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来我不喜欢在电脑前看书,但网络现在几乎已快取代我们这一代人该有的日常生活了,鉴于此.我也把我写过的东西扔到空间给大家,不是讨好,不是做作,也许是有点无聊,所以为了让别人不再无聊下去,让别人看看我的思想也不失一件稍微不无聊的事.也许没人会喜欢,但不要紧,希望真有人会去看,看的人会去想,想的人会引起共鸣.
期待这段心路历程对别人有过帮助.
是为序.
书香
特别喜欢闻书的我,书伴我走过了我的童年.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真没有多少人会有心思去读一本稍微厚重的书了。这不是我先说的.许多人都选择所谓的”精神快餐”,就犹如现在的快餐带给人的只是填饱肚子而已.
书香书香,好的书真的有种难以言喻的味道,不管是好书破书新书旧书,尤其是旧书其味尤甚.也许是旧书质量比较好吧,不像如今大多数出版商那般盲目追求暴利,为求利益不惜偷工减料,甚至不论书的内容……
把书摊开,抓起凑在鼻子上,闭上双眼静静呼吸,也许什么感觉也没有,不要紧,在它该来时定会如期而至,赶也赶不走;也许稍微有所出动,这很正常,是你在读书多年后积蓄下来的,只不过由此书引出.
当你读完一本书时,你再凑过来闻,便会想起书中的内容,想起你读此书的心情,乃至拓开想到读它的那段日子的经历.或许在闻书的过程中你会把自己与书中人联系起来,或许在闻书时你会有新的见解.同时环境也很重要,有人喜欢宁静的夜晚,让经过柔和月光洗礼下的灵魂与书亲密接触;有人偏好在热闹的时候,偶尔别人无意的话或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我则认为什么时候都行,毕竟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感受,当然别可以追求.
强求来的从来都不真的……
有时奇怪,文学究竟是什么,是将字句雕琢得让人玩味?还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而创作?许多人选择了后者,但前者却成为他们的重要评价标准,如果后者才是文学的归宿,那哲学家们不都成为了大文豪了?
后来渐渐懂得,谓之文学,是将一种思想包装后给读者,让读者在与这思想相遇时,引发内心深处的共振,让读者被作者感染,使其思想更易被接受,更深刻.文章之所以能摄人心魂靠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表达同样的爱情.一句”我爱你”往往对旁人没有多大震撼力,但一部<红楼梦>却能使多少读过的人黯然泪下.由此可见一斑.
是这样吧,随便想的.
我读红楼
(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红楼,一个让众多爱好文学的人乐此不疲的话题.
太多人说红楼了,有的人也许是真有过研究,有的人则是人云亦云.其实一本书给不同的人看了自然就有不同的感受.何必追求达成公识呢,这是那些读书给别人看的人的误区.
有些人说,不读红楼不算文学爱好者.我说,不上长城非好汉呢.这不是把红楼当成文学圣经了吗,这岂不是将众多虔诚的教徒拒之门外吗?
其实现在爱好文学的人早已不多,也从未多过.
(2)
红楼梦,梦红楼.由梦开始,在梦醒时结束.
现在看红楼的人不多了,好在中国人多,因此读红楼的人怎么也比欧洲那个教皇国的人多点点.究竟它表达的是什么我还不知道,或是我不知道我知道不.因为那偶与作者的思想契合的念头仅仅往往只是一闪而过,还没来的及捕捉就消失了.
总觉得自己很像宝玉,关心自己身边的女人,为什么他关心女人,不太全是因为他的”意淫”(中国人有点奇怪一提到淫就想到那个”淫”了,像平时说的淫雨霏霏真是让众人浮想联翩.)吧,许是他认为只有水做的女儿家才是至清至纯,十全是美吧.这是他”关心”人的条件吧,可以这么说,像对秦钟那样,我们也可以看到那种对女人才有的无微不至.
我也挺像的嘛,无微不至,.但有时不讨人喜欢罢了.,不求别人对我有什么回报,算是一种生活方式.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
从年少走来,,慢慢,渐渐,步入成熟.
说不清年少是个什么概念,现在也许还是少年,也许从遥远又亲戚的那天起,我已不再年少.
慢慢,渐渐,步入成熟.总回忆起高中的那段日子,印象中的我比现在快乐,很大程度是因为学习好吧那时.
现在想要学习好也很简单,只要肯努力,但却似乎挺难做到了,以前感觉不怎么学成绩还可以,现在已经认真了却还不行,.心里自然不爽.
可是不然,以前是每天都要晚修保证了学习时间,现在则没有,让我变得很懒惰.
真得下一番工夫看来.
一直下着的雨
人是会变的,随着阅历的加深,想事情的方式观点都在变着,不知道变化能有多大.
从年少走来,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有几个能在自己心理留下永久的痕迹,自己又能在几个人里不被忘记.
场雨还在下,虽然我喜欢雨,但我却不能无法静静看着这场雨一个小时,让我怀疑我无法静静爱着身边的人十年,一生一世.
有人对我说,喜欢和爱是不同的,谁清楚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别拿权威人士的”独到””精辟”观点来回击我,那只是他们所谓名家的一相情愿.
从来没有爱情的名家……
分不清的喜欢和爱.
现在的我能干什么?
说着重复的话,无知觉的挥动手中的笔.
雨一直下,窗外的世界正受着大雨的洗礼.
谁来洗涤我内心的那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