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南方
南方大致可以划为三个区域,中南半岛,群岛区域(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一部),澳洲。 南方具有广阔的疆域,稠密的人口,丰富的资源,较为发达的经济,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冲。可以明白地讲,这就是中国的后院。所以说是后院,因为东南亚无强国,中国在此地区应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且这里巨大的资源和发展潜力,中国也应该加以利用,否则中国将失去成为世界性强国的机会。此外,华人的广泛分布和华人文化在这个地区的优势性也决定了这是中国可以下本钱建设的后院。在这个后院中,中南半岛最为重要。这个半岛上有两个区域强国,一个是越南,另一个是泰国。越南是一个民族性很强的国家,历史上和中国曾经长期结盟,但也反复交恶。东南亚所有国家中,除了新加坡,越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是最高的,儒家文化在越南具有统治地位。此外越南是一个长条性国家,海岸线和中国相连,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的顶端,其中有大量的良港,可以说越南是后院的一扇门,一条贯穿的通道,打开它就打开了通向东南亚的道路。泰国经济发达,有美国驻军,但和整个中南半岛比起来,影响有限。泰国历史上和中国交往不多,和越南有很多矛盾,一直将中国视为钳制越南的力量,对美国压制中国的环太平洋军事同盟并不热心,即使在地区事务上,泰国也不是一个好斗的国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南半岛没有可以和中国抗衡的势力。
在群岛区域中,最重要的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菲律宾和中国有海域争端(其实我们和越南,马来西亚都有争端),但不会升级,因为菲不具有对抗的实力。印尼有一定的实力,但这个国家只是对华人势力在本国的发展感冒,对其它国家的事情并不关心,说到底还是相距太远。
说到澳洲,也是环太平洋军事链条的一端,澳大利压一直希望在东南亚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毕竟文化和意识形态和东南亚各国差得太远,此外有印尼的存在,澳大利亚的势力范围难以扩张。
这个地区中,马六甲海峡非常重要,海峡边上的新加坡更是中国在东南亚重要的立足点。
如果我们将台湾到新加坡沿着南海诸岛划一个弧线,就可以勾画出后院的大致轮廓。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文化多元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世界四大宗教都在此有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印度教,加上各国数量不菲的印度移民,可以预见,印度将会在这个地区对中国提出挑战。
4. 西方
西方有两大势力,伊斯兰国家和印度。中国和这些国家接壤处不是高山,就是荒漠,战略价值几乎为零。更重要的是,这里居住的几乎是少数民族,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极为有限。因此,这个地区中国可以做的就是:防贼于户,扰贼于外。
贼一是印度,在这个地区内,印度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三大问题,一是领土争端,二是西藏问题,三是对巴援助。第三个问题其实是中国的扰贼之术。中印之间,具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不可能成为伙伴,只能成为对手,看一看印度的外交政策和民间舆论就会明白,穷哥们共患难可以,但共同富裕是不可以的。
贼二是那些在新疆到处搞恐怖活动的伊斯兰复兴者。防是防不胜防,一定要搞外联。所以和伊斯兰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是西部外交的核心所在。一方面铲除伊斯兰复兴者的避难所和策源地,另一方面利用它们压制印度在地区的影响力。只有让印度在印度半岛无暇分身,才能够抑制印度在东南亚的野心。
考虑到东南亚的大战略,必须尽早和缅甸结成联盟,这个国家急需经济和文化援助,容易取得信任。一个亲中的缅甸政府,将成为阻止印度势力扩张的最佳屏障。
结语:之所以要国人多看地图,熟悉中国的周遭态势,是因为地缘对目前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之所以地缘有这样的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停留在地区性大国的阶段,这一点国人应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美国的文化是世界性的,我们不是;美国的经济是世界性的,我们也不是;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世界性的,我们仍然不是。没有三个“世界性”的前提,我们就不能和美国进行大规模和全方位的抗衡。诚然,中国是有潜力和美国抗衡的国家之一,但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在本地区内拥有绝对权威,能够起到团结各种势力,压制异己的地区性强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本钱逐鹿于天下。
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信然。
----------------------------------------------------------------
争霸天下之三:争势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争地是目的,争势是手段,其它各种正着骗着都是后者的体现,并服务于前者。而一方处在劣势时,走向失败的招法无外乎有二,一是不顾形单势薄,到处打入;二是固守己域,不思反击。
而现在国人也有两个观点很显著。一是要大搞国防,扩大核武库,和美国斗核威慑,同时联合世界上所有可以联合的政治力量,和美国搞对抗,正所谓只要有红布,就要冲上去顶撞,此可称为斗牛派。二是自知技不如人,主张大修内功,专心国家经济建设,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此种风度,可当君子派。
斗牛派也好,君子派也好,都是误国派。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艰苦卓绝,但又波澜壮阔的故事,就是汉朝和匈奴之间长达数百年的对抗。这是一个厚积薄发,反复抗争,由弱至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多手段综合运用,最终驱虏开疆的故事。其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汉初战乱积弱,白马被围后,采取了和亲的柔性政策,一方面修养生息,不和匈奴进行直接对抗;另一方面对内平定诸王之乱,树立中央权威,对外则招抚南越诸国,稳固后方。第二阶段是反攻阶段,汉朝实力增强后,汉武开始主动出兵大漠,双方展开了长时间,大规模,反复拉锯的消耗战,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政府在西域进行了艰苦的外交瓦解的工作,使得形势逐渐转为对汉朝有利。最后一个阶段中,东汉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已经完全打开了局面,此时坚持了西汉武力打击的策略,从内部分化匈奴,但又不给其主力喘息之机,同时对西域进行外交结盟和武力压制的双重政策,最终使得匈奴孤立无援,退出历史的竞争舞台。
掩卷而神往,历史会重演吗?
汉朝的胜利,固然是因为有霍去病的豪情,有张褰的顽强,有班固的果决,但最重要的,是历代政府连续,完整,清晰的战略思路。而这正是当今中国争霸天下所缺乏的关键。
那么,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战略思路呢?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国民首先要认清自己在这场世界性的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正如地形篇所言,中国虽然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力,但目前仍然只是一个地区性大国,甚至连这个位置也充满了挑战。从全球而言,美国遥遥领先,中,欧,俄,印互不相让,你追我赶。要在这一竞争中胜出,必须首先成为在本地区内的具有绝对发言权的地区性强国,这一点必须成为我们所有政策的宗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