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时评:“买官卖官”是最大的吏治腐败
(更新时间:2006年1月24日 13:26)
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昨天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一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典型案件。四川省财政厅投资处原处长雷应全等党政干部,分别因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搞非组织活动”被查处,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肃处理。
人们说,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买官卖官则是最大的吏治腐败。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这颗“毒瘤”,正直、善良的人们无不痛恨唾骂,一个社会,只要还是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不会容忍这种现象的孳生蔓延。但在这个时候着重强调这一点,无疑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意义。从今年起到2007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党委将集中进行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倾向、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从我国目前的“官场生态”来看,几乎不可避免。那么,这一批典型案件的公开,显然旨在为确保地方各级党委集中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削尖脑袋要当官——当然是通过非正常渠道当官的人,看中的肯定不是权力里面包含着的神圣职责,而是看中了权力里面的含金量、“升值”潜力。因此,买官作为一种利益交换,在古代就被不少家伙视为回报率颇高的“投资”。曾朴《孽海花》里的一段描写极为精彩,也颇有典型意义。说的是有位山东的土财主鱼阳伯,带了几万银子进京“钻门路”,一时无从入手,等得心焦;“拉皮条”的庄稚燕便教给他“四得字诀”,叫做:“时候耐得,银钱舍得,闲气吃得,脸皮没得。”果然,后来鱼阳伯“打听得上海道快要出缺,这缺是四海闻名的美缺,靠着海关银两存息,一年少说有一百多万的余润”;想着想着,便“馋涎直流”,苟能得之,投它区区几万银两又算得了什么呢?
遇到“肥缺”,不但能顺利收回成本,而且还能赚它个盆满钵满,这正是买官者心里拨弄的如意算盘。而买官之所以能得逞,关键还在于有人卖官,把正常的官场演变成“生意场”,印证着民间“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既跑又送,提拔重用”的俗谚。买官卖官者的面目,形形色色,在正义的法庭上,我们已多有见识。如果一定要把双方的丑态分个高下,我想,卖官的一方无疑比买官的更加可恨,是“买卖”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从既往的打击成果看,着力点也正是如此。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案为代表,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卖官者如何受到制裁。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这种打击还不够彻底,要么处罚卖官的时买官的大多未受追究,要么处罚买官的时又放过了卖官的,使得漏网之鱼们依然安享着“买卖”带来的各种利益和特权。这至少从客观上使后来者有恃无恐,无形中助长了新一轮“买卖”的形成。
及时地公布买官卖官的典型案件绝对是必要的,但治本之策,无疑在于构建一个预防和治理的宏观环境,让卖官的想卖也无官可卖,让买官的想买也无官可买。这一套机制我们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但可以想见,倘若买官卖官还存在一天,就说明干部选拔任用的那套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机制,还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来源: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