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鲈鱼

新镜头试镜帖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计划果然永远赶不上变化刚才老妈从汕头打过来的一个电话不但吵醒了我更让我被迫把去韶关的行程推迟到二月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1.19
AUTO-TAKUMAR 55/1.8带遮光罩
¥4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1.20
定出两个镜头
¥100定金
S-M-C TAKUMAR 200/4
SUPER TAKUMAR 5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到一张当年CZJ 35-135/3.5-4.5的试镜旧片子
稍稍处理了一下做成月历
不过看着好像感觉有点晕
IMGP1367-0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构造及性能:

1.方位测量机构:
由罗盘、照门与准星等组成。方位分划外圈为360°分划制,最小格值2°;内圈为60-00密位分划制,最小格值0-20密位。密位与度的换算见表。
测量精度:±0-10密位 ±1°

2.距离估定器:
由照门与准星等组成。准星两尖端与照门中心边线的夹角为1-00密位,两尖端间长为12.34毫米,照门与准星间长为123.4毫米,即组成10:1比例测距估定器。
测量精度为5%

3.俯仰角测量机构:
由俯仰表牌、俯仰摆、平视镜等组成,其量程为±90°。
测量精度±2.5°

4.坐标梯尺:
由相互垂直的一边长尺和两边短尺组成,尺长120毫米。
测量精度:±0.5毫米

使用操作:

1.测方位角:
展开指北针,转动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线与方向指标相对正,将平视镜斜放(45°)单眼通过准星瞄向目标,从平视镜反射看到磁针N极所对反字表牌上方位分划,既可读出目标方位角,然后用右手转动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线与磁针N极对准,此时方向指标与方位玻璃刻度线所夹之角即为目标方位角(按顺时针方向计算)。
打开指北针,标定好地图(测距时可不标定地图),在图上基准点处插一扎针,转动指北针,使侧尺边切于目标点,即可判读出基准点至目标点的方位角。

2.标定地图:
展开指北针,转动方位框,使方位框上的刻度线字与方向指标对准(注意磁偏角的修正),将指北针平放在地图上,准星一端朝向地图北极,使坐标梯尺长与地图磁子午线相切,转动地图使磁针N极对准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线,此时地图即已标定。

3.求向掩蔽目标行进的行军方向:
展开指北针于地图上,使测绘尺经过的图上本人立足点与行军目标,这时方向指标即指应行进的方向。转动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的(S、N)方向与地图上的(S、N)方向一致,然后记下方向指标所指方位角读数,面对方向指标拿起指北针旋转身体,使磁针N极与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线对准,此时通过准星照门向前对准,在此对准线上的各物体(如树林、房屋等)都可作为行军方向的辅助目标,认清辅助目标后即可对之前进。将指北针关闭装入袋内,但勿转动方位框,到达辅助目标后即可再找一新辅助目标继续前进,直到目的地为止,沿途应经常检查方向读数。

4.已知目标的间隔,估测目标至站立点之间的距离:

①通过照门和准星左右两尖端瞄准目标,根据目标的间隔所占准星左右两尖端间宽度的倍数,按10:1的比例公式估算目标的距离。
目标与站立点的距离(米)=目标间隔宽度(米)x10/目标间隔占准星两尖端宽度的倍数
例:前方有一公路与我方阵地平行,求公路与阵地的距离。
沿公路有电杆,杆间距离为50米,用距离估定器测得左右两尖端有电杆5根,即每两杆间隔占左右两尖端间距离的1/4倍。根据比例公式求得:
公路与阵地间距离=50x10x4=2000 米
②利用辅助点求目标的距离
用照门准星瞄准目标,转动方位框使刻度线对正磁针N极,记下方向指标所指示的方位角读数。然后向左或右转一直角方向(即与原方位读数相差15-00)寻找一辅助点,用步测法或其他方法,测出辅助点至站立点的距离。在辅助点再用指北针通过照门准星对准原目标,同样转动方位框使刻度线对准磁针N极,记下方向指标所指读数。根据前后两次方向角读数之差与站立点至辅助点的距离,查附表二可得目标距离。
如果以上两次方向角读数之差为7-50(即45°时),则目标距离等于站立点至辅助点的距离。

5.测俯仰角:
将靠面朝下,用照门准星瞄准目标,通过平视镜反射出俯仰角的读数;或将靠面立于某一平面上,测量该平面倾斜的角度。

6.测量高度:
利用地图和高度表测量高度。从地图上查得站立点至目标的水平距离,再用指北针测得俯仰度数,通过高度表查出高度,也可用三角函数算出。例:求山底至山顶的高度。
从地图上查出山顶与站立点的水平距离为100米,用指北针测得山顶仰角为40°,然后查高度表在100米处对照40°,可得高度为83.91米。

7.测地图上任意两点间的里程:
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其方里网边长及实地距离关系计算公式
1:25000地图:距离=(量得毫米数/4)X100(米)
1:50000地图:距离=(量得毫米数/2) X100 (米)
1:100000地图:距离=量得毫米数 X 100 (米)

8.磁偏角测量:

①地球南北磁极的方位并不正好在地球的正南北方向,所以磁针所指南北方向,与真正南北方向有一偏差角,这偏差角称为磁偏角,其数值各地不一。在不需要精确测量时,可把磁针所指方向视为真正北方,在需要精确测量时,就先查所在地磁偏角书,再根据指北针所指示的方向,推算出真正的南北方向。如在长沙使用指北针时,查附表四长沙的磁偏角为2°41'(W),这就是说在长沙磁针所指北方是正北方的西边偏2°41'的地方。
②任何地方磁偏角求法。
在晴空夜晚,展开指北针,转动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N)字正对方向指标。用照门、准星、平视镜及夜光标志正对北极星,不变指北针方向,将指北针平放,此时磁针北极所指读数就是所在地磁偏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1.20
S-M-C TAKUMAR 35/3.5
¥8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个无忌的帖子: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105055


在日本影楼的玩机经历
在网上窥视这个坛子,已经有很久了。用窥视这个词,是因为我在国外,而且用的是苹果的机器,没有中文系统,只能看,不能说。有时见大家说的热闹,也想灌水试试,无奈不能写中文。写英文一来不便,二来恐遭人反感。现在借到朋友的一台电脑,就讲讲自己的部分经历吧。我懂的都是从坛子里学来的,肯定比不上各位大虾,但和我有类似经历的,恐怕就没有几个了。
俺上路纯粹是受了一位朋友的骗,把俺骗上了佳能这个贼船。朋友是发烧友,一次和他一起逛一家器材店。看到一台二手的EOS-1n,朋友一通吹嘘,怂恿俺买了下来。后来,边照边买,又添了数只镜头和两个机身,附件就更别提了。那篇漫漫器材发烧路,我除了中画幅一步跳过以外,已经走了一遍了。可技术仍然不怎麽样,想来十分惭愧。
在朋友中摄影有了一点小名气后,有一天,一位朋友遇到我时说‘一家影楼正在招工,你那摩喜欢摄影,干什麽不去试试’,我的日语很烂,一想到作摄影师要和顾客充分交流,我就萌生了退念。在那位朋友的一再鼓励下,我才答应去试试,现在想来,对那位朋友仍是充满感激。
影楼的考试并不难,通过后我把拉我上船的那个朋友也介绍到了那里。摄影师的主要任务是给顾客排婚礼场面。拍摄内容主要是抓拍,没有摆好姿势的摆拍。为保留现场感,全部禁用闪光灯。器材由影楼提供,器材人手一套,每套内容如下。
1机身两台,两台Nikon F3或两台Nikon FM2或两台 Nikon FM3A
2 镜头两只,Nikon MF24mmF2, Nikon MF85mmF1.4, 分别装在两个机身上。
3 使用副食400负片,偶尔也用正片和黑白。
我想各位看了以后一定很惊讶,我刚开始也是非常吃惊。抓拍居然用手动?抓拍居然用定焦镜头?居然不用闪光灯?和国内的流行观念格格不入。
我向上司提出这几个疑问,他的解释我和我的那位朋友根本不信,但事实胜过雄辩,不久后我们两个就服气了,解释如下。
1. 相机自动对焦虽然快速精准,但因为拍摄时重在一个抓字。自动对焦后的重新构图即使只花零点几秒,也经常贻误战机。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暗处,自动对焦常常罢工。所以我现在即使工作时用自己的EOS相机,也改成手动对焦。
2. 环境光线不够,又不让用闪灯,镜头的光圈就格外重要,正是因为光圈的原因,才不用变焦而用定焦头。两只定焦一只用来拍大场面,一只用来拍特写。
3. 手动机身过片不一定慢,那位上司随手抄过身边的一只相机,装上胶卷,让我从门口用正常步速走到墙角。在我走的大约4秒间,他给我拍了5张,然后马上冲洗,张张不虚!这可是过片,对焦,按快门一气呵成。只听啪,啪,啪。。。

干了一段时间,说说感想。
1. 国内的冲洗水平真是。。。坛子里可能有些大虾在冲洗店干,我就不往下讲了。这点给我印象最深。
2. 尼康的那款85mmF1.4真是太棒了,我简直找不出合适的用词来赞美它。即使自己用着Canon的L镜,它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其它值得提的事情还很多,要是写成流水账,几千字也不止,就先谈这些吧。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更欢迎有经验的大虾排砖,多交流。

[2005-06-28 09:55 补充如下]

赵老师:别客气,大家多交流吧。
DCFAN:我确实想上些片子,但是因为涉及到肖像权问题,咱又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不得不小心一些。但我想上些风光,静物之类的是没问题的。
我并没有鼓吹手动的意思,只是觉得手动与自动在特定的场合下各有各的优势。我的工作就是给人拍摄婚礼,大约几个月前坛子里讨论过拍婚礼的话题,大家基本一致认为自动对焦,变焦镜头,闪灯是标准装备。可我感到自动对焦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不便,比如暗处的对焦。谁都知道变焦好用,但因为不能用闪灯,不得不用大光圈的定焦。
大家好像对那位日本朋友的过片速度很感兴趣,其实我很不赞赏他的粗暴操作。他哪里是使用相机,简直是在糟蹋相机。他的左手并不是托住机身,而是直接攥住镜头。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紧紧握住镜头接近相机接口的地方,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配合对焦,右手过片。他的左手一定握的很紧,因为即使右手快速过片,相机也丝毫不见晃动,紧紧跟着被摄主体。在过完片子之后,对焦也完成了。确实很迅速,但相机要足够结实才行。我曾想过,这种粗暴操作要是换了国产两鸟。。。影楼的器材虽好,但是磨损也较严重。

[2005-06-28 09:58 补充如下]

继续灌水:简单谈一谈日本人的结婚仪式。
日本人的结婚仪式日语叫“结婚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做“举式”,第二部分叫做“披露宴”。
举式也就是仪式的意思,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传统的仪式,叫做“神前结婚式”,另一种是西方传来的在教会举行的仪式。
教会的结婚仪式大家比较熟悉了,婚纱,红地毯,鲜花,牧师等等。我比较喜欢这种仪式,看着新人笑容满面,不仅客人,连我们这些摄影师的心情都挺舒畅。
神前结婚式就不同了。一个挺喜气洋洋的场合,被弄得庄严肃穆,甚至有些阴森。大厅正中供起一座神龛模样的东西,前面还摆上供桌,放满五谷,水果等等各色祭品。让一个道士模样的人在前面挥着拂尘装神弄鬼,念念有词,洒酒祭拜天地等等。如果没有新人在场,你肯定以为是在祭祖。因为有“神”在场,规矩甚多,场中极其安静,连摄影师都不能走动,客人更是大气也不敢出。我拍过若干次神前结婚式,心情都十分压抑。
以前日本都是神前结婚式,但近些年,教会式越来越多,已经占了大约六,七成。
披露宴就是一个大宴会,内容千篇一律,只不过是新人和客人不同而已,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都有哪些安排,下一步都是什莫了。
总的来说,日本的结婚仪式十分单调机械,只要拍上几次,马上就轻车熟路了。

[2005-06-28 10:01 补充如下]

相机,尤其是好相机,在我们眼里还是很娇嫩的东西,但在这儿的这帮日本人眼里,简直是些玩具。尤其是机身,碰得丁丁当当的还不当一回事。更有甚者。。。我刚开始时都看得直傻眼,后来可能因为干久了,也没什么了。NikonFM2与F3质量明显分出高下,我和我的那位朋友已经发现了数台有机械故障的FM2,但至今我们还没发现F3有什么大毛病,连外表的磕碰痕迹都比FM2少得多。
我在来这个影楼之前,没摸过手动机器,干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手动机的巨大魅力,(俺可不是什莫托儿)。我曾经问过老板,影楼退役下来的那些机身镜头都做何处理,我有购买意向。他笑了笑说,你还是买新的吧。我的那位发烧友朋友私下对我讲,这帮人用机都很狠,好多机器伤痕累累,真不如买新的。我也就作罢了。说实话,我想上尼康手动,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款ais85mm f1.4, 我尽管说了很多个“好”字来夸赞,仍然还要再讲几个:太爽了,太爽了,太爽了,我哪一天弄到一台尼康机身,第一个就去买它!

[2005-06-28 10:04 补充如下]

Hawk:我在这里读书,resiniferatoxin是我研究的一个化合物的名字,顺手拿来做网名。
灯光的条件确实不好,很多时候用1.4的光圈,快门也只不过是15,30分之一秒的样子,有时还要更慢。我们通过第一次考核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内容之一就是练习手的稳定度,有几次晚上7,8点钟,在影楼临街的院子里,放上一张桌子,上面点上一根蜡烛。每个人都拍上十来张,只拍蜡烛,最后讲评。蜡烛的火苗让风吹的摇摇摆摆,用最大光圈也不过1/4,1/8秒,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拍(结果你可想而知,就算拍清楚了蜡烛,也拍不清楚火苗)。大光圈景深很浅,但也没有办法,一旦不小心前后挪动一点儿,主体就看不清了。
这里结婚式现场极少用日光灯,而用大功率白炽灯,射灯的场合比较多。洗出来的片子不是发绿,而是发黄色,就是那种电灯泡的光线的颜色。他们并不调节(能不能调节这我就不知道了),任其自然。
这个影楼里,我们只管拍摄。冲洗、放大、裁片、制成相册这一类的工作由女性职员来做。顾客付钱给我们,最后拿到的是一本本制作精美的大影集。
另外,还有问题想请教:扫描仪扫出来的图片都大的出奇,怎么也有几个M大。而这里上图要求小于100k,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谢谢。

[2005-06-28 10:06 补充如下]

以前我也曾经怀疑400的颗粒太粗,但实际上并不明显,几乎看不出和100的有什么差别。
有几次,因为现场光线实在太弱,我们用的是800的胶卷,效果一样挺不错。
这里用的负片统统都是富士,正片和黑白有时候用柯达,富士胶片的包装是白色的,市场上极少见。不知是从哪里弄来的。

[2005-06-28 10:12 补充如下]

hawk兄:谢谢指教。如果“树脂”这个名字大家用着方便,就用它吧。我在注册时试了两个名字都不能用,一着急才用了这个绕嘴的名字。resiniferatoxin是一种来源于胡椒的化合物,辛辣程度比泰国胡椒强数十亿倍。
我们在绝大多数场合,用的都是普通负片,我曾经见过我的搭档用过灯光片,但也就是三,四卷而已。因为没有亲眼见到冲片,不敢妄言,但我想,应该是没有调节。
我其实是C家的铁杆,在进这个影楼打工之前,从没用过的N的手动机,面试时心里十分惴惴。好在通过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给了我一段时间去适应。记得那时白天做完实验,傍晚时分赶到影楼,指导我的老师递过摄影包说:先去找点儿有意思的东西拍吧!我就背上两台相机,在霓虹灯闪烁的大街上逛。。。
我从上路以来,一直很喜欢风光摄影,对抓拍几乎一窍不通。日本人对我宣传“手动机对焦快”我只是感到惊奇。我的那位发烧友朋友就不同了,他玩摄影已有多年,脑子里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日本人的那套理论简直是嗤之以鼻,牢骚不断(好在日本人听不懂中文),后来才渐渐有所转变。
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人出门拍片,两人到商定地点见面后才发现因为工作人员疏忽,没有把我的器材拿出。我就自作主张,拿了自己的佳能去拍。从那以后,我经常用自己的器材拍片了,效果也挺理想的。
我并不主张把手动机无限制的抬高,说说感受,欢迎大家拍砖!
自动:优点---对焦精准,速度快,我用佳能,感觉曝光补偿也比较迅速方便,退片比手动迅速。缺点—-在暗处的自动对焦前后犹豫,常要迫使你改用手动对焦,容易误事,另外,对焦后一般都要重新构图,也容易误事。
手动:优点—-对焦随心所欲,不再受限于那几个对焦点;不受光线强弱影响。缺点—-对焦在匆忙时容易失焦,而且连拍速度不行(我是以我的技术来看,和那位日本朋友当然差远了)。
我再补充一点:我们是在抓拍,强调的第一点就是把该拍的都拍下来,动作不麻利一点绝对不行,而恰恰拍摄的环境又比较暗。正是在上述标准下,才有“自动不如手动”之类的结论出现,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日本人,他和我一样,喜爱风光摄影,他就用两台EOS-1。

[2005-06-28 10:14 补充如下]

noctor兄过奖了,好帖子可绝对不敢当,我只不过想聊聊自己的一些经历体会,响应“大家共同建设无忌”的号召。(好像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影楼当然也用120相机,这时就是摆拍了,机身用Mamiya RB67和Fuji69(恕小弟才疏学浅,就是那个有点儿像大个儿傻瓜的),镜头就用标头。也带广角镜头,不过极少用到。
不知沧海桑田兄所说的一套照片指什麽?是指我们做得婚礼抓拍,还是婚纱照?这里有不同的course,价格差别很大。
135兄说的很对,因为两国习惯不同,决定了拍摄器材、时机、内容等都不太一样。坛子里有不少DX在日本,或者是长时间在这里呆过,不用我多说了。

[2005-06-28 10:16 补充如下]

几年前,我在国内的时候,还不懂摄影,玩过的唯一“专业”的机器是凤凰205,那时候用国产傻瓜拍照片,送到楼下的小卖部冲洗,那冲洗结果当然好不了。
出来后,见到这里的洗像才吓了一跳,(原因可能是我学摄影以后,对照片的颜色开始注意了)。洗出来的照片和国内带出来的照片一比较,真有质的区别,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带出来的照片褪色(确实有褪色),但是看看朋友刚从国内带回来的照片,也是差不多一个样子。
我对比过两种照片,国内的色彩不饱和、偏色、曝光校正的不好这些也就罢了,最显眼的是照片短一截,难道是两国度量衡不一样?
Cltiger兄,建议读一读怡泓网站的一篇文章,叫“京城洗像业怎么了”。

[2005-06-28 10:20 补充如下]

寻常百姓兄,我的手动过片并不快,也没什莫好方法,就是多练多拍。正像楼下说的那样,有时候干脆把焦距调好守株待兔,成功率倒是不低。
noctor兄,我看了你在另一个帖子的发言,老兄太客气了,很高兴和老兄交个朋友。
另外,有几句话想说。
在老兄眼里,这份工作很不错,“利用自己的兴趣来赚钱”听起来倒是很吸引人,但是兴趣和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摄影当做兴趣,想拍什么拍什么,不想拍的就不拍。工作呢,让你拍什么,你能不拍吗?日本人总的来说很有礼貌,但是胡搅蛮缠的主儿,我也见过两个。每出去拍一次,累得要死,而且影楼的那帮人真正喜欢摄影的并不太多(也许是日本人以另外一种我不懂的方式去玩摄影)。我和我的那位朋友干的时间也不算短了,有时和他聊聊,虽然玩到了想玩的器材,也长了不少见识,但是摄影的热情,受了不小的冲击。

[2005-06-28 10:24 补充如下]

回东东羊及其他DX:
这篇帖子的目的实际上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没有别的意思。前些日子在无忌里面看到了一些有关如何拍摄婚礼的讨论,大家的结论大部分都是自动相机、变焦镜头、闪光灯等等,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些经历讲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我觉得器材的不同正应了一句话:最能适用于自己的器材就是好器材。
我有时也用自己的佳能相机去拍婚礼,感觉不比影楼的器材差,两者可以说各有优劣,我感觉自动相机此时的最大优点一是自动过片,另一个是迅速的曝光补偿(机背转轮)。但是,自动对焦镜头的手动对焦环一般都很窄,而且转动行程短,精细调节上总有不方便,这些东西虽然慢慢拍时不会困扰你,但是紧急时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你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影楼的那帮人为什么死要抱紧手动机不放,我也搞不清楚,我和经理聊过两回,曾经问及过这点,他还是那个回答,什么光圈大啦,对焦快啦,等等。我注意到影楼的很多高层人员都有至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职业摄影经历,比干过记者等等。这可能要谈到尼康的历史上去了,十几年前,尼康可是行内老大(据说当时记者用的几乎全是尼康相机),十几年一路干过来,这份感情就不浅了,而且上了岁数的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总要固执一点,这好理解。
我只是想谈谈自己的经历,并不想得出什么大而全的结论。影楼的选择,有其合理之处,因为这是在光线较暗的室内的抓拍,光线条件比较苛刻,所以也就不足为怪了。大家平时拍片,无论风光还是人像,时间上总不会太紧张,没必要非要跟自己过不去。我喜爱拍风光,时间上允许慢慢构图和对焦,这时候自动和手动对我来说,差别实在就很有限了,如果视力并不太如意,那还是自动相机更能与人方便。
一点拙见,愿与大家多交流。

[2005-07-03 23:53 补充如下]

回复饭团:
对你说的我也深有体会,但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相机的快门声和退片的声音有时候的确比较讨厌,这方面机械相机要好多了。婚礼的有些场合要求现场要非常安静(尤其是该死的神前结婚式),这时相机在退片时“吱吱”的叫声就特别刺耳,有时候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非常尴尬。
我的办法也不过是注意拍摄进度,避免在要求安静的场合出现退片更换胶卷。
如果经常拍摄安静场合,现场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你的拍摄和发挥,就需要考虑一下降噪了。日本有个摄影家叫立木义浩,他因为经常拍摄舞台,就自己用木板制作了一个小箱子(比相机大不了多少),把相机放在里面,周围塞满海绵。箱子的3个面上各开一个圆洞,左右的两个用来伸进双手操纵相机,前面的用来取景。根据演示效果看,非常不错。
当噪声影响到你的拍摄的时候,哪里还能顾及到外观是否漂亮?出片才是第一位的。

[2005-07-03 23:56 补充如下]

和大家说说收费以及整个操作流程,我只在日本这一家影楼工作过,有些东西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大家做个参考吧。
拍摄一天,包括仪式、宴会(披露宴),出2位摄影师,收费约在20万日元(人民币1万4千)左右。有些客人要求从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开始拍摄,还要更贵一些,大约30万日元以内吧。在影楼拍摄的婚纱照还要更贵,包括租用婚纱和礼服,有的大概要几十万日元上下。
我几年前和女友(就是现在的LP)回国办婚礼,亲身经历了一次国内婚礼的全过程,当然也注意到了国内外的差别,我觉得真正的差别还不是在价钱上,而是服务的质量上面。

上面说的20-30万日元包括:
1.胶片15-20卷,用富士400负片,另外加一些灯光片、黑白备用。两名摄影师根据场合决定胶片在两个人之间如何分配。
2.冲洗,全部在影楼冲洗。
3.裁片,制成相册。大约1/3的照片被制成数本相册,有些需要放大、剪裁。剩余的所有照片和底片,连同相册一起交给顾客。
4.摄影师的费用。

[2007-07-01 12:18 补充如下]

再多说几句。
很多人对那个日本人的过片速度感兴趣,这是我亲眼所见,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楼下有一位讲到,当你不把胶片当东西的时候,就练出来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培训的时候,每次到影楼,先把自己的那一套器材领出来,然后听老师给布置任务,那时候影楼的工作人员就会送来整盒整盒的胶片放在桌上(每盒10卷),用多少随便拿。培训了不长时间,就把相机玩的非常熟练(我在这之前对手动机基本一窍不通),玩上十几年,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我相信我的那位上司没有刻意去追求速度,而且我也发现他对于他自己的这种“速度”没有什么自豪感,对他来说,这种被很多人视作“绝技”的熟练程度只不过是他从事摄影十几年的一个副产品。

[2007-07-01 22:30 补充如下]

再多说几句。
很多人对那个日本人的过片速度感兴趣,这是我亲眼所见,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楼下有一位讲到,当你不把胶片当东西的时候,就练出来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培训的时候,每次到影楼,先把自己的那一套器材领出来,然后听老师给布置任务,那时候影楼的工作人员就会送来整盒整盒的胶片放在桌上(每盒10卷),用多少随便拿。培训了不长时间,就把相机玩的非常熟练(我在这之前对手动机基本一窍不通),玩上十几年,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我相信我的那位上司没有刻意去追求速度,而且我也发现他对于他自己的这种“速度”没有什么自豪感,对他来说,这种被很多人视作“绝技”的熟练程度只不过是他从事摄影十几年的一个副产品。

[2007-07-01 22:32 补充如下]

没想到这个帖子又被翻出来了,你的两个帖子一起回吧。
你说的这些定焦的不便大家都知道,可我又不是影楼老板,他做的决定我也没办法,何况这也不是我的生意。
看来你在国内做婚庆的摄影,我再多说两句。
我们的影楼规定:必须提前两个小时到仪式现场。日本人的婚礼“举式”一般在10点左右开始,那么我们就必须早上8点到。赶到后先去找酒店的主管介绍一下自己,亮明身份,请对方带领我们在结婚式场内和周围介绍一下,务求熟悉现场情况。随后,两名摄影师在外面拍摄会场外景、按照场地情况商量当天的拍摄计划。有时候新人交换的戒指会在会场前台摆放,要抓紧时间拍几张(一会儿就要收起来),没有的话,还要和会场方面商量,请他们取出来...两个小时并不富裕,刚开始觉得影楼这个规定吃饱了撑的,害得我有时天黑就要起来,后来才明白影楼的良苦用心。
日本治安很好,尤其是结婚式场这种地方,根本不用担心器材,何况摄影包也太大。我们的摄影包都放在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大厅的帘幕后、墙角的桌子下面等处,有时候有专门为摄影师提供的房间,那再好不过,需要什么东西随时去取,但基本所有的胶片都带在身上。当然,两台相机一左一右背在身上难免磕碰,但日本人都不在乎,我在乎什么?

[2007-07-03 10:13 补充如下]

再说几句,前面我说到国内和日本比起来拍摄婚礼服务质量的差别,现在具体谈谈,给大家做参考。我自认为还是有些发言权,因为我的婚礼就是回国办的,我的家乡那里是个中等城市,有些东西可能不具有广泛代表性。

日本人的特点,是正规、细致、一丝不苟,有时候又特死板。

在我们影楼拍摄婚礼,要提前至少两个月预约,签署协议书。随后,影楼会向顾客提供一份非常详细的表格,里面列出了一个正规婚礼仪式的所有细节,大概有几十项,比如:新人入场、牧师的宣讲、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等。顾客经过和酒店协商,标出所有当天会发生的项目,例如:在所有的五十项中,当天会发生四十五项。

在这四十五项中,顾客需要进一步标出哪些项需要着重拍摄,比如入场、宣誓等。有些格外重要的场合,还可以进一步强调。顾客可以添加新的项目。

这份表格敲定、签署后,一式三份,影楼、顾客、摄影师各一份,拍摄当天,两位摄影师去取器材时,这份表格就已经由工作人员放到摄影包里面了。

影楼规定:两位摄影师每人一套器材,分乘两辆车去婚礼现场,有的时候会场挺远,要开两三个小时的路,再加上要提前两个小时到,害得我天不亮就要爬起来。

总之,一切成双,两个人,两辆车,两套器材,每套两只相机,不为别的,只因天有不测风云,一人出了意外,另一人仍可以完成任务,人家结婚可是一辈子一次。付了钱你当时不到可是要吃官司的,影楼受不了。

到达后,会场主持人会给摄影师一份当天的安排表,内容详尽,摄影师要和自己的拍摄清单对照,筹划如何安排胶片,16-20只胶片两人商量怎么分(我从来都是尽量少拿),另外,还要商量入场时谁在前,谁在后;宣誓时谁在左,谁在右......实际上,多拍几场后,两人已经配合默契。影楼规定:摄影师不能出现在拍摄的照片里,所以要躲开自己的搭档,也要注意为搭档让路。

影楼规定:仪式进行中,在场内摄影师不能交谈,不能当着顾客和亲属的面翻看当天的安排表,不能......规矩甚多。

有一项规定:不能收客人红包。我第一次谢绝客人时,对方似有不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遵守过这项规定,红包照单全收,嘿嘿。

......

回到影楼,还要填写一堆表格,写当天的拍摄报告,交还器材。拍完的胶片写上编号、标上日期、顾客姓名、摄影师姓名、拍摄的大致内容......放到专用的信封里,封口,交给影楼工作人员。

国内我们那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写下来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在电话里商量一下,口头约定,没有细节的讨论,一切都很模糊,随心所欲,随机应变。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我的那家婚庆公司摄影收费二百,日本那里要贵出将近一百倍。

[2007-07-03 10:21 补充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国内和国外对做事的态度真是很不同,摄影都是
自己仲是很随意,很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帖:
http://www.agift.com.cn/zheng/info_detail.asp?id=3685



话说莱卡


来源:发布时间:2007年9月24日浏览:5629

                               话说徕卡            
老郑喜欢相机,也拥有过很多相机,不过大多品牌淡忘。 1992年1月6日老郑的家中被贼盗光顾,被盗家产没有啥值钱的东西。引起警方重视的是有7台相机被盗,价值将近10万余元,这使这一桩被盗案上升到朝阳区当年大案地步。足可见老郑对相机的嗜好。 在接下来的岁月,老郑从头开始变本加厉又陆续增加了一些照相行头,从大到小,不一而足。 不过其中没有徕卡相机。 老郑很小时候就使用过徕卡,那是一个老革命邻居的箱底货,好像那个老革命不识货,当然我更不识货,70年代,那一台相机的徕卡红标很秀气的标着M3,从他儿子那里借来用了几天,拿着黑白胶卷胡乱拍摄,乱扣乱拧,镜头上布满手指头抹上去的印记,用衣角随便一擦。。。。。。简直是暴殄天物。. 后来才知道,徕卡M系列是相机世界的巅峰之作,像神话一般的顶尖地位,我用过的这一款更是巅峰之巅峰,经典之经典。 顿时后悔,后悔当年没有借故多用几天,或是谎称丢失,留下这个宝贝疙瘩。 老郑现在的相机,也可以称得上装备精良。长枪大炮,不一而足。但是老郑心中对莱卡的关注始终萦绕于胸。 不过以老郑财力想收藏徕卡, 力有不逮。 倘若谈到徕卡,老郑还是有话说。 1913年,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诞生了,它便是徕卡,是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135相机的鼻祖。 中国出了许多仿制品135相机,平面取景,极象莱卡,可惜大多取其外表而失其精髓。质量低劣品质败坏,让中国人饱尝其苦,以至于看到类似莱卡相机的精品外表,也变得疑狐起来。 实际上,德国的莱卡集八十余年精湛的制造工艺享誉全球。它的机械部分精确而坚实,可靠、稳固且经得起考验是徕卡一贯的质量定义。  徕卡相机的结构特点定义:为了稳定的品质与可靠的操控。
德国是徕卡相机的原产地,在徕卡身上,集中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缜密,的优良特性。世界上有很多徕卡收藏迷,这一群体是地地道道的铁杆徕卡迷。他们忠实捍卫着徕卡品牌和徕卡相机原汁原味的日耳曼血统

M系列始终不变的外形,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外形,不姑息的传统,使每一个想撼动他巅峰地位的同行们望其项背。 日本是世界上相机生产大国,拥有尼康 佳能,奥林帕斯,索尼,(老郑也极其没有出息的升级,收藏手中的日本品牌)。可是,在日本却拥有世界上最大团体徕卡迷。 据说,以往一些英国绅士不会拍照,但是身上常常挂一台徕卡,因为这样看来有身份。 在欧洲,高尚音乐会的请柬上注明;只允许携带徕卡相机。 在白宫,总统开会只容许身背徕卡相机的记者出入拍照,因为徕卡相机快门发出的声音是令人愉悦的嘶嘶声,而不是其他相机发出的夸嗒夸嗒的 声音。后者发出的噪音经常使国会议员们思维迷茫,而前者令人愉悦的想起小夜曲。 老郑在今年7月份北京国际影像器材展览上面试用了M7 和M6 ,那极具磁性的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平滑带有韧性的一带而过,从扳机传导到皮肤,脂肪,在进入骨感的刹那间你可以感受到一种传导,意犹未尽,不由自主在站台面前拨个不停。 确实是令人愉悦的咝咝的声音,清谧的声音在空旷展场也令相机的所有者懵然不觉。 莱卡的实用性是世界上许多摄影大师拍摄无数经典照片的锐利武器。法国抓拍大师布列松用它拍摄了无数精典照片,你看过抱着大啤酒瓶的小男孩吗?你见过二战结束那一天,在纽约时代广场抱着护士亲吻的水兵吗。你见过越战期间从大火中逃出来赤身裸体的小姑娘吗?这些都是徕卡的作品。 一个产品,一个工具,已经早已超越了它相应的地位,上升到了文化层次。以至于也失掉了一些真实感。 徕卡拥有世界上最忠心耿耿的粉丝,这种粉丝固执而刻板。他们对于世界上日新月异的相机革命拍手称快,唯独对徕卡墨守成规,哪怕修改一个按钮性状都会引起他们的躁动不安。从1953年起出M3 到现在,徕卡一直把这一款产品奉为经典,不光是徕卡,就连全世界的人都这样公认 手握着徕卡相机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记者和战地记者,不计其数。这是徕卡的光荣。 如果你不了解相机,你会对徕卡无动于衷,他的外表太朴实,简单的就像地摊货,如果你是摄影行业的人,你就会对他肃然起敬。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这正好符合了摄影者的要求。 上个月我在乌兰巴托,街上看见了一个歪戴着帽子,叼着烟卷的警察正在当街罚款。这形象简直生动,我快步冲到警察身后,用手中的D200尼康和长枪一顿扫射。可惜被警察发现,冲着我就用蒙古话一顿训斥。可能他把我当成记者了。 后来我想,如果用徕卡,就没有这种尴尬。他顶多认为你是旅游者。 全世界都在对相机大搞革新,花样翻出,徕卡不。他以不变对万变,在别人看来如此下去必死无疑,而在他则以老迈之躯,拼我之年极力卫道。 别人的机器推陈出新,而他只在小地方敲敲打打。万变不离其宗。就像一个难以伺候的当家婆婆。 不信你看 徕卡自1953年以来,外形基本没有变化。 徕卡M5,尝试变化了一点点,结果徕卡迷便不予承认,认为这是外来者。就像一窝狗崽,有一只被人抱过,狗娘和狗兄和狗弟们便不认为他是自己家人了。 他们大多喜欢谈M3和M6.这两款血统纯正,M4还可以 ,M7位忝末列。 M2 偶然会被提起,因为人们要拿它和M3取景器比较。证明M3之优秀,陪太子读书。 M5 多半象离经叛道的异教徒,经常被人们点点戳戳。因为外形被改变了。 M6 是徕卡耗精沥血,牵一发动全身披肝沥胆立志要超越所有款式的领头羊,可惜大家还是推崇M3。尽管M6比M3好用100多倍。大家就是指着M6说,不行!比M3差远了。让莱卡的领导们委屈的哭天喊地。
所以说,你看到某些庄重场合,还有人拿着50年前生产的徕卡M3比划着,千万不要小看他,这种人比你牛,牛太多了。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种人,就是这么执着。
相机的光圈优先功能,我记得在80年代就有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通功能,玩儿傻瓜相机的人都有这个功能,30年过去了,徕卡才在刚刚推出不久的M7上使用。稳坐钓鱼船任凭风浪起。不到深思熟虑根本不改变。 即便是这个小小的改变,也受到了徕卡迷们的群起攻之。不得不再出一款MP平抑风波。MP摇把还是回到了M3年代。嗨,革命为甚么就这么难。 过去莱卡M6只是上卷不容易,现在MP倒片也不容易了,况且 MP比M7卖得还贵,据说是制造更精密,其实不过是把用在M6上下盖的台金,换成了更古老的黄铜。怪不得他们不肯改变合金,实际上黄铜的平顺性,连贯性更胜一筹。代价是重量更重。 对品质的要求,是莱卡的一贯精神。以M6为例,机身由104个部件组成,每一部分都由熟练技工亲手调校,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进入下一道工序。他们对产品的近似于苛求的制造工艺,确保了莱卡相机能够以品质耐用度称雄于世界之颠。来卡始终坚持用铜和铝合金做镜筒,虽然重量有所增加,但换取的是丝绸般的顺滑。来卡镜头无论在什么温度下,都能保持性能的一致性,以至转动来卡的过片搬手或者镜头,成了享受摄影乐趣的理由。

最好的镜片不是用机器洗出来的,而是用人的手工磨出来的,在德国工厂,研磨镜头的老工人资历40-50年的比比皆是。他们把一辈子的生命奉献给了镜头事业。他们能够从手中镜片细微的凹凸中感受层次锐度的变化。




层次与锐度,是两个互为制约的因素。要锐度,层次上就要做出牺牲;要层次,在锐度上就要有所妥协。我们平常所说的硬派镜头和软派镜头,就是在锐度与层次上有不同侧重的镜头。
在制造工艺上。镜头的加工也可圈可点,徕卡相机的镜头是全球唯一采用珍贵天然萤石制成的光学玻璃,它能创造出较大的折射角度,可有效地控制色彩的色散现象,忠实还原影像原貌。在恒温环境生产控制下,每小时降温1 ℃,在经过52个星期的漫长冷却,使玻璃绝对没有一丝瑕疵。此外,低温镀膜是徕卡独步世界的骄傲“专利”,由电脑精密控制,使每层膜的厚度仅在0.001mm之内,所以,徕卡相机拍摄的照片色彩显现丰富,让你可以感到那饱满的层次以及动人的表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逼真。 我们在谈某某相机 某某镜头是专业机,业余机,而莱卡相机则无此区分,他的每一款机镜头都是专业的。   坚固——是徕卡相机的顽固“性格”。我们只要看看美国空军技术服务部对徕卡相机的使用说明就明白了:“为了防止军用相机落入敌人手上,彻底毁坏相机必须使用锤子、斧子,必要时可以用炸药! 法国摄影家瓦利在尼泊尔高山地区拍片,他用绳索攀上悬崖,吊在空中更换镜头,手一滑,重670克莱卡80mmf1.4镜头跌向谷底,他听见了镜头与岩石撞击的声音。“完了!”他的心咯瞪一下。他顺绳索下来,在草丛里找到了镜头。前端滤镜螺口处磕瘪了,玻璃没有损坏,光圈环调焦环转动顺畅。他又升到悬崖上去,用这支摔过的镜头拍完他的专题。回德国后,他把镜头交徕卡厂检测,光轴中心只有微微一小点的偏差。 莱卡相机在现今生产的专业相机中,机身是最小的,但它的份量并不轻,打开后盖你就可以看到莱卡机身用料的厚度,叮当摔倒水泥地上,能把地上扎一个坑,而相机则无所谓。 莱卡相机靠的惟有它的坚实的机身和光谱再现性能优异,镀膜多达8层的镜头。徕卡机身卡座与镜头间的定位精度、吻合精度极高,可以保持经过10000次的变换镜头而不发生变化。 莱卡相机也有小脾气,但是一般都是小加修理就能重新使用的,一般而言,莱卡相机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用过几年只要维护一下即可,用上半个世纪绝无问题,用上一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现在还在使用的M3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在2007年北京第十届国际摄影器材展览的展台上,我看见M6金黄色的机身,咖啡色的皮革,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在钨光灯的照射下显得那末高贵富于皇者气派,尊贵至极高贵至极昂贵至极。我在它的跟前踯躅良久,心中一阵窒息,真是太漂亮了。。。。。 无论如何,莱卡的制造者为莱卡制造的神话是用质量和精心铸造的,莱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莱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上面的讲究和制造上面的连贯性冲突,莱卡必定选择后者。 我有时候仔细观察莱卡相机的图片,照相机所呈现出来的中规中距就像是一个平面,就像部队战士们折叠的被子,四平八稳。和所有的相机品牌不同,它的特点就是不变,以百年之形对万变之世界,正是这种特点。 恰恰是这种特点,让世界上这些拥趸们的眼睛里显得格外个性。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像男女之间谈恋爱,对上了眼,毛病都成了优点,你说一万句都没有用。莱卡敢为天下先,也敢为天下后,别人就不敢,别人干了一定倒闭,而莱卡则更发光彩。 不管如何,我老郑喜欢莱卡也是如此,喜欢没商量,看见莱卡就走不动路,看见莱卡就目不转睛。就是这毛病!改也难。




莱卡 M3

  1954年徕卡一款划时代意义的135相机诞生,它就是徕卡M3。自M3后,徕卡相继推出的M2、M4、M4-2、M4-P、M6以及M6 TTL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演变改进而来。而且M3的出现也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M3超脱了原本徕卡螺口相机设计,变得更完美、更精密,徕卡M3是人类在相机制造史上的一个极大成就,它也给相机制造界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制造最合适摄影者使用的相机”。





莱卡M4

M4的生产时间比较短,从1967到1975年,M4总共只生产了58000多台,远比M3和M2要少,因此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莱卡M5


人人都说徕卡保守,但不是徕卡不愿意进化,徕卡也曾经做过改变的尝试,但是莱卡迷们不让它改变。上帝的固执是莱卡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难得一见的徕卡M5! 过早在市场上夭折的M5,从1971-1975年间总共只生产了30000多台(编号从1287001-1384000),比仅仅生产了不到60000台的M4还要少。应该是量产的徕卡M系列相机里最少的了。也部分由于M5相机在当时的失败,使得徕卡公司陷入危机困境,




莱卡M6
   
徕卡M6被不少徕卡迷认为是仅次于M3的经典机型。不仅是因为它是徕卡M系列中唯一一款全钛机身的的相机,同时还被誉为:“相机史上最强大的连动测距相机”,也是徕卡相机销售史上销量最高的一款机型。




莱卡M7


M7我们则可以看成是M6的电子化版本。徕卡M7采用电子控制横走式快门、增加了光圈优先的AE曝光模式、具有快门后幕闪光功能、增加了超高速闪光功能、配备了DX代码识别系统、取景窗内可显示某些拍摄信息。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惊喜。
                  




莱卡M8

徕卡众望所归的M8数码版终于众星捧月般上市了,成为徕卡进军数码领域的有力武器。M8使用了APS-H画幅千万像素柯达CCD,放大倍率为1.3X。最高快门速度上,M8由原来M7的1/1000秒提升至1/8000秒,测光也多出一组非TTL式测光表,使得在与机器内的TTL测光比较后,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 M8在保证了原有的全手动设计的基础上,还保证了和1954后制造的徕卡镜头兼容性,M8的镜头接口上配备了6个感应点,只要接上同样拥有6个黑白触点的镜头,便可取得镜头型号等资料并加入EXIF信息内,这才是真正纯正血统的徕卡。不过香港上市价格高达40000元港币,想必不少人也只能望机兴叹。 徕卡真的贵吗?6万元可以买一套徕卡,也可以买一辆夏利,但徕卡是顶级,夏利不是顶级。仔细想想吧,生活中没有比徕卡更便宜的顶级了。徕卡教给你的不是如何拍照,而是如何思考。
欢迎品论 欢迎沟通 更欢迎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手上有一佳能产的怪异镜头
全金属做工
72mm口径
头大身小的外形像萝卜头
没有调焦环
有光圈环却没有光圈叶片
百度了很久才发现可能是这个机器的前组镜头
mark之

原帖:http://www.lds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8088   



【售】底片相機 CANON EX AUTO SLR 鏡頭 50mm F1.8【物品名稱】--  CANON EX AUTO SLR 鏡頭 50mm F1.8  
【保固範圍】--  別鬧了...這相機因該跟我老爸差不多歲數吧~      
【附加說明】--  附48mm UV 鏡 品項不好的皮套  
【交易地點】--  大台北地區面交
【交易價格】--  NT$2500-
【商品照片】--  如下圖
【連絡方式】--  0935-878-992 丹尼斯


稀有的 CANON EX AUTO SLR 鏡頭焦段為50mm 最大光圈為F1.8
非FD接環 更不是EF & EF-S 接環 經由更換前鏡組來變換鏡頭焦段
ISO從50-800 快門檔位有B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八段
光圈由圖二捲片器 旁轉盤調整 轉至EE可快門先決模式拍攝
測光正常 自拍器正常 鏡片無傷 附48mm UV 鏡 及品項不好的皮套













[ 本帖最後由 丹尼斯 於 2008-11-8 23:09 編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MZ-5N上了一卷桑尼200
打算过两天等冷空气来了空气质量变好之后就装上大公主到外面去拍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最近几天看胶片的图太多的原因
结果昨天才卖出去一个800多的镜头
今天马上就忍不住又进了一大堆的货
为省运费所有东西都在同一家店买的
淘宝上一家叫做东方久顺的双皇冠店


2010.1.21 购物清单
——————————————————————————————
品胜多功能读卡器一个,¥20
斑马油性笔两支,¥3.9*2=¥7.8
公元ERA 100黑白负片两个,¥9*2=¥18
柯达Pro Image 100负片五个,¥7.1*5=¥35.5
柯达E100G反转片一个,¥38
富士PROVIA-400X-RXP-135专业反转片一个,¥65
富士X-TRA 800负片两个,¥29.8*2=¥59.6
富士ASTIA RAP 100F专业人像反转片一个,¥55
富士VELVIA RVP 100F专业反转片一个,¥42.5
富士PROVIA 100F RDP专业反转片一个,¥35.5
富士PROVIA RDP 100专业反转片(盘片分装)一个,¥27.2
富士VELVIA RVP 100F专业反转片(盘片分装)一个,¥29.4
富士REALA 100专业彩色负片两个,¥23*2=¥46
依尔福DELTA 3200专业黑白负片(过期两年)一个,¥29.5
国产135底片幻灯框观赏器一个,¥45
AP 8倍观片放大器一个,¥15
乐凯200+彩色负片(过期)五个,¥6.5*5=¥32.5
乐凯200度彩韵彩色负片五个,¥8.5*5=42.5
姿彩135片框(100片),¥59
——————————————————————————————
合计:¥703
运费到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台底扫一台平扫正在左右开弓扫描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
在使用SilverFast的时候
先预扫再扫描跟不预扫而直接扫描的效果居然会有天大的差别
这一卷要重新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去香港
mark



Pentax港九區零售商地址及電話一覽


(九龍區)

風度攝影器材公司
地址 : 九龍紅磡馬頭圍道37-39號紅磡廣場商場地下G20號鋪
電話 : 23630179
營業時間 : 12:30pm --- 8:30pm

萬成攝影器材
地址 : 九龍旺角通菜街 106 號地下
電話 : 2396 2996

永成攝影器材
地址 : 九龍旺角西洋菜街 66 號地下
電話 : 2396 6886

九龍生活攝影器材
地址 : 九龍油麻地吳淞街 5 號地下
電話 : 2384 9302

天祥攝影器材有限公司
地址 : 九龍尖沙咀加拿芬道6B號集友大廈5號地下
電話 : 2722 1265

沙龍影音
地址 : 九龍尖沙咀宜昌街 3 號地下
電話 : 23760906 / 23760132

新三共相機有限公司
地址 : 尖沙咀彌敦道50號假日酒店地下G19
電話 : 23670350

照相館專業攝影器材
地址 : 尖沙咀金巴利道28號君怡酒店商場地下501C號鋪
電話 : 27220068 / 27220161

[P.S : 沙龍影音和新三共相機有限公司只售水貨!!!另一方面,除了風度、永成、萬成及天祥之外,其餘的店舖逢星期日休息!!!]

(港島區)

攝影科學
地址 : 香港中環士丹尼街 6 號地下
電話 : 2522 9979

永佳攝影器材
地址 :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 28 號地下
電話 : 2523 6916

世界攝影器材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 66 - 68 號地下
電話 : 2523 2087

大中攝影器材
地址 : 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 13 號地下
電話 : 2526 6281

鍾沛攝影器材
地址 :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 40 號地下
電話 : 28684135

廣大照相器材
地址 :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 32 號地下
電話 : 2522 8648

美麗華相機音響公司
地址 :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 25 號地下
電話 : 2501 0918


[P.S : 鍾沛有售Pentax水貨攝影器材!!!另一方面,除了永佳及美麗華之外,其餘的店舖逢星期日休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挑了三十个胶卷带去香港
不知道两天里能拍多少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f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逛永成的时候买了个比较少见的彩负
fujicolor professional pro 400 h
hk$48
昨晚用它拍了些维港夜景
今天一大早也拍了旺角闹市区的宁静清晨
不太舍得用
但希望今天能拍完
如果明天天气好的话想拍反转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终于把旺角比较有名的相机店给基本逛完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
除非你要买珍品极品
否则完完全全没必要来香港买二手器材
以宾得手动镜头为例
香港的二手店的价格除以二左右就是国内淘宝的均价
宾得太苦码的很普通的螺口机器卖一两千
禄莱35更是普遍都在3000以上
反正贵得离谱就是了
手机写字很慢很辛苦
回来再详细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终于把旺角比较有名的相机店给基本逛完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
除非你要买珍品极品
否则完完全全没必要来香港买二手器材
以宾得手动镜头为例
香港的二手店的价格除以二左右就是国内淘宝的均价
宾得太苦码的很普通的螺口机器卖一两千
禄莱35更是普遍都在3000以上
反正贵得离谱就是了
手机写字很慢很辛苦
回来再详细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10-6 05: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