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65|回复: 2

往届生的求职定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职季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在全国上下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日前透露,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长,无法当期实现就业的“过期毕业生”人数会更多。告别校园,走进人才市场与在职人士同台竞争岗位,“过期毕业生”遭遇的门槛不少。
1 r+ N/ b, p& M9 F, W: j  “过期毕业生”成才市求职主力 5 |0 q2 n. u8 ~  Y7 S
  在沪上每个周末的招聘会上,今年毕业但至今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求职者的主力群体。本报不久前在上海世贸商城大型综合性招聘会上对1906位求职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比例超过了30%。 ! m* U/ q* g( q, a$ v% o
  来自吉林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小慧来上海找工作已经有好几个月了,除了在朋友住处上网投递简历之外,小慧的主要求职渠道就是跑招聘会。“网上发了很多简历,可到现在还没有一点消息。”她每个周末都跑招聘会,经常是一天跑2~3场,好几个月过去了,机会至今还是寥寥,偶尔有个单位对她有兴趣,也往往是招业务员或是卖保险。兰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王慧娜与小慧处境相似。同样是今年毕业,几个月当中,王慧娜被一家小公司说动去跑了一个月的业务,但很快便发现不是自己所长,更非自己所爱。然而,环境工程对口的岗位在上海的招聘会或网络上也并不多,即使有岗位也大多要求有相关从业经验,且单位普遍偏好招男生。小慧与王慧娜产生了同样的困惑,专业对口的工作找不到,自己还能做什么? 8 {( V. ?& ~3 E% S
  三道求职槛拦截“过期毕业生” 0 m* G/ a( t2 w7 c: \5 t
   高校扩招后,应届毕业生每年新增数十万,大大超出了用人单位的消化能力,由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校园里未能落实工作,成为滞留在社会人才市场上的“过期毕业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沪上人才市场上的“过期毕业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多有着本科或硕士学历,并以文科类或相对冷门专业的居多。随着求职时间的拉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调整了就业期望,然而,他们所要面对的门槛仍然不少。
7 f3 v0 U- S" N* T  s% _; h0 v  经验槛
! Y2 S. ]5 D$ m  几乎每一位跑过招聘会或上网投过简历的应届毕业生都发现,“相关工作经验”几乎是每个岗位必备的资历,而这恰恰是“一张白纸”的毕业生的最大特征。“一张白纸”使得他们与在职人士竞争岗位时遭遇“一票否决”。2 g5 ~. `) {! R* D9 e
  技能槛) v7 C# P# ?6 d$ S7 B2 j
  技能是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能否胜任的关键指标,不管是特定岗位上所需的专业技能,还是作为职业人的通用技能,比如沟通、团队、时间管理等,都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
7 J! E& N% T, k* Z; t  定位槛
8 v' o. h& b- b: T, S+ F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求职没有明确的方向,在市场上求职时并不清楚哪里有自己的位置。正如上文中的两位学生一样,专业对口的工作做不了,又全然不知道该如何设定新的求职意向?如何才能找到就业突破口? & `' ~/ ~% x& p, ]  A' k- f4 y9 m
  自身调整仍是关键
/ K* g# T1 O( d7 D( N8 N  i  上海市劳动部门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失业的时间越长,重新上岗的难度也越大。长期的待业会进一步导致职业竞争力的下降、就业心态的恶化等等。职业规划师、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杨奕敏认为,对于“过期毕业生”来说,各种就业门槛有些是客观就业环境造成的,但也有些是个人主观原因。客观环境一时难以改变,毕业生只能多从自身的调整上找出路。社会人才市场不同于校园招聘,毕业生必须与在职人士在同样的标准下接受挑选,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在个人职业定位的明确、求职期望值的调整、职业竞争力的盘点以及求职技巧等方面都需要下功夫。 & R; H9 z/ ~; ]* V+ M; v$ Q
  另外,杨奕敏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有待引导,“很多毕业生在上海找工作找了半年了没有结果,却还是不愿意到其它城市找找机会,还有些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开始做起,这些也都是导致过期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原因。”  R  E: R4 T. S- M4 [
另发春节后广州第一场大型招聘会的信息,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找工作0 G) \+ ?, t3 a- v. d: h" h
主办单位: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广东蓝天大学生就业市场经营有限公司
3 v. d) l6 L/ I0 _/ s& l% a0 y承办单位:翰林大学生招聘专家,广州市翰林广告有限公司
5 D8 }- A) j7 e9 R' w% A# g支持单位:南方工报社,《招聘时报》,《广东毕业生就业指引》,大学生就业在线
0 U5 x9 Z& h3 ^% s8 Q, o时  间:2007年3月10日(星期六9:00-17:00)7 o) d8 E$ s8 \' x' v: h
地  点:广州体育馆(广州市白云大道南783号)6 ]% q3 z0 C7 u" v# ~) {9 S* t
学生咨询热线:020-22816086-800  13434223446  陈小姐0 S4 {7 a! B3 F( c. [

( W" }" B0 \* W6 P3 p' m  r% l[ 本帖最后由 smresultwithout 于 2007-1-29 16: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届生求职阻碍来自五大问题

影响一个人成功就业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却只有两点:一是外界的机会;二是自己的选择。对于应届生来说,就业的阻碍也同样来自于这两个因素。
* g# i" F* n# v1 _# n    为了寻找到应届生就业阻碍的源头,市公共职业从应届生中收集、汇总了5个问题的答案,也许能让我们一窥端倪。 ( M/ s" L2 q+ v( o# P6 R. O
    2 a4 d4 t" j% I5 M4 f8 _
    五个问题
0 `3 P4 F+ c" t8 [) O; X   
$ `6 ?! K* e2 b9 [3 ?5 x+ }问题一:“适合”,意味着什么?
- {7 m& d& k+ o1 G, S  T   
: w4 Q  ?" {& |$ R9 C: D, @2 T    应届毕业生都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获得“适合”的机会呢?在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 4 L& N" \- s9 g8 d6 u" i
    52%认为“适合”=“兴趣”。这部分应届毕业生强调,兴趣是衡量“适合”的标准,满足了兴趣,就等于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就有动力投入工作。
7 H5 O3 M5 W4 E3 {  M    32%的人认为“适合”=“技巧”。这部分应届生认为自己能否寻找到“适合”位置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掌握了面试技巧,因为求职阻碍主要在面试关。
! @# c, ?/ ]& o' m2 k- ~" T    16%的人提出,“适合”=“机会”。这部分应届生表示:能否找到适合的工作,取决于单位是否有需要应届生的岗位。当专家问:“你如何区分单位是真的不需要应届生,还是不需要不适合的应届生呢?”一位应届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单位不给我机会,就是无诚意招聘应届生。”当专家问他是否考虑过自己可能存在不适合岗位的问题时,这位应届生一脸茫然。7 @, S8 D3 {# a' O3 D1 z/ s
问题二:“专业”,意味着什么?
3 C& n7 F/ C8 u; ~$ I. I. _   
' ?9 Y: }* a9 ~3 m; s0 m    “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
3 u  f8 {* Q8 f" V9 @6 B; _    在回答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即把“理想职业”与“专业对口”划上了等号。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这是非常好的倾向。然而,由此也产生第二个问题,这些应届生把自己通过课堂所得的“专业文凭”等同于“专业技能”了。 8 X" T& n* [5 a# X* I5 O
    ; U' v- V$ s" @1 e- E% N
    问题三:“行动”,意味着什么?
! n& {6 d3 h  t. j, b- F6 N   
* ~, u. K0 I: N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你采取过什么具体的行动吗?”
0 F/ S9 G- i8 ]  Q6 a    50%的人把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当作实现理想的实际行动,认为认真学好每门功课就能实现理想。
* d( M. h4 c# A1 [    30%的人把参加技术培训或者学历教育作为自己实际的行动。在直接面谈时,一名青年表示,自己有明确的求职目标,但现在不准备去求职,而是先获得实现目标的资格,所谓的“资格”就是去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他认为,有了证书,自己的工作就没问题了。4 W0 j+ N7 a- g0 w( C
20%的人把自己上网查阅资料以及喜欢这方面的影片或书籍作为实际行动; 3 H4 T" I7 F5 o4 P9 K; z+ Z
    1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实际行动,但都认为是家庭原因。
7 C5 ~' d, H2 J( J- j4 n/ p, ~3 ^   
; U1 B0 O- i9 e    问题四:“不适合”,意味着什么? 4 b# d7 T. ^8 h  g1 p/ n7 Q6 q
    8 Z2 n& V( r% A& H7 q4 h. D
    “什么样的工作是自己不适合从事的?”得到的答案较分散,但也能归纳出一些共性的特点:
4 S2 h1 w+ r2 u& ]- V+ H    l、需要承担风险的。例如将业务员、销售员,包括收银员列入不适合从事的范围。理由是风险大,自己不适合高压力的工作环境等。 , E$ J5 k, n; {$ }+ @) z
    2、工资低且不稳定的。例如营销员、保险业务员等,甚至包括保安等服务类岗位。这些岗位要么收入弹性大,要么内容较为单调,也有人认为这些工作不够体面。
0 V$ h# {0 b0 c' b' Y    3、“浪费”时间的。将政府的见习岗位作为不适合的选择,理由是收入太低且录用与否是未知的,如果见习期满不被录用,就等于白白浪费了3-6个月的时间。总之,认为自己适合“一步到位”的岗位。 9 @3 h& G0 m  S) Y$ S4 H6 Y  Y) {
问题五:“帮助”,意味着什么?
' h5 V* Z2 g' M9 I4 P' l   
1 w+ a$ T, z5 k/ f    55%的人认为职业指导应该多提供岗位要求的介绍,特别是面试时单位提问的意图,这样他们能够给面试官一个满意的回答。这部分人相信自己很了解“我”的问题,只要掌握了面试技巧,就能吸引单位的眼球。
- n4 ?+ c0 y# P( u   
  }0 ?( G5 N8 L: L; M9 t    45%的人希望职业指导能多帮助自己了解自己。他们往往发现自己不知该如何选择就业机会,因此更希望通过指导,能帮助选择一个自己的兴趣、潜力与所遇职业的特性一拍即合的机会,从而获得一个喜欢自己,同样自己喜欢的工作。 / z. }- x+ r, p
   
3 R3 z) g7 M  O5 `    专家分析
( k* `0 }; h. [% ^' q% K   
; }1 v9 X% b; h6 _    从应届生对以上5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能看出什么?上海公共招聘网职业指导专家认为,5个问题反映出应届生缺少在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验。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应届生在调查中表示:自己在校时非常努力地学习好每门功课,但为什么努力积极的行动无法为自己获得机会呢?调查还反映出,即便是在理想与行动出现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应届生仍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不符合现实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问题不出在自己身上,而是因为缺少面试技巧、理想机会、技能培训、发展空间等。
* P( `9 c+ Q8 n. ~/ {/ ?. E    专家认为,也正因为应届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于是对待求职困难时具体化为两种形式: % ~# _: z# c5 |4 A
    第一种是“逃避”型。表现在:情愿重新回到教室里躲避暂时的困难,或钻进虚拟的网络环境寻求安慰,却害怕到现实的岗位上接触理想中的职业。
3 }' Y( Z( m' d" @* F' X    第二种是“流动”型。面对频繁的失败,随便选择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工作,但在心里仍对自己的理想念念不忘,于是感觉到现在的岗位处处不顺心。他们害怕理想破灭,但是又不知如何对付,所以选择不断地流动,总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个不知在哪的机会上。
  {! W) }. E' O1 O7 R   
  K- l5 @8 f) v/ b    专家支招 8 `' f! m/ O+ j  V' K/ H2 x
      N; v% O! _! n" ?' ?  h3 b, O
    根据调查结果,专家认为,应届生应勤于思考,正确理解自己和外部环境,争取比别人更快地实现独立。
. H4 n+ w0 ^1 s) v2 g第一步:理解“为什么”?即为什么会产生求职困难? & L8 n. V  |6 F6 }5 ^
   
; c( h( X* N/ F, M    问题出现的关键在于:生存环境已经从以家庭和校园为主,转移到以社会和市场为核心。环境转移,意味着一系列的变化: ! t9 d2 R3 A" Z2 f. p$ j
    1、角色变化了。不再是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学生,而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独立人。 1 Q4 T2 t% P" Y2 u$ Q
    2、生存方式变化了。不再依赖父母的养育,而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负全部责任;不再由教师帮助自己积累知识,而是在岗位上接受任务实现自我培养。 7 N% b0 h. s/ ?& P- B
    3、评价自己的标准变化了。在岗位上,考察对象不再是回答问题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 B, q" ^8 [' p  }5 \: ^5 ~    4、评价的结果表现方式变化了。成绩差的对象不再是不可能获得补课机会,而是丧失就业机会。 / k# `1 K2 |" _
    / c; F. W8 A! `. p) r
    第二步:理解“怎么办”?即该采取什么行动?
( ^) i* ], Y4 g1 W    , v2 O6 o) x4 S. F8 J, m
    1、改变角色。从期望被家长和老师关注,转变为关注别人。先满足他人需求,再考虑实现自己的期望。
! w/ {2 P3 e$ S9 D, E2、改变体验方式。把在课堂吸收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改变为从直接经验中发展自己的方式。 $ L, X; e+ p5 e- P
    3、改变期望。从期望“顺利”或“成功”,改变为期望比别人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积累得越多,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就形成得越快。 8 T. v7 h3 \. ^1 s, u6 M
   
! a# J1 a, j4 z8 Z, |    第三步:理解“谁”的问题?即谁在影响我们的求职成功?
& q+ m, H3 [; c4 k    7 k/ M, X4 `" D2 ]( u$ N2 S
    第一,今天的机会是由谁提供的?
% C' O& n2 S' d6 c  B   
7 I. R2 l2 V1 L; D! z    答案:就业的机会是由需要从业者的单位提供的,他们是影响求职成功的“第一人”。 ; b7 j+ ]# _" q$ Q" k8 K, Y8 q
   
+ J  i% R8 ?, h1 P3 ~    第二,他们凭什么设置机会条件? 9 |) N3 @( c1 g: N0 J& ^: }
    8 A3 R' c9 F( O: @8 J+ ]
    答案:根据发展的需要和目前缺少的内容来设置条件。这就意味着,在应聘时我们必须检查自己,凭什么资源去填补这个空缺,从而成为别人需要的人?因此影响求职成功的“第二人”是岗位的要求。   X/ |7 g) p: Y
第三,凭什么获得机会? . c6 k' A  J0 B5 i  y
   
, j2 v+ O9 n7 K5 p. g" A    答案:当然是你自己目前的资源。这些资源来源于日常的积累,且是单位正好需要的。例如单位缺少有耐心的人,你就要用耐力去竞争;如果单位要的是高技术,你的资源就应该是技能;如果单位需要的是适应性强、弹性足的人,那么你只有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的起点。
/ W: ]7 e* }9 j( m    3 B. b% x- I8 _
    面对现实的困难,只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只要愿意从环境中学习改变自己,就会比别人更顺利,更快乐7 v2 ^' U$ K7 q- e
另发春节后广州第一场大型招聘会的信息,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找工作# Q# U" f. m# \# c; h
主办单位: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广东蓝天大学生就业市场经营有限公司
2 y- Y% L  h) o9 I$ y$ r' h8 ]承办单位:翰林大学生招聘专家,广州市翰林广告有限公司. T# s* A0 R9 k/ V3 a$ N+ `" f
支持单位:南方工报社,《招聘时报》,《广东毕业生就业指引》,大学生就业在线7 k$ r& ~( W) S1 Z. N
时  间:2007年3月10日(星期六9:00-17:00): V  F' m% f! E+ r" N
地  点:广州体育馆(广州市白云大道南783号)$ W# D4 A: D2 y6 i$ ?( {
学生咨询热线:020-22816086-800  13434223446  陈小姐& ?! J  Q6 B% s* p; \( c

8 X* w- J2 W# }" Z( m[ 本帖最后由 smresultwithout 于 2007-1-29 16:0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不要在标题加奇怪的编号。是广告的请发到广告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10-2 21: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