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学期选修了佛教,学了半个学期,劣根并没有改掉多少,只是,却意外地喜欢上了佛教的那份清幽,淡泊宁远....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佛理的传承在这一瞬间延续,或许,尘世的许多的事情也是如此,顿悟与否,只在一念之间。喜欢佛教所传扬的善,慈悲没有敌人,觉悟不起烦恼。我们生活在尘世中,每天所接触到的事情千千万万,有人游刃有余,有人作茧自缚,置身其间而不得解脱,一味执迷于自己的痛苦或者忧愁,喜欢幻想明天的不幸并为其担忧,这时候,我们何不停下忙碌的自怨自艾,听听一些忠言呢?“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简短的十二字却道破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看似如此简单,为什么那么多人仍执迷不悟?也许,这就是人心的狭隘吧,始终离不开自身,仅看到眼前,而不知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的烦恼,亦如一滴水,转瞬而逝。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两个禅颂从有无的角度给了世人一个为人处事的指引,或者,尘世中的我们做不到惠能六祖的境界,但是神秀大师的教诲亦可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及时拂拭心中的尘埃,勿让人心蒙上灰尘而无视了身边真正重要的事物,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在追求名利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和魔鬼做了交易呢?为了一己之私,可以抛弃道义公理,不顾他人,而最终,又有几个有好的结果呢?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佛家所讲的因果循环正是据此而生。也许,有人不相信,觉得自己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从纵观时空,或许,这个因果循环是几十年甚至是几世的轮回与报应。乐善布施,或者此时并没有得到什么果,但在彼时呢?老挝人对僧侣的布施,我们可看出一种因缘的延续,社会对下一代人的集体抚养,一代代延伸。第一次看到那段视频时,是惊讶,感叹,惊叹那种独特的方式(至少我看来),感叹老挝人对佛教的虔诚。
今天,无意中翻阅了圣严大师的《拈花微笑》,其从弘忍五祖与惠能六祖的对话“葛獠焉知佛法”和禅宗七祖的“非心非佛”道出了禅宗真谛,“以禅本身而言,既不讲有,也不讲无,禅是言语思想的,说有说无,可以是应机的方便,如果执有执无,即成偏见,禅于应机之时,说有说无,但视当时情况而定,可能说有,也可能说无。”所谓禅语,无过于心,佛家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立宗,其所修行的最高境界为无相,众生虚无。
有些人终其一生,只为追逐名利的丰收,物质的满足,执着于自身金钱而不能自拔,从不曾想过,人生在世,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能留下,只是一种精神,或者是一种信仰。每天只烦恼于细微的得失,忧虑投资的风险,股市的涨跌,积忧成疾,却忽视了健康,忘记了清心寡欲也可以让思想更开阔。
我只是凡尘中的一个凡夫俗子,对于佛法也只是崇敬而不得其要,但也正是这屡屡莲香,让我在执迷时悔悟,在喧嚣中自得,每一次接受佛理的熏陶,总感觉如浴春风,抛下一切俗务,静静地,聆听禅语,洗掉心理上的灰尘。
喜欢读佛,只因为那份清新脱俗的安宁,择善固执,只因为可以从善而终,喜欢佛经,因为可以净化心灵,暂忘尘世的烦恼,获得久违的单纯的思想放松。
因因果果,相生不息。在忙乱中,偶尔抽出一个时间,品一杯香茗,和着暖风,翻着禅经,静坐冥想,感受那种超脱的喜悦与祥和,莲花香气弥漫,尘世中也可以得到一种超脱,忘却自身的忧伤,天地无我,缥缈中寻求那份清幽。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