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就业形势面临一个最严峻的危机,大学生就业市场寒流暗涌。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以及各网站上挂着的招聘通告栏里,近80%%的职位只针对有工作经验者,而求职者中却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有的用人单位旗帜鲜明——“应届生免谈!”应届毕业生到底怎么了?用人单位招不到优秀学生可以选择不招,可大学生毕业了不能不就业。大学生被抛弃?本文为大学生一线招聘人员的口述实录,点评大学生就业失败个案,力图揭示“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这一社会热点现象的因由…… 3 P) a( I* E- f2 J
; A/ C2 @; F* R3 J ( @( c3 s2 d" t# f s
【寻道篇】& q7 w4 I. S" p* |, G; b' i
( p5 M4 N( f- S+ Y. |6 U2 Z8 H
口述人:马先生
2 _! i0 E) H y& k3 l
( R$ a9 g" ?& h6 ?+ a: c: u7 M 职业背景:出版社社办刊物负责人 1 @& k2 i1 T# }- j, N2 X" d
- a7 a9 s& K8 n5 Q- U 个人感言:一个跳板 ?% m8 U4 w1 w# ]2 H
6 ]5 N: [- i! Q 4个应届毕业生中惟一的男生小杰是学新闻传播的,新闻敏感度和写作文笔都相当有潜力,日常为人也较实在。在试用期里,他做事很勤恳,看得出是真心在学习,渴望提高。交待给他的工作任务,他总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业务上他也逐渐熟练起来,没有造成什么失误。对于这样的员工,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说真的,我还真为自己的眼光得意过。我想,这样的毕业生应该好好培养,要为杂志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 k. }4 |5 C/ ?0 C% g4 d" }8 P$ k+ I; e( y
但试用期满合同签好没过多久,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很有礼貌地说想和我汇报一件事。他先回顾了来到杂志社以来学到的不少东西,得到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接着话锋一转,说考虑到这里的工作不太适合他,所以打算换一家单位。
' I6 U& S4 o/ H" I+ c8 O
0 s( m7 A d: J2 A! F 我听了他的话,觉得有些突兀。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类事情,想不出来会有这么一出。头些天我还在为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欣喜,是我对应届毕业生收用的惟一成果,怎么也没料到他会主动离职。 ' g; p4 z! Z, M2 ~) g0 V1 ]
; F/ y$ f: M, W G( ~8 b 几个月下来,我们费心费力的招聘在应届毕业生这一块全军覆没了。这会儿再怎么挽留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他的心已经不在这儿了。我只能说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最后我让他写一个书面的辞职函,他说已经写好了。他是有备而来,我似冷水泼头。
0 H" c) a6 \2 g% h( N
" A/ P% e- a. h. k4 c 按照社里的聘用合同规定,辞职者应提前一个月递交书面辞呈,按理此后的一个月他还应该在这里上班,他也做好了这个准备。但考虑到他找到一份满意的报社工作不容易,我很体谅他,所以让他把下期要发的稿件发完,就可以走了。
" M1 ]: {/ P1 {2 ~; ^% w
- d! \0 O3 ~: h, N0 @# D; ? 后来听报社的朋友说,他在那里兼职已几个月了,但一直进不去;后来经过努力,加上表现出色,报社领导终于把他接收下来。我明白了,我这里对他来说就是一块踏脚石、一个跳板、一个短暂的过渡。他的离开虽然对工作并没有大的冲击,但是作为用人者,我心里总是酸酸的。 1 ~7 z1 c2 ^3 s" f4 Y) n5 y; l
6 \: P* p3 W: {: ~& H3 } 再后来,我和一个朋友说到这个问题,他用很惊奇的口气对我说:“你真是落伍了,由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应届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成为一些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主导思想,目前采取‘先就业后择业’方式的毕业生占了应届毕业生的80%以上。有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就业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占10%,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至于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现在的毕业生,一切都为自己考虑,哪还有什么信义观念,哪像以前你们那时候?时代不一样了。”一席话说得当时我在惊异之余竟无言以对。
p+ L2 F4 @" @) x+ M, `) Z8 o, H0 ^+ k2 J$ H0 G4 {; O; [; I
要说我不论办杂志还是自己写东西,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也不少,可我总没能和自己的身边发生的事联系起来。以我们的年纪在社会思潮也是属于被推着走的了,看着领跑者的背影我心里不踏实,而他们跑得欢着呢!是啊,时代是不一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