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梅子 [zhl-fm@sohu] 发表于01-18 10:23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 Y' k& E2 Q: ] : M4 \: m! W# ?+ c6 o
1 J6 G5 s4 i/ P: s1 Z @8 l: z
( t2 X, e* f& u: z) }" Y
& P4 E" p" Y- N0 L, n; |0 u 本科生应聘保安不应是社会常态 , k+ O B6 J: j( i0 g
F& D7 M8 P$ p/ E/ f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用非所学的新闻日渐增多。为生计所迫,这些往日的天子骄子们有卖肉的,有卖烧烤的,这两天新闻上还有上海某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应聘当保安的等等。每每出现这些情况,所谓的专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是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反映。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 F. T$ H+ C& e9 \9 t0 \" y9 V5 x" D) |/ T
W7 I( d( l' u+ s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是正常的,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应当体现在人们志向(职业目标)的多元化,而非学业完成后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因为人们一旦完成学业成为某类人才,其职业的选择便有了相当的确定性。就参加高考上大学的这些人来讲,我相信他们的职业理想不会是出来当一名街头小贩的。否则,他们干嘛要花那么多的财力和精力去考大学?一个保安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上大学来取得吗?在正常情况下,学以致用显然最符合经济和效率的原则。而大学毕业后用非所学必然是对资源的浪费,学生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财富,国家则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今天相当的大学毕业生所以如此,乃是他们为生活所迫的权宜之计。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换言之,从个人来讲,怎样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从整个社会来讲,则是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 T# O x1 _, S& R* R L: {/ Y
/ {' G v& O6 a& e3 z* e
笔者的建议是在志向(职业目标)多元化和因材就学的基础上,实现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具体来讲,人才成长主体应当在决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通过对自身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选择必要的学业,通过学习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以实现就业竞争能力的最大化,也就是因材就学。同时根据自己及家庭的经济情况决定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等等问题,这些关于未来职业及学业的筹划就是学业规划。按照经济和效率的原则,现在学什么,便决定了将来干什么,因此学业规划便是职业的战略规划,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你能否经济高效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从现在起,我们应严重关切这一问题。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这决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在哪里呢?就目前来看,应是初中毕业阶段。因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过后,便有分流,有人按部就班考高中上大学,有的人则考取职业中学,或回家待业。并且这时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可以确定,他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什么。 + [4 t; ~2 `7 l: d
/ d3 S8 b t0 w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的学业进行规划的重要性。还是以老观念对待新问题,总以为只要考个好大学,孩子就能顺利地找到工作,立足社会。殊不知,每个人的能力特点和个性特点是不同的,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顾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一味地让孩子考重点大学,这将无法保证孩子所学的是他所擅长的,而他就业的竞争能力必然大打折扣,于是,也就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大学毕业生当保安的现象也就不会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