三是如何对待一般人。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大事。三件事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如何待己,二是如何待人,其中又分待朋友与待一般人。人生除了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便是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如此而已。
  
  孔子所说的学习大致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自我完善,或曰个人自我境界的提升。自我完善是人生至乐,然而人生至乐非仅个体独乐,亦在于与他人和谐的关系。此点亦可见证个体非此宇宙中一孤独个体,天然有与他人交往需要。与他人交往之乐最好,如不能,亦不必愠,如此才能达致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要之,如果你觉得自己过得不好,那么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你还不够完善;二、你与他人的关系不好。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2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亲情之乐,乃人生之本。人之不为一孤独的个人,在其有亲。不能亲其亲,遑论亲人,遑论亲世?是以一切从亲亲始。
  
  人之初并无友情与爱情,亲情便是他所能全部把握的,是他的起点,是他立身的根本。一个人在家里如果与亲人相处得好,那么他与其他人、与社会的相处想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与亲人的相处是人生最初的练习。只有每个人知道如何与亲人相处,社会才有和谐的可能。是以说孝悌为人之本。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3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欲作伪也。欲作伪之人,岂得谓“仁”乎?盖言仁者需纯任自然,一本纯朴。
  
  花言巧语、油嘴滑舌之辈轻狂而且浮躁,好耍小聪明,并以此自矜。礼乐教化对此种人已无能为力。孔夫子向来是主张有教无类的,但仍有几种人他老人家也没有办法,而且是深厌之。一种就是这里所说的巧言令色之人,夫子直斥为“鲜矣仁”;另外两种便是孔子所说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3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章言如何与他人相处。与他人相处关键不在他人,而在自身。是以须有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个人的存在意义实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这也是人生乐处之一。每日反省固然有谨慎小心之意,其中亦有足乐者。
  
  虽言“仁者爱人”,曾子所省,乃“爱人”之前提。每日自省如能履行无误,方可进一步言“爱人”。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5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就是孔子的道德治国论了。官吏们能够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国家自然就会大治。但前提是如何能够保证官吏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后代各朝实际上是以道德舆论治国,也就是朝野的“清议”。官吏们对清议有所畏惧,或者说想博得更好的清议,因此会少干些坏事或多做些好事。然而清议在权力面前往往也是“清”不起来的。儒家长于修身而不善治国,于此可见一斑。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6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仍是以亲亲为本。亲亲方可亲人,亲人方可爱人。人世幸福,一本于此。至于学文,乃末节事也。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人第一,学习第二。而我们的学校在这方面似乎正好相反。如此下去,社会的道德风气怎能不坏?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6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所谓做人先于为学。个人如能人格健全,道德高尚,即已达致人生之成功,学问乃第二步事。今日成功标准却不是如此,一个人只要赚钱多,有权势,有地位,他便是一个成功人士,反之就不是,而不管他道德如何。
  
  儒家认为,一个人只要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即使他一贫如洗,我们仍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人。这里面固然有“义高于利”的意思,另外还因为富贵往往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即可获致,它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命”,而道德却是一个可以完全凭自己的努力去完善的。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7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贵重,小人轻薄。夫子深知常人轻浮而无根,怠惰而易惑,是以戒人要凝重,沉静,内敛。唯有气质上纯朴,厚重,端肃,做人做事方能深入扎实,有所成就。
  
  法言·修身篇曰:或闻:“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陆陇其《松阳讲义》:学必深沉而后能固,不重则浮。学必镇静而后能固,不重则躁。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8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个人若能视自身为年代久远系列之一分子,一个统系的继承者与维护者,一个永恒事业的延续者,自然生荣誉与责任诸观念,且知有所敬畏。如此民德庶几可以归于厚重。现代之人只知道今生今世,一己之身一己之乐,与前代和后代的关系全然隔绝,是以民德浇薄。
  
  “敬”是儒家的一种根本人生态度。敬人、敬事、敬物、敬鬼神、敬祖先。若能以敬为本,做人便不致于轻薄狂妄。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8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儒家是抱有积极入世的人生取向的,所以必然积极与闻政治。然而儒家之求仕非是为名,更不是为利,乃是为救世而来。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也。
  
  由此可见,中国儒家始终有一种拯救的传统。刘小峰先生在他的《拯救与逍遥》一书里面居然把拯救与逍遥视为西方基督教传统与中国儒家传统的两个对立特征,真是奇哉怪也。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的理想人格特征。以此五字立身,大概可以把儒家与一帮追名逐利之徒区别开了罢。儒家之求仕与名利之徒之求仕,虽然同为求仕,其间分际却如冰炭,不可不辨。儒家又最讲究正名,是以子贡说: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9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好父之所好,完竟父之志,是谓孝。
  
  此章原意是指那些贵族以维护国家、维护家族荣誉为己任,后代自然应承继之。
  
  今天这一章已经没有现实意义,我们自然也不必笑孔夫子太迂。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49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事之间,都有一个不得不遵守的规则在里面(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程度)。这个规则儒家称为“礼”。遵守这个“礼”,人与人、与物、与事便能达到“和”(和谐),反之则不能。
  
  换句话说,我们在与人、与物、与事相接触达到最好的状态时所遵守的那种途径、方法或规则,我们就称为“礼”,而这种最好的状态我们就称为“和”。
  
  举一个例子,今天我们人类对自然滥采滥伐,实际上就是我们人类没有遵守人与自然相接触时应该遵守的那个“礼”,自然也就失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儒者所谓尽人事,即以礼和天地、和人世。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50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以义为本,恭以礼为本,因以亲为本。因其亲族,以义立信,以礼立恭,如此方可自立于世。
  
  因自然不必亲,然而儒家向来讲亲情之乐,是以还是以因亲为佳。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52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里有许多看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便是一例。盖言人皆不离衣食住行,唯君子意不在此;日常用度够用就好,君子用心全在精神上的追求。物质上的追求永无止境,且增人贪欲。人生固别有乐处,非仅为衣食也。
  
  夫子对于一般人的劝告也很平常,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决非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事情。盖言人生总以简单为好,什么功名事业,总是诱使我们无缘无故的就陷入贪嗔而不能自拔的东西,简单才能得到人生的真义。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52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所言乃做人本分,夫子所言则是做人的理想境界。民间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贫如何乐?盖言贫富非仅个人努力可以控制,尚取决于天命(即我们所说的机遇),如不能富,应该安然受之,不怨天尤人,并去追求那种自我完善的快乐。所谓“安贫乐道”,乐道才能安贫。贫富不介于怀,追求精神的快乐,这真是凡夫俗子无法梦到的了。然而这只是一层意思。一个农夫耕田归来,摆出两碟小菜,一壶米酒,未必不是人生之乐。所以人如果能安守本分,只要求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也能够贫而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子贡所言,儒家已经把自我修身诗化。儒家的道德修养,并非只是一幅古板的道德面孔,还有一种审美的意境在里面。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53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方不会屈学以阿世,曲意以媚俗;方能截断众流、空诸依傍,独与天地相往来。儒家对于这种颇具审美性的理想人格多有论述,如“虽万千人吾往矣”,“举天下皆是之而不以为是,举天下皆非之而不以为非”,“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如此皆是。
  
  所谓知人,人之难固在知人也。知人方可亲人,亲人方可爱人。是以君子独行孤诣与亲世爱人可以并行不悖。
  
  
  到这一章《论语》第一篇已经结束。本篇从人生的三件要紧事开始,为天下人指出向上一路,以提出审美性的理想人格收束。人生大事,已尽在其中。以下各篇,无非映发其余义而已。
  
  有人说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有人说是“礼”,有人说是“道德”。据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乐”。梁漱溟曾说过,《论语》中数十处言“乐”字,而佛经中却有千百处言“苦”字,由此可以看出儒释二家的取向不同。无论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的话,还是历代大儒所称道的孔颜乐处,都只是说我们中国人的心灵眷恋此生,流连此世,对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一往情深。到了孟子那里,孔子所言之“乐”已变成了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无论对人对己,都已失去了那种雍容优游的态度。这又是另外的话了。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54

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德行处理政事,使万物各得其性,不多事,不妄作,不相扰,自然从容安适,众人愿意归依效力。
  
  许多政事,本是当政者为申一己之意图,而扰乱事物原有秩序;为调整已扰乱之秩序,又添无数政事,如此循环下去,终致不堪繁复。
  《世说新语》记载:“丞相末年,略复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与此章可以相通。
  明大学士徐阶曾说为官甚易:“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还公论。”如此已经是末流了。
  
  这里仍然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那种从容澹定的人生态度。这种从容不迫、优游澹定的人生态度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之中。日本人学习中国文化不遗余力,但是这种态度却始终学不去。在日本人的日常处事以及他们的文化里面,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无法做到真正的松弛。文化的气度与地理环境或者种族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吗?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56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论爱恨悲欢,喜怒哀乐,皆发于真情,出于至真。心无杂念,无邪思邪想,如此方可算得上心志健康,不虚伪矫饰。而一个人惟有在无邪的生活里才能找到幸福。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57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夫子眼里法治(自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和德治的区别了。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证明,只有德治是不行的(也许有人会争论说,几千年来有哪个朝代不是外儒内法,何尝有一个朝代真正实践过儒家的学说呢?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现实的政治不可能纯粹按照儒家那一套去运作,因为我们必须以承认人性之恶作为政治的起点)。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法治与伦理教化并重。不管法治有多么健全,如果没有强势的伦理信仰,社会仍然不免腐烂堕落。现代社会中这一后果已经显露出来。

lilymary 发表于 2006-6-10 09:57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面对这样一种表述,我们无法不去认真想一下自己的生命。人生无常,生命如一株随时会折断的芦苇。也许在离开这个世界之时,我们依然彷徨,依然茫然,依然迷惘。这就是自己的一生吗?只能这样吗?只能得到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吗?真的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了吗?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们呢?那些黑暗中的独自静默,那些暮色中孤单疲惫的匆匆身影,难道生命只能是这样吗?
  
  看孔子自言其一生,只是说他内心的发展,并未有一语提及外物之获得,事功之成就。所以,人生的过程便是自己内心完备自足的过程,中有不足而强求于外,自然会患得患失而不能自拔。所以,人生实有足乐者。此乐不是得自于外,而是得自于内。一切得自于外的乐处,皆不可常保,且使自身被外界所左右牵引而不自知,使人生徒增无限烦恼悔恨。完善自我,友爱他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到离开的那一天真正来临,我们虽然还会有些遗憾,但至少我们的内心不会再寒冷和空虚。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闲坐说《论语》[转自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