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液晶显示器的业界,创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了新技术的液晶显示器自然也价格不菲,那么我们消费者花钱去买这些饱含各种新技术的显示器值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近期的热点技术。
灰阶1ms的意义
技术含量指数:4.8
技术普及指数:3.5
用户实用指数:3.5
成本控制指数:4.0
更快的灰阶响应时间
2005年10月,明基和优派同时发布了响应时间为灰阶2ms的LCD显示器,到了2006年,他们又发布了灰阶1ms的产品。从技术角度来讲,如果进一步提高响应速度,就会让液晶更稀薄,色彩会变淡,因此,单纯地追求响应速度的高指标并不一定那么实际,因此厂商必须解决色彩显示问题,因而出现了更多的液晶显示器增强技术(如三星的“魔彩”技术)。
从数字上来看,灰阶1ms的实现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但从液晶面板生产技术来看,目前并没有灰阶1ms速度的液晶面板出现,那么厂商是如何做到灰阶1ms的呢?实际上,大多数LCD显示器厂商通过一种独有的芯片技术,通过特别在电路中加入的overdrive芯片,可以精确控制液晶分子旋转的速度,缩短每种色阶之间的变换时间,从而有效提升液晶的反应速度。
冷眼观点:
从人体视觉原理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每秒所呈现的画面超过25张,人眼就会把它们当作连续的画面,而每秒40张基本可以满足观看DVD影片的需求,而目前8ms的极速液晶每秒最多可呈现125帧画面,每秒125帧画面的响应速度,这对于普通3D游戏玩家而言已经足够了,更不用说普通用户了。对于发烧游戏玩家而言,相对于8ms响应时间,也许灰阶1ms会带来更为直观的变化,但对于灰阶2ms,灰阶1ms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上的进步呢?从实际应用来看,多数用户对灰阶2ms与灰阶1ms之间的1ms响应时间差距已经无法感觉。从一些测试数据知道,在主流3D游戏中,两者的实速度差别甚小,两者的拖尾现象几乎一模一样,除非在1600×1200的高精度分辨率下,两者才能体现一些差别,但是很少有人会在1600×1200分辨率下玩游戏,从真实的应用方向来看,目前8ms响应时间能够满足日常应用,而灰阶4ms可以满足发烧游戏玩家需求。至于灰阶2ms甚至灰阶1ms,则适合那些对图像要求极高的专业图形用户和狂热的游戏发烧友。由于实现1ms灰阶响应时间需要面板的配合才能实现,所以从成本和技术复杂性来说,短期之内1ms灰阶响应时间的LCD显示器很难流行和普及。
·走进16.7M真彩的世界
技术含量指数:4.0
技术普及指数:4.5
用户实用指数:4.5
成本控制指数:4.5
从LCD液晶面板类型来看,目前主要有TN、PVA、IPS、MVA和ASV等几种类型。大部分中低端LCD显示器都采用了TN面板(也就是6bit面板),采用这类面板的LCD显示器最大只能显示262144种色彩(64×64×64=262144),也就是16.2M伪真彩面板;而采用PVA、IPS、mva、ASV面板(也就是8bit面板,或广角面板)可以显示16777216种颜色(256×256×256=16777216),也就是16.7M真彩面板,但不少厂商在6bit 的TN面板中加装了一个IC驱动芯片,通过插值算法让其能够提供16.7M一样完美的色彩过渡。
IC驱动芯片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TN面板颜色先天不足,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直接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可见的像素抖动和不法得到253、254 、255 这三种灰度,即使应用了色彩抖动,能够显示出来的色彩也只有0到252灰阶的三原色。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很多用户往往分不清16.2M和16.7M色彩的区别,因为16.2M的NT面板通过抖动算法来欺骗你的眼睛,它利用人眼的视觉惰性得以实现,比如你先将LCD调成满屏纯红色,再一键切换到满屏纯黄色。在刚切换的那一刹那,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不是红色也不是黄色,而是橙色。原因就是,开始的红色还因为视觉惰性暂留在人眼里,而新进来的黄光与暂留着的红光感觉叠加,我们就“看到”了橙色,一种原本不存在的颜色。
冷眼观点:
从实际效果来看,如果只是简单的低质量图片演示,对普通使用者而言,可能不会轻易察觉到差别,尤其是在复杂的卖场环境中。因为很多图片看上去都显得色彩缤纷,其实一幅图画或一段视频使用的色彩数目并不是很多,很可能只有几万或者几十万种色彩,1677万种色彩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某一画面。而且对色彩的感觉,受用户的使用环境与用户对色彩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很大,对于没有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普通用户而言,显示26万色和能显示1677万色的差别并不大。其实用特定驱动IC和16.2M面板也能获得近似于16.7M色的效果,而且在成本上也较为低廉,但一定要在宣传上对消费者说清楚,要防范那种冒充16.7M色面板的虚假宣传行为,用户可以利用我们给出的小技巧来轻松地判别出是否是16.7M色面板。
小窍门:如何鉴别16.7M?
用户想要一台真正16.7M色彩LCD显示器,还需要一些判别手段,一台16.7M色彩的LCD显示器,至少要具备170/170°视角,必然要采用PVA、IPS、MVA等广视角技术,如果规格中标明可视角度为170/170°或178/178°,大致可以断定是16.7M色彩。
另外,即使一台采用TN面板,实际可视角度大约只有150/140°的液晶显示器,厂商也可能堂而皇之的写着170/170°,对此我们可以参考对比度与响应时间来辨别,因为1000∶1的对比度显然不是TN面板所能做到的,而TN面板一向在速度上具备优势,25毫秒响应时间的指标也只是属于广视角面板。根据常规,当一款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700∶1,响应时间≥16毫秒时,基本可以判断其具备16.7M色彩。
·揭秘97%的色域覆盖率
技术含量指数:4.0
技术普及指数:4.5
用户实用指数:4.5
成本控制指数:4.0
三星931C(资料 文章 比价 评论)这款LCD显示器,是今年9月大家谈论比较多的产品,因为它的NTSC色域达到了97%,彻底颠覆了LCD色彩质量相对较低的旧形象。我们知道,液晶面板之所以能发光,完全依靠的是背光系统,而产生光亮的器件是CCFL(中文为冷阴极荧光灯)。有的高端LCD显示器使用LED取代CCFL,实现了色域达到104%,但成本相当高,不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
尽管从技术上来说,无论是性能还是稳定性,CCFT冷阴极荧光灯已经相当成熟,不过冷阴极荧光灯属于管状光源,要将所发出的光均匀散布到面板的每一个区域,需要相当复杂的辅助组件,屏幕的厚度也难以控制,而且随着面板的增大,必须使用多条光源,这就要求来自这些CCFT的光还必须匹配。更重要的是,冷阴极荧光灯色域较为狭窄,会严重影响在LCD显示器上显示的色谱,导致几乎所有的LCD显示器只能达到不到80%的NTSC色域。在视频领域,NTSC标准是衡量视频设备的色彩还原能力的指标,传统的液晶电视和显示器的能够覆盖的色彩范围只有NTSC标准的65%~75%,具体表现在绿色、黄色和红色部分与标准值相差较大。而三星931C能够达到97%的NTSC色域,无疑是LCD显示器领域的一次重大变化。
如果从NTSC色域表现图来分析,图中绿色三角形区域为普通显示器的色彩显示范围,达到NTSC的82%,即自然界的色彩中,绿色区域以外的部分普通显示器是无法显示的;色彩的表现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观看效果,不仅无法满足看电影,绘图的色彩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眼睛的负累。但三星931C的色域达到NTSC的97%,即931C的色彩显示范围是黄色区域部分,相比普通显示器,色域延伸了很多,增强了色彩再现的性能,提供更真实饱满的色彩,达到了准专业级的宽色域水平,色彩质量有15%的提高。
小贴士:什么是NTSC ?
NTSC(即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是国际电视标准委员会规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是以百分比为单位表示,目前所有彩色显示和印刷等设备均以NTSC区域为标准。这个指标是指在整个色彩空间内,显示设备能在各种色彩上显示到何种饱和度,即能够显示到什么程度的蓝色、绿色、红色,不管是游戏、电影,还是平面设计,NTSC色域值越大,表明该产品显示性能更优秀。
·详解“插黑”技术
技术含量指数:4.0
技术普及指数:4.0
用户实用指数:4.5
成本控制指数:3.5
尽管灰阶1ms已经出现,但LCD显示器始终无法与CRT相比,即使是灰阶响应时间降到0ms,人们仍能在动态画面下看到些微拖影,与 CRT还有一些差距。因而在3D游戏、高清晰视频等表现能力上依然落后于CRT。另外,如果像多数厂商采用的增加驱动电压来提高响应时间,但液晶面板增压技术不能无限制发展,液晶分子能承受的电压是有限度的,目前灰阶1ms基本上已经将这种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因此,在今年5月,明基推出了一种采用插黑技术(Black Frame Insertion Technology)的液晶产品FP241W(资料 文章 比价 评论),插黑技术和电影类似,它以人眼视觉效果为出发点,能在不改变LCD背光模组的情况下,在相邻两帧或者数帧之内插入一帧全黑帧,用以达到增加总帧数的效果,同样实现了近似于CRT的动画显示效果。
从效果来看,插黑技术能让原本有拖影的画面变得清晰起来,不仅能消除液晶显示器的拖影现象,而且充分照顾到了液晶显示器的“极限”,但插黑技术要求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足够高,实现插黑的响应时间底线差不多是灰阶8ms,超过这个时间的话,插黑帧很容易被人眼察觉。从实现途径来看,插黑技术在LCD显示器上的实现有两种方法,除了插入一整帧黑色画面外,还可以依靠灯管的不停闪烁来进行插黑,但它对灯管的要求很高,灯管寿命短,况且还要增加相应的控制电路,成本过于昂贵,所以厂商采用了“插帧”的方法来实现插黑技术。
如果从技术原理无法理解插黑技术,我们可以从视频播放从得到启发,我们平时观看的MPEG-4或RMVB格式的帧速仍然是24帧左右,之所以没有感觉出来,正是电脑进行了类似于“插黑”的插值运算,例如液晶显示器每秒能显示的帧数是25帧,我们只需要在其中插入另外25帧黑色的画面就能让画面达到50帧的水平,人的眼睛就不会再有拖影现象了。如果每秒能显示50帧,液晶显示器进行灰阶显示的时候,响应时间较慢,而黑白相应时间反而更快,在较慢的灰阶画面中适当插入黑帧,既能改善视觉感受,又能充分利用液晶显示器的显示特性,可谓鱼与熊掌兼得。
冷眼观点:
毫无疑问,插黑是LCD显示器实现灰阶响应时间后,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新技术,而且它在灰阶技术的基础上加了一块芯片进行控制,无需对面板结构进行任何改动就能实现画面质量的进步,实现起来相对比较简单,而且成本上也不会增加很多;不用为此花费大笔金钱来改造线路,经济上也十分划算,而从插黑的实现原理看,实现起来并不困难,飞利浦、三星、LG 、优派、AOC等厂商都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厂商陆续推出采用插黑技术的产品。
显示器要搭载插黑技术,必须要求LCD显示器的响应时间为灰阶8ms,意味着速度没达到灰阶8ms产品无法采用这一技术。同时,实现插黑仍然需要靠内置芯片完成,这要求和液晶面板有一定的匹配程度,并不是随便哪款面板都可以拿来插黑的,需要先期进行测试,这对厂商也带来了一些局限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