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12 日短暂的胡萧会,被普遍视作此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最大亮点。一个是中国国家**,一个是即将上任的“中华民国”副总统,这是两岸自1949 年分治以来,最高层级的会见。自国民党胜选以来,两岸缓和的气氛日渐呈现,胡**和萧万长的握手,把外界对气氛的想象变成了实质性的动作。
虽说北京此次把两位领导人的见面定位为经贸会谈,不涉两岸政治。但不论是从博鳌对萧的礼遇规格,还是从萧提的"十六字箴言"来看,此次会面还是关涉两岸政治议题。从细节来看,这是北京与tw新政府建立互信的第一步,两岸已经进入"春暖花待开"的互动时代。
新华社的通稿当然不会提到萧"tw候任副领导人"的身份,国内各新闻网站甚至亲北京的港媒《大公报》,也只是转载新华社的通稿,可见北京此次在宣传口径绝对统一,这自然是出于"一个中国"的政治正确。但新华社也未提及萧"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理事长"的身份,解释空间极大。同时又以超出以往规格的礼遇,来彰显胡萧会面的重要性。可以说,北京在tw问题上的手法已经愈加娴熟,两岸转暖的气氛,多半还是北京烘托出来的。
tw媒体过分关注萧万长在博鳌受到何种礼遇,担心被"矮化",并称北京"默认"了萧万长"副元首"的地位。其实,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不仅有萧万长、鲍威尔、陈锦华,还有曾荫权、何厚铧甚至杨洁篪。北京在礼遇规格上拿捏十分恰当,外媒及台媒对萧身份的关注,北京不置一辞,说"默认"亦可,说否认亦可。
萧万长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胡**当场用"四个继续"予以回应,在提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的时候,胡并未像以往那样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对"搁置争议"立即表示了善意回应。双方在会后的对外发言,均未提及"一个中国原则"或是"九二共识"。这表明,两岸均心照不宣的采取模糊策略,即"经贸先行,政治缓议"。要说胡萧会达成了某种共识,即此也。
胡萧会上,萧万长提及的经贸内容基本就是对马萧竞选政见两岸部分的重复,胡**也是立即回应,可见北京对于包机、观光等议题确实较为重视。由于国民党声称在7 月就要开放周末包机,从就职到开放,仅有月余时间,这需要尽快与大陆协商,在一上任就要展开相关作业,萧希望取得胡的首肯,落实国民党的政见。
胡**连续用了三个"和平发展"来表示自己的两岸愿景,强调"和平发展"而非"和平统一",也是北京近年来对台思路的一个转变。虽然对内还是称"和平统一",但对台口径已经转变为"和平发展",这不仅是释放善意,也是北京打算把"统一"放到更长远的以后来考虑,打消岛内的一些顾虑。
胡在会见结束时托萧转达对马、连、吴的问候,更是精心策划的一招。因为马英九声称在任期内不会考虑和大陆领导人见面,这个问候毋宁视作是向马英九传递两岸最高层可接触的意愿。2005 年7 月17 日,胡**曾向当选国民党**的马英九致贺电,马当即回电,可见胡向来就未放弃与马的接触。胡将马放在连、吴之前,正是因为其"候任总统"的身份,这已经超出"胡连会"等党对党交流的范畴了。
萧万长此行不仅见到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也与前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前澳洲总理霍克会见,收获颇丰。美国当天也由内格罗蓬特出面表态,称乐见两岸开启对话。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并以此基础开启协商对话,对中美台三方来讲,都是"解套"。与布什关系密切的人士即将赴台北出席马萧就职典礼,规格超过2000 年,也显示出美国对于国民党新政府的高度重视。
胡萧的会面,北京释放的善意信息很多,值得tw细细解读。从1999 年中断的两岸协商,可望藉此重启。在台北摇摆不定的马英九,一会说要看奥运,一会又说不见面。tw大选之后,我们认为,球已经到了大陆一边,现在,面临大陆对台策略的务实转型,球又回到了台北。马英九如何应对胡**的"善意问候",是下来值得观察的地方。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