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完全是本人观点,但是说的有道理,不过有点偏颇。
《三国演义》尊刘还是尊曹?
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但细读《三国演义》,品品其中的真味,似乎刘备这个人不怎么样,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学识,都要逊于曹操。我不最肯定作者罗贯中的骨子里是否尊刘,但从《三国演义》的宏观内容上可以品出:曹操比刘备更具雄才大略。可以这么说:刘备如果没有“刘皇叔”的身份,没有诸葛亮辅佐,在三国历史上不可能有蜀汉政权。著名学者聂绀弩说:“就《三国演义》说,看不出刘备有啥足以与曹操并论的。”
一、
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曹嵩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姓曹。操20岁,举孝廉,做洛阳北部尉,负责东汉首都的治安工作,在王公贵戚居住地做这项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可是曹操一到任,就设五色棒十余条悬挂于四面城门,有犯禁者,不论门第宗族,都要受到责罚,都城一时肃然。因此,曹操威名大震。由此可见,初出茅庐的曹操,执法严明。这与刘备的“情大于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备的结拜弟兄张飞,在刘备去盱眙迎战袁术大将纪灵时,因酒醉而误失徐州,按律当斩。当张飞要拔剑自刎时,刘备上前抱住,夺剑掷地,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军令大如山,在这里却成了笑谈。江湖义气、草莽英雄的胚胎,由此可以窥豹一斑。
更有甚者,孙吴联合抗曹,战于赤壁,经过诸葛亮、周瑜的周密组织,费尽心机,本可以一战擒操,没想到被刘备的二弟关羽义释曹于华容小道。当诸葛亮依军法叱武士推出关羽欲斩之时,刘备发话道:“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令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诸葛亮受刘备干预,不得不徇情枉法。
二、
在政治方面,曹操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行刺董卓不成,继而集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尔后,制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英明决策。曹操虽有称帝的野心,但他至终也没有称帝,不是不能称帝,而是操更有长远眼光,欲统一中国后而“面南”。他的意思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公元196年始,曹操在许昌周围实行军屯、民屯,使之军粮充足。刘备则不然,他是急于称帝。刘备的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为“封禅”,即天子祭天地之礼,可见刘备念念不忘此类事。聂绀弩说:“天下英雄何须以帝位自重(自累)?……又曹操是实干家,曾行刺董卓。这类事刘备什么也没有干。”至于刘备后来借荆州,取西川,建立蜀国,这一整套策略,尽是诸葛亮于隆中便有的决策。刘备有过决策,就是在失去关羽之后,愤起三军伐吴,终于破坏了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长远谋划。这一政治、军事决策上的大失误,致使西蜀元气大伤,白帝城托孤时,完成了刘备流泪的一生。
三、
在用人方面,刘备用的是“义气”这一封建社会的招术,然而,这其中也不无透露出虚伪。长坂坡大战,赵子龙于百万曹军中几番拼杀,血染战袍,救出阿斗,刘备接过阿斗,掷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吾一员大将!”民谚曰,“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是也。鲁迅先生也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曹操用人的标准是“唯才是举”,他广罗人才,亦能驾驭人才,有以天下人才皆为己用的魄力。曹操用人重在“才干”二字。他曾下过一道《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又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也。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说:“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在灭袁绍后,曹军捡出一束书信,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追问。试问,此举在历史上几人曾有?曹操帐下文有荀攸、郭嘉、程昱,武有张辽、许褚、徐晃、李典、乐进、夏侯惇等,文武咸集。刘备用人则以亲疏定,或以眼泪换取同情,以“义”作为政治稳定的“凝固剂”,这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怎能匹敌。
四、
军事上,曹操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家,他深谙用兵之道。至于刘备,还没听说有人称之为军事家的。作战谋划,唯诸葛孔明运筹。在孔明出山之前,刘备连连败北。当曹操灭袁术、斩吕布、破袁绍、收刘琮、据荆襄、拥百万之众时,刘备引五千兵屯夏口,几成累卵。若非孔明游说东吴抗曹,刘备怎能借得荆州,哪有立足之地?刘备真正起家是从陶谦手中捡回徐州时,得谋士陈登、孙乾、糜竺,自己才有立足之地。然而立足未稳,即被张飞酒醉误失徐州而后投奔曹操。因反曹事败,刘备又转投袁绍。操灭袁绍之际,刘备又投刘表。刘表数让荆州,而刘备则发妇人之仁而不受,这是军事决策上的一大失误。后居新野小城,得一单福(徐庶)辅佐而败曹仁,然而这一漂亮仗的真正谋划者是徐庶而非刘备。徐庶离刘备荐诸葛亮。刘备得诸葛亮后,用诸葛亮之计博望坡火烧曹兵得胜,再用孔明计火烧新野。待曹操引大军取荆州九郡时,孔明说“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刘备又发妇人之仁,携民十万余渡江,于路死者无数。刘备此举,非爱民实则害民也,三千军马岂可挡曹十万大军,自身难保,岂右保民乎?刘备用平民作为挡箭牌而又刁买了民心且 把“不仁”之名转嫁给了曹操。刘备来到襄阳城下后,蔡瑁、张允把他拒之门外,魏延砍死守门将士欲献城池,然而,刘备不知又发什么晕却弃襄阳而走江陵。刘备不取襄阳要地,这又是军事上的一大失误。“刘备引十数万百姓、三千军马”,当夜驻扎在当阳景山,曹军赶来,几乎要了刘备性命。这一败,皆因刘备不听孔明之言而致。
赤壁鏖战,前后数月,投入军队逾百万,这样大的战役,刘备几无寸功,运筹帷幄,多仗孔明、周瑜。议取西川时,刘备又发“吾不忍也”之“慈”,庞统非常尖锐地指出:“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后经孔明、庞统力劝,方西进益州。庞统死于落凤坡后,刘备无计可施,六神无主,即写书一封,教关平“你与我往荆州请军师去”。当关羽被害后,刘备欲起倾国之兵复仇,不听孔明等众将劝阻,这与小儿殴斗、悍夫逞勇无别,居然连营七百里征吴。这次孔明没有隨往。当时魏主曹丕说:“刘备将败矣!”“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孔明在蜀郡看了马良送来的营寨图本,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马良曰:“皆主上自为,非他人之谋。”孔明叹曰:“汉朝气数休矣!”果然,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败走白帝城而卒。
曹操用兵则不然,他深谙兵法,“望梅止渴”便是一例。他善将将用兵,法令有度。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吕布虎狼之辈也丧于曹操之手;战袁术如秋风扫落叶,北部大半个中国,均被曹操据有。赤壁之败,是败于周瑜、诸葛亮,而非败于刘备。
五、
至于文学方面,刘备更是不可与曹操相比。曹操东征乌桓,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看到战乱给百姓们带来的灾难时,他情动于衷而叹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长江之上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周围,聚集了诸如“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学士,汉魏建安风骨,多有曹操的倡导之功,“三曹”更是为人称道。而刘备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当然,曹操也有他阴暗的一面,杀吕伯奢一家,“借粮官之头,最为残忍,但无论找到多少,凑足起来,都是片面的曹操。曹操的另一面的另一端,也比这面大得多。”(聂绀弩语)就这种“片面”,是无论哪一个帝王也都有的。曹操自己说,如果天下没有他,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最后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世俗说话人及一般听众所能理解。‘曲高和寡’,此亦一证”,“郭老为曹操翻案,不正是此意么?”
后记:
针对传统的观点――尊刘贬曹,我们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使我想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寓褒于贬”。那么,罗贯中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也采用了“寓褒于贬”这一手法?作为一代小说大家,他在作品中流露的观点,非是一般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从《三国演义》中看,曹操的形象似乎更丰满,更可信;而刘备的形象明显的空而不实,不可信,尤其是刘备初到徐州,作者说百姓如何箪食壶浆、遮道欢迎,而刘备在此之前并无政绩,明显地缺少基础。再者,史载罗贯中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我想罗贯中骨子里不会“招安”,应当是站在“非正统”这一边的。另外,元朝文禁很紧,科举进仕之路被封堵,一大批文人才子不敢直言直笔直书,关汉卿写《窦娥冤》便是一例。那么,罗贯中要想把《三国演义》公诸于世,不可能直话直说,而需要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说,《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观点,确实有必要再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