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1:51 新浪校园
作者:新浪网友 邓璟
2005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一则题为《大学女生名牌崇拜多棱镜》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文章中的主人公——从一座闭塞的山城考入京城著名大学的杏子,从最初对名牌一无所知变成后来的眼界开阔,一系列“坎坷”的经历中充满了辛酸。
名牌,究竟是洪水还是猛兽?对此,我非常赞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老师的看法“品牌时尚体现社会进步,盲目跟风造就不良风气”,但是我认为聂老师的说法还不够全面:对名牌的追捧背后,不全是盲目跟风,而是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原因。
笔者在大学期间,一个室友全身上下必定是“Nike”、“Adidas”装扮,一笔账算下来起码要2000多元。可是,这个同学家境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还没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他对自己“行头打扮”的解释也许会让你惊异:这双“Adidas”运动休闲鞋是我初二那年买来的,当时花了700多,买之前我就知道这个牌子很耐穿,你看看,到现在已经整整穿了7年,除了鞋梆上有点脱胶,没什么大的质量问题;这套运动服我也穿了四五年……
说完这些,他还跟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读初中买鞋的时候特意买大了一码(那时候多穿一双袜子刚好合脚),穿了7年多,平均下来一年才100元左右,就不是很贵了,但是穿起名牌的鞋子来特别舒适、惬意……笔者不是酷爱名牌的那类人,想想这位同学说的话,还真是有感触:平时花三五十买双普通的鞋子,三个月还不到鞋底就烂了、要不鞋垫凹陷让脚扭伤……一年要买两三双,加起来也要上百块,跟同学穿名牌比起来,并无什么明显的“优势”可言。
所以,追捧名牌不全是人的虚荣心作怪,还可能存在一个隐性的成本博弈问题。名牌之所以能成为名牌,不是完全靠广告吹嘘出来的,往往是其产品质量过硬的代名词。非名牌产品,在质量上跟名牌产品相差一大截,根本不能相媲美,实在是一些厂商不该有的尴尬。窃以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在某些生活必需品上,消费者“盲目”一些去追求名牌,或许“歪打正着”,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妥,更谈不上是洪水和猛兽。“那些由自由人的自发联合所制造的事物,往往比他们个人头脑所能全部理解的东西更加伟大。”
真正要像聂振伟老师所说的“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积极的价值观”那类人,不该是所有追求名牌的人。笔者认为“那类人”应该仅限于那些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的人士。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量入而出甚至有点超前消费的迹象,对名牌就算“热情”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
话说到此,让笔者回归到自身:听完同学的那番话后,我还是没有买名牌运动鞋——没办法,身上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这也是身边其他跟我一样不能买上名牌的同学的共同烦恼。不过,我们的消费意识、观念都在追求名牌的过程中变得愈来愈清晰、明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