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再起疑云
第二天早上,省公安厅的人过来了,因为昨天一起去的警察有一个,昨晚也去了,而且,各种去世前的表现与小红的有惊人相似。
据了解,那是三个摸过那中间部位铅笔痕迹的当中一个。
破案人的水平,受限于他们的知识面。
昨天过来的,只是普通的民警与一般的辅导员,只看到大桌子上的墨迹与水彩画,而且还敢随便触摸;只看到书架上的书名,而不知道这样的书籍能够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系统与合力。
省公安厅的人来到后,再不敢碰桌子与书籍,只是在拍照。因为,他们已经发现,那三米见方的大桌子上的图案并不是涂鸦,也不是美术。
仔细观察之后,发现,纸实际上是放在一个整块的大木板上,亦即,此树直径长达三米以上。
大木板,其实又是和底座是分开的。
但他们已经不敢轻易把木板揭开,因已经有前车之鉴。
谁也不想再做第二个触摸了大白纸的人。
省教厅的人过来,当中有一个年老的教授。因为省教厅了解到此事的蹊跷,所以,请出了一个国学和史学的知识比较丰富的教授过来。
老教授一到来,也开始皱眉头。
他首先能够知道的,是桌子的长宽,实际是一丈。
桌子的四周,分别是按八卦排列,但,又不完全与通行的《易经》一致。
并且,还有很多杂揉的内容,那些东西根本在《易》里,是没有的。
从整个分布来看,他可以判断,小明已经完成了这幅画的绝大部分,唯一不敢确定的,只是中间部分,所以,他用的是铅笔描的,并且看得出来,下笔很轻、笔触也很犹豫。
在他的历史知识中,没有过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过。
尤其是他无法清楚,这幅图中,除了八卦总体分布之外的那些很流畅的线条与鲜艳不一的色调,甚至是什么,它们代表了什么,画上去或刻上去之后,又有什么用?
对,这一整个一丈见方的大桌子,是干什么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