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27|回复: 8

国学漫谈1——国学为何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今天看到项目经理的博客中有一篇介绍国学的文章,不禁暗暗佩服:一个忙于项目开发的人竟然读了那么多古书。

国学,这个词似乎是第一次出现在我的字典里。现在我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自以为是地觉得经典古籍就是国学。

其实,国学是什么呢?如果你已经知道,请无情地取笑我吧。

国学



“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来源

按上述定义来看,读金庸小说是学习国学思想的不错选择。

国学起源与民族文化自救有关,欲知详情,请参考《“国学”究竟是什么东西》

------------------------------------------------------------------------------------------------------

国学应该没有标准定义,即使有也是非常笼统的,所以我可自由猜想。

可以这样认为:上书塾所学的可称国学。什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先秦文化、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算国学著作。我暂时这样理解:古籍就是国学。

我们喜欢吹嘘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国学多少年呢?我想,整个封建主义社会时期吧。去掉封建思想的一些混帐东西,剩余精华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可惜我很落后,在崇尚技术的大学时代,我荒废了这些。

现今,国学应该非常火热了。你看,百度也掺一脚进来了(百度国学)。


后记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充斥着数不尽的思想论调,你有兴趣在安静的夜晚一起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吗?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目经理的文章

以下是我在读书会沙龙“国学大家谈”上发言的讲稿,供大家参阅,我才疏学浅,仅仅是“知道主义者”,如有错误疏漏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国学杂谈

何为“国学”?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如《四书五经》等。

“史”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子”是指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如《荀子》、《老子》、《庄子》、《论衡》等。

“集”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如《乐府诗集》、《古诗集》、《全唐诗》、《古文观止》等。


我的读书生活

1.         缘起:于丹论语心得,抛砖引玉

2.         读四书,论语读了1.5遍,孟子读了1.1遍,其他的读的比较快,

3.         读五经,易经读不太懂,看了十几个卦就看不下去了,象传比较有意思,诗经读了一半,其他的一直没有买到好的版本,未读

4.         读老庄,道德经读了1.5遍,庄子前面读得比较慢,后面比较快

5.         读史记,本纪快读完了,后面的没有按顺序读

6.         读古文观止,选本,大部分读完了

7.         读茶经,读了前面几章

8.         读黄帝内经,读了前面几章

9.         读金刚经、坛经:金刚经读了几页没读懂,坛经读了一半?比金刚经好懂

10.     读红楼梦、三言二拍:红楼梦读了十回? 三言二拍在火车上读了五六篇

11.     读南怀瑾的著作:《论语别裁》读完了学而,《演讲录》三天时间读完,《易经杂说》,正在读,读了一半

感受

1.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2.         人生哲学,完善自己

3.         精神食粮

4.         知识宝库,原来这么丰富,越读越想读

5.         满足好奇心

6.         文字优美

国学入门我的经验

1.         经,从论语开始,四书

2.         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3.         子,老子,庄子

4.         集,古文观止

5.         如果论语阅读有困难,可从蒙学教材开始: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千字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http://libweb.zju.edu.cn:8080/re ... /essay/lqc_gxrm.htm

。。。。。
右所列五项,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从哪里找古书?
国学网:www.guoxue.com

中国古籍全录:http://guji.artx.cn/search.asp

百度国学:http://guoxue.baidu.com/

南老师著作:http://nanshi.shixiu.net/


文字生涩?
1.         先读有译文的:丛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2.         学古文,背千字文

国学大师-南怀瑾(榜样)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作者的著作中,尤以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杂说等解释诸子散文的文章。这几篇文章以演讲的形势出现,将论语、老子、孟子、易经等书进行了透彻、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在论语方面,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怪圈,提出了作者新的观点与思考,南怀瑾先生的这几本书,的确是为我国国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本帖最后由 powerwind 于 2007-8-3 23: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4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老友由武大最热门的专业转去国学班时的那种坚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真应该学习下国学
我们现在都抛弃了很多东西了,

文言文多数人应该只是从上学的课本上学而已
其他可能就没有去学习的目的

很多东西,并不是如实际的技术技巧方法一样可以直接用于生活的
但国学这些,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
不要说国学,就单单是阅读,现在的人都越来越少
我在大学时一周平均应该有8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
但现在
打算重看红楼,居然看了半年没看到三分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注定伤害 于 2007-8-4 09:58 发表
国学
不要说国学,就单单是阅读,现在的人都越来越少
我在大学时一周平均应该有8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
但现在
打算重看红楼,居然看了半年没看到三分一



有时候有点想法想专门为红楼看个贴的
但最终没实施
不知这里有多少人看而已

再说估计没多少人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楼上几位!!

曾经自发学习过一点古文,却不知道这叫国学。

希望大家少去水区,常来这里吹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4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是文学高手们水的地方,我在这里不敢怎么水,认真看他们水就好了....
不过,到是可以少去水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一直都以为中国的文化都有些浅。

都是在一个未定的基础上讨论这讨论那,
而不是如西方的学术那样,在一个确定的基础上,衍生出种种。虽然那基础也在一直不断地被新发现的事实变化着。
但就目前为止,量子论、相对论、狄拉克方程、测不准原理、麦克斯韦方程组、万有引力定律这八九条方程,还是物理学的基础。
或许国学所指“格物”,永远也无法格到这个层次来吧。
而且,这个基础,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进行着。
如当前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

有时候,也突然想了解一下,究竟这个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进化到现在的这个状态的国家,在进入封建社会后,那些文化人究竟在考虑着些什么?
他们的智慧,都在想些什么问题?
于是,某天,买了《国学概论》。

这里不进行更多的讨论,原因是我还没有得到多少内容,没什么资本发表些什么。(只仔细但还未理解的第六章《魏晋清谈》,而还没有看完的第八章《宋明理学》)
不过,钱穆看得书的确多,而且概括得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5 03: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