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书评系列(1)
小注:只是工作之余粗浅的感知自己成长的一点积累,远没有达到精粹与沉入,但这样的路还是要去走。
余华的冲击力,在他始终以阴沉冷静的笔调叙述苦难与不幸,并且这苦难与不幸的印记刺透了时间和蒙着众人的庸常,让人们能够借着余华这扇门,走入到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那些过去和现在已经熟视无睹的生死事件的背后,感到自己活着的痛楚和欣慰,并且,有那么莫名的一瞬,觉得珍惜当下的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在细雨中呼喊》作于1991年,在1998年中文版的自序里,余华说:作者的自序通常是一次约会,在漫漫记忆里去确定那些转瞬即逝的地点,与曾经出现过的瞬间约会。。。。。。在语言里现实和虚构难以分辨,而时间的距离象目光一样简短,七年之间就如隔桌对坐。
《在细雨中呼喊》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淌过时间之河时所经历的苦难,那是在一个不知确切地域的叫做南门的地方,故事的讲述者是这个家庭里的二儿子,他始终站在所有降临到这个家庭事件的悲欢之外,但又似乎无时无刻不是处在感受苦难的主体里。彻头彻尾的无赖父亲孙广才,他带着自己自私的龌龊的可笑的灵魂,生时是家庭的恶鬼,结束生命是在恶臭无比的粪坑里。以最平庸的方式成长起来的大哥孙光平,他是个在人生里,被恶鬼父亲的灵魂附体了的可怜的人,他曾经在生命里向着阳光生活过,但最终又被人心的虚荣和自己懦弱的欲望牵引,度过了破絮一样让人厌弃的人生。老三孙光明,他带着外表看起来有些殷弱的小聪明,小小的年纪,在婚礼的人群里,挣抢蚕豆和糖果,对于生命里藏着的光明,如果不是过早的死去,可能也会被他的父亲和大哥搭起的阴暗天棚遮蔽了。余华说,“他”将沉入水里的弟弟,一定是直视着太阳去死的,因为,只有将死的人,内心才会是一片澄明,可以透过平日里晃眼的太阳,明白阳光对生命的答案。谁能知道呢?这种冥冥中的解读,对它,我们的认可更多的只是来自于我们坚定的并有可能随时发生改变的信念。“我”孙光林,在小说里所有人物发生冲突和面临生死瞬间的时候,都是以一个幽灵一样的角色在场的,这让小说蒙上了一层弥幻的色彩,阅读者顺着这个在一切冲突和生死现场感知者娓娓道来的意识流,让生的苦难的印记,不是以单纯的文字,而是以个人融入的方式,同余华一起,成了《在细雨中呼喊》中感同身受的一部分。
本书意大利文的译者Nicoletta Pesaro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里充满了思考和哲学。小说里真的充满了思考和哲学吗?这对我是一种好奇,我带着好奇,在书中认识了普通世界里生命复生,又遭了湮灭的一家人。由次,我可以坐在我简陋小屋的书桌前,花上一两个小时,来怔怔的想余华这个人,感知风浪席卷的这个时代里,还是有些东西沉了下来,让虚浮和扶摇直上的自以为是的人心的欲望看是去不是那么太可笑。
2004年3月7日黄昏
深圳龙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