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7|回复: 4

繁简并用復兴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1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刚结束,期间,在本澳媒体上出现了两则新闻,不约而同谈及中国文字「繁」、「简」体问题;而且,由内地委员、本澳委员分别向政协大会作出南辕北辙的提案。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二十一位内地文艺界委员联名提交了《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而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陈明金在提案中则建议zhongyang政府与港澳两特区政府协商,理顺「一国两字」现象,制订时间表,逐步普及推广使用简体字。

导致内地、澳门委员因为「一国两字」问题而在认知上出现差距,也许,正好说明不同岗位看同一问题所出现的差距,有需要透过沟通、论证来对「解决问题」作出判断,所谓「集思广益,真理愈辩愈明」。以下,笔者试图就上述两份提案的理据,凭管见加以分析,希望抛砖引玉,但却没有繁简字谁取代谁的意图;相反,身为现代化下的中国人,尤其是港澳居民,更应繁简并用,才能在这个时代肩负薪火相传之责,为中华文化延续、復兴贡献一分力量。

内地政协委员提倡繁体字教育的理据,正源于他们文艺界的切身感受,认为中国文化需要承传下去,便离不开繁体字这条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故此,他们认为在小学阶段设置繁体字教育,全国人拥有知晓中国文化的工具,对国家统一、民族兴旺都有好处。

而澳门委员陈明金关注「一国两字」,为港澳与内地以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不便,也给文字处理工作带来麻烦。因此,他建议特区政府的中文文本率先使用简体字,媒体、教科书和学校教学先使用简体字,之后逐步在更大的范围内全面普及推广。

显然,两者认知的分野,在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不同出发点而对繁简字应用有不同的见解。

正如陈明金委员所说,文字是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那么,笔者试图将这种工具阐列出如下特性──

一、政治性:每个国家、民族,都会确立自身的一套文字规范;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使用的是简体中文,且联合国和多个全球性组织,以中文行文都採用简体字。

二、经济性:文字展现在社会交往中,很大程度会突破政治性而体现它的「经济价值」; 诸如贸易、合约多採用英文;早年台资大举进驻大陆沿海地区,当地瞬即出现了大批繁体字招牌、广告的情况;青岛因为有较多韩商投资,也出现不少韩文广告招牌;至于一些旅游热点,英文更是随街可见。这,就是文字的经济作用特性。

三、文化、艺术性: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工具,欠缺了对这个民族文化文字的认识,便会截断这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令文化湮没。正如我国西夏、满州文化,至今因为能懂西夏文、满文的学者寥若晨星,研究西夏文化、满文化的人已是绝无仅有,更遑论传承。欠缺了文字这条文化的根,文化无从「生存」。

此外,汉字除了是人与人交流、交际的工具,它还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见于书法,从书法作品使用繁简字的比率,便可以得知艺术价值高低,同时彰显了文字的艺术特性。

四、意义特性:中国文字不乏一字多义,故此,便形成了「文字处理工作的麻烦」。但是,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也形成一定的规范,令人们容易掌握文字在句子中所表达的准确意义。但,在简体字的应用上,却出现了意义特性被「模煳」的情况,如:姓肖/姓萧;斗/斗使「斗门」误作「斗门」;复─復/复/覆、里─里/里/里、干─干/干/干、系─系/系/繫,在阅读时要花时间贯通文义。


因此,怎样顾及文字这些特性,运用于社会交际经济发展交流,以至怎样维持中华文化的「根」,以文字作为认知工具,代代承传,便不得不摒除政治意识形态,立足于民族復兴来作审视。

其实,生活在港澳、接受当地教育成长起来的一群,今天,大多能繁简并用,尤其近年本澳学校开始採用内地教材,加上各种社群交流和文化交流,年轻一代繁简并用已很普遍。

而且,也可以分作书写和印刷两方面,尽管媒体和印刷用字是繁体字,但,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书写中,由于便利的关系,更是繁简草互用,达致水乳交融境地。加上,现今科技先进,数字化、电脑化普及,繁简互换的问题,早已因为文字输入法和文字处理软件的高效性而得到突破,为文字处理工作带来很大便利。

故此,笔者更关切二十一名内地文艺界政协委员提出中国文化的「根」这个理据,希望在全国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这个提案,是否能得到内地普遍的认同?因为,这是内地文艺界在他们专业范畴中深深体会有所不足而发出的唿唤。

无可否认,中国经歷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可是,在精神文明、中华文化承传上,却并非与经济发展形成两条腿同步走路。而由于十七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民族復兴的重大议题,更鞭策内地文艺界的使命感,要为民族文化、国家统一、民族復兴发声,让国人重新认识繁体字这条中国文化的「根」。

可幸的是,港澳两个特区由于歷史原因,能够保留繁体字这条文化的根,人们又能够广泛接触,形成繁简并用。

那么,其实我们更要好好珍惜这个优势,为中华民族復兴、中华文化復兴贡献更多力量。


二零零八年三月廿一日
市民日报.濠江点评  
陈 程(读者)

发表于 2008-3-24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意义特性:中国文字不乏一字多义,故此,便形成了「文字处理工作的麻烦」。但是,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也形成一定的规范,令人们容易掌握文字在句子中所表达的准确意义。但,在简体字的应用上,却出现了意义特性被「模煳」的情况,如:姓肖/姓萧;斗/斗使「斗门」误作「斗门」;复─復/复/覆、里─里/里/里、干─干/干/干、系─系/系/繫,在阅读时要花时间贯通文义。


这个不成立吧...
繁体字里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具体例子没记住,在某专门讨论古汉语的论坛上看到的
PS:一直以来,有点怀疑“通假字”到底是错别字还是真的有这一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3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字里面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写法都不同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31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教授繁体字(原创,转帖请注明出处)

我反对在大陆地区开设课程教授繁体字
理由很简单
简体字已经深入民心
在祖国大陆教授繁体字是一次历史和文化的倒退

社会一直在进步
改变每天都在发生
我们要相信每一次改变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普罗大众

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
如果从最初的甲骨文开始算起
光是文字的变化就已经有无数次
另外还有语言的改革和发展
当然这里面有强制变革的
但也有因为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这些变化也遵循“进化论”原则
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

繁化简自20世纪以来偶有提倡
不过是在新中国才落实为政策
是一次由政府引导的强制变革
类似的文化手段还有规定普通话为官方语言
对此政策实行的目的
个人虽然有一点点比较有争议的看法(不过在这里不方便说就是了)
但是几十年来
历经几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简体字已经深入民心
而且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个人认为大陆地区已经完全没有教授繁体字、实行“繁简同行”的必要

首先提提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其辐射面是有限的
而且总是能量较大的一方占优
拿中国第一大民族——汉族和最近比较热门的藏族打个比方
汉藏文化交融的地方
比如拉萨
很多藏人都会讲普通话
相应的很多定居于此的汉人也会讲藏语
但是拉萨以外呢?
那些纯藏民的聚居地
孩子们应该会说普通话
因为普通话教育是国策
但是汉人聚居地则几乎没有人懂藏语的
再稍稍往前看
事实上
只需要分析一下清史
就会知道汉族文化之深厚和源远流长
足以让任何一个其他民族
包括少数民族统治者
受其同化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
只有文化影响程度足够大了
你才能将自身文化推广出去
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而且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
“市场经济”也早已经实行多年
但是它的一个基本理论还是可以用来阐述我的观点
简单说就是“有需要的东西自然会有市场”
举个例子
广东人认识繁体字的比例相对比较高(但是很多人都不会写)
因为他们接近繁体字的使用地——港澳台
也受到相应的文化的影响
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会学
但是港澳台文化究竟在全国有多大的影响呢
我想
还不至于让全国人民都争先恐后的要主动去学繁体字吧

关于繁体字
在祖国大陆说它是文化遗产应该没有人有异议吧
文化遗产固然要好好继承
但不一定要全社会去承担
现在信息科技这么发达
把繁体字相关信息尽可能完整的收集、保存、继承和发展并且电子化、信息化
相信再也不是困难的事情
那就让电脑承受这一切吧
毕竟有的时候电脑是比人脑好用的
而且发明电脑的本意还不是要让我们活得轻松自在一些麽

至于有人说书法和题字等喜好繁体字所以繁体字作用依然巨大
个人认为当今社会上的公开题字等风气是N年前毛某人带头搞起的不良作风
只要对毛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
毛某人自己就很喜欢用繁体字写书法写诗题字写大字报等等甚至还写很多简化字(注:简化字跟简体字有本质区别)
后人便以此作为领袖风范的典型
模仿者甚众
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犹存
而且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
如今会题字喜欢题字(尤其是繁体字)的大都是高龄高官
年轻一代还有多少人能写一手毛笔字的?
当然
这个涉及个人崇拜
不要以为父辈没有偶像
他们崇拜偶像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有人说毛笔字是国粹
诚然
我小时候的小学课程里面
毛笔字和珠算是必修(但却不是强迫性和长期性的,写不好算不好也不会有人责怪)
不知道这两门课程今天还有没有
但是我只知道珠算在电子计算器迅速普及的今天早已经名存实亡沦为被社会淘汰的事物
我想毛笔字也是一样
毛笔字虽然本来就是几千年积存下来的国粹中的精华
但在我看来只是那时候物质贫乏时的主要写字方式
今天我们有铅笔有圆珠笔有墨水笔有油性笔有粉笔甚至有手写板
更有甚者
从80后这一代开始我们平日里连字都很少写了大多数“字”都是在电脑上面打出来的
在这种背景之下还哪有时间去写毛笔字
当然你说毛笔字和珠算是智慧是精华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
但是前面必须加上“曾经的”三个字
“曾经的智慧”“曾经的精华”
这“曾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呢?
它带有这么一层意思
表示我们的一部分文明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扬起来的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永远记住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一直依靠他们啊
说到底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落在人类发展步伐之后的事物是迟早会被淘汰的
繁体字也是
既然大陆的历史选择了简体字
那繁体字必然会相应的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搞笑的观点就是
如果今天颁布中小学教授繁体字的法令
明天可能就会有人跳出来喊“学习汉字始祖人类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遗产甲骨文应该从娃娃抓起”
我想这可能只是一件很无聊的假设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3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1] [em021] [em021]
LS写的诗已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8 07: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