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8-8-9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会游泳鱼 于 2008-8-9 02:21 发表 
粗略计算一下..假设镜头到感光设备距离是100mm, 卫星加上翅膀有10m宽, 400km外的10m到了底片上是...2.5微米..这点距离极限也就是2-3个像素的距离, 加上衍射...基本上整个卫星就是一个圆光点..
我当时所带的最长镜头是210mm
印象中记得也是用210mm端拍的
相机是1460万像素的K20D
照片原图是4672*3104大小
截图面积是100%大小无放大
但是有加亮
我判断它是太阳能板反光是有几个原因的
第一
人造卫星如果把太阳能板全部展开的话
绝对远远不止10米那么短
直径几十米、宽十几米的卫星太阳能板是很常见的设计
第二
当时太阳刚消失在地平线一小时左右
高空中的人造卫星还是能受到太阳的直接照射
因此镜头感受到足量的太阳能板反射光的几率是很高的
事实上这个时候也是观察低空卫星的最佳时段
第三
四点光线刚好上下各两点
而且与卫星主体成一直线
如此有规律的分布
把这些亮点判断成卫星星体身上附件是基本不会错的
而卫星除了主体之外能反光的附件就只有太阳能反光板了
最后
关于你说的眩光问题
一般而言
光源面积越大,或者说卫星反射的光量越多
产生的眩光也会越大越明显
但是
恰恰是眩光现象
让卫星所反射的、本身不太显眼的太阳光
变得明显而且更加容易拍到
先看卫星本体
因为它的反射光的量很多
所以在相机的感光元件上产生了明显的眩光
整个卫星看上去显得更加饱胀
但是其实是没有那么大的
而太阳能反射板所反射的光量比较少
所以眩光也轻微一些
所以看起来就小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