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7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论题(行政执法类)
/ r+ Y& q" V: E9 E6 L- y0 @& { }4 y% @' S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 a+ g. V' I' B# |% I& C- C4 B+ e" N! q, }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 K+ x" b5 v/ q
% K& B r/ m, o N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R! c5 C2 k( \ X1 P. Y: \
* I" @( L9 D; V X
3.总字数800~1000字。0 B& R* ^+ S+ `0 N! o( k7 \5 C
3 W: a# v6 Q& t$ ^' @
5 H% P: ?! Y e) m. U, f2 Q& ?1 p 解题要点:
" p( p1 Y6 \( M- w+ }" z+ j- E% j6 L. Q! V9 m
本文可提炼两个要点,一是“说开去”这种新的申论文体使得申论写作从单一的强调“对策”,过渡到了“对策”和“说理”的有机结合,甚至是侧重于说理部分。二是**和地方公务员的题型有相似之处。
* l/ m7 C. a9 _& b$ U" D3 B9 R6 `( |2 k2 X
2008年的国考真题中,“说开去”这种文体是一种题型,这预示着未来**考试在申论写作题型上将做出的重大改革,即**考试将由过去的强调考生的“提出对策能力”,逐步过渡到强调考生的“说理能力”上来。
3 i# O' o4 ]' k$ m+ L# F4 N3 U
# ~0 P' S* e3 t, s3 ? a# c2 ]: p* C 从“说开去”这个点,我们就可以判断,文章的写作重点不再是只注重于文章的“对策”。而重点变成了考察文章“说理部分”和“对策部分”的有机结合,即要求考生在提出对策的同时,也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实际上,这是未来申论考试难度不断提升的一种表现,这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n/ r4 ~* u; W% J
( a, ?" M+ y! r( O, }" o
同时,本次国考也体现了另一种趋势,那就是**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之间在题型上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因为“说开去”这种题型实际上在2006年下半年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就已出现过,当时其申论题目就是以“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 _/ w7 l$ D9 L9 i
3 B3 W1 g0 D; ^7 o' z5 I! w2 N( L4 l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议广大考生在复习国考的时候,不要忽视对地方公务员真题的复习。' T' G6 N# @# {+ T
6 y: v2 L0 q' ?5 B6 J 范文:
- d7 U6 n) e% N- L2 z+ h
6 S( u" q( Y- x/ s 我们需要的是保护性开发
5 \) B6 A. H0 K7 e* D2 P+ g8 T W. d5 A3 M+ n6 M9 q" N0 ]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 S5 m! _' a- U# V" V- F* b H
- a* E+ E, j; E
+ J0 t+ {9 |$ ?4 A/ Q
- m& g; l, m+ s8 j 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就一直是一对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而在我国的西南方,有着“水无不怒古,山有欲飞峰”之称的怒江流域,围绕着怒江水电开发问题,我们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艰难“抉择”。
: e6 R/ s" |5 t/ [+ P0 p- A7 h
& F. J/ _/ a% H1 P 诚然,怒江流域的人民群众苦“贫”已久,大家都在急切地盼望着找到一条脱贫之道。有关的地方政府和部门提出的“怒江水电开发”的方案,在出发点上其实并无不妥,水电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是“立竿见影”的作用。但面对众多环境专家学者的告诫,我们犹豫了,因为不顾生态保护的开发无异于是“杀鸡取卵”式的冒险。或许,主张“开发”的人们会批评环保方案的专家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味地强调保护却无视当地人民致富的愿望。而环保专家也会点出“开发者”们“短视”的目光,将在未来导致无穷的“祸害”。在“站着说话不腰疼”和“短视”之间,我们该选择的是什么?
' G& I! A7 L0 H7 G6 P r' |% ^. p
两个答案我们都不选。因为我们既需要“开发”,也需要“保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怒江的“保护性开发”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对策:' \$ h7 ?- }9 y! v8 F% J5 B- k) `
6 h* I- S$ \' c( C 首先,通过招商引资,加上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我们的怒江大峡谷,素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之称,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基础上,怒江流域绝对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 J& [& u; @" |, @1 X/ j
4 E( R3 W$ o& a2 ~& g+ Y, M 其次,国家要加大科研投入,组织有关的专家学者加大对怒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研究工作,并通过自然生态保护基金会的方式在社会途径募集保护资金。在实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兴建中小型的水电工程,保障地方财政收入。# G- c# |' ?# \. c
8 w/ i- o- |8 u* f! A
第三,扩大对外联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投标招商的方式,修建公路和铁路,加强与沿海省份的联系,使怒江流域的丰富资源能迅速到达全国各地,从而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 \* \' }$ ?7 |- r1 D! I
: T- h s4 I1 M0 l2 ?- ^5 Z7 |
第四,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有关的法律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7 B: n& o& \% l% ~8 _2 d
5 d9 f' O) O$ A% ^ 第五,组织“经济与环境”的学习研讨活动,改变部分地方官员的传统的政绩观,赋予科学的发展观,使得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能兼顾社会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的需要,并通过网络公示等方式推行国家的政务公开、政务透明政策,接受地方人大及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 _6 g' u8 B5 N3 h# ~
. s3 ^! G0 z3 K' q( h 综上所述,在经济与环保的两难抉择中,我们的地方政府既不能把“振兴经济”当作“尚方宝剑”而大兴土木,同时也不能浅层次地理解环保就是“保持原样”,而应该意识到环保也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中,矛盾是既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否冲突,关键是发展模式的选择。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开发”,一种合理的“保护性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