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胡舒立女士:
你好。
长期以来,我都是《财经》杂志的忠实读者。从高中时代政治老师在讲授经济学常识的时候向我们推荐《财经》上面发表的披露“银广夏陷阱”的系列文章开始,我就开始关注起这本杂志。从刚开始的偶尔购买,到上大学以后的每期必收,至今已经积攒起了厚厚一摞。
尽管对于一名学生来说,《财经》的价位并不算便宜,但是怎么说呢?我就是愿意花这份钱看你们出的东西。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天的生活里只有学习、学习、学习。刚开始,《财经》这本杂志对我而言,只是在讲述一个陌生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只是被一种猎奇的心态所指引。渐渐的,我却被这个陌生的世界吸引了,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生活。上大学以后,我更是订购了全年的《财经》,一共四年。几乎每一本都被我仔细的阅读过,每一期的封面故事、特别报道,几乎都能够烂熟于胸。我也坚定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毕业之后选择做一名财经记者,最好是进你们的杂志社,这样就可以和那些我一直尊敬崇拜着的编辑、记者们一起亲历那个世界,能够和他们一起揭开事实背后的真相。当时候我曾经想过,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未来了。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感觉出了错,怎么说呢,我总觉得现在的《财经》失去了以前的味道。我曾经很喜欢看你们杂志上那些揭露业内黑幕的追踪报道,觉得很公正客观;我也曾经很喜欢《财经》放眼全球的开阔视野,觉得很大气、很精英。然而,现在的《财经》似乎在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大气而大气。
就拿前一段时间达能和娃哈哈的事件来说吧,刚开始的时候,出于民族感情,我本能的站在了娃哈哈那一边。可是,看了贵刊的报道之后,我就有些迷惑了。贵刊的报道用很大篇幅,很多事实,想向大家证明什么呢?是批判娃哈哈与宗庆后早就撕毁条约、不尊重合同在先么?可是既然是这样,不管是“阴阳合同”也好,“私自组建非合资公司”也好,这些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为什么要选择数年之后,达能才与娃哈哈翻脸呢?若说有责任,那也是双方面的,并不可能仅仅是娃哈哈的不对。
可是,贵刊接下来的系列报道再一次令我感觉到失望了。特别是曾参与过深入报道郑筱萸案、上海社保案的记者赵何娟所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实在让我如鲠在喉。我曾经很佩服赵女士的为人与专业水平。可是这一次,我总感觉是她已经失去了以往冷静客观的态度,而是非常明显的偏袒着达能这一方。尤其是在宗庆后被传“偷税门”与“绿卡门”事件期间,我心中的不适感愈发的增强了。在一系列的“neimu”被抛出之后,后续却毫无下文,接替而来的反倒是达能高管偷漏税的新闻。网上总有人指责赵何娟是达能找来的****,专门替达能说话。我总是在心里为赵辩白着,《财经》的人不可能是****,他们不可能收任何一家的钱,帮他们吹号打鼓。可是,就连我这个看了这么多年的“老读者”也开始忍不住动摇了,我真的希望赵并非如网上所言,只会帮着达能说话,而是如同以往般,本着应有的职业道德去报道事件。
可是,事情的延续,却愈发的令我迷惑,那个我曾经崇拜与尊敬的人们中的一个,难道真的就是他们所说的****吗?这真的就是残酷的事实吗?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看待问题总是非常片面而且偏激,总是盲目的羡慕着国外的一切,埋怨着中国的种种现状。那个时候,看《财经》,对我建立起更加理智、全面的视角不无裨益。可是,到了现在,我愈发的觉得,是不是我们的媒体人过多的崇尚国外的东西呢?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特色,并不是所有在外国成功了的经验,在中国就会奏效。可是,我很遗憾的看到,《财经》一直引以为傲的“国际视角、全球化战略”,正逐步向着对外商吹捧、对华商贬低的危险境地滑落。看到这种局面,我真的感觉到很失落,也很酸楚。
我不知道,究竟是我自己对《财经》,对赵何娟,还是对您的期望值太高,还是其实是我自己的幼稚。作为一个刚刚领到毕业证,正处于考研不得、工作也尚无着落的毕业生来说,曾经的意气风发已经转为了而今故作镇定下的焦虑迷茫。
我努力的想抓住身边的一切,期望事情都不曾改变,依旧是我所熟悉的那样。可是,我现在才发现,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一个人会变,一本杂志,它们也肯定会变吧……
一个《财经》曾经的忠实读者
2008.07.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