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林顿预言: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必会被印度击败!
教育是中国发展的最短一块木板 (毅海)
读中国的报纸,对于中国的未来总有那么多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国人畅想“中国人的世纪”时,我却要先泼桶冷水――别想得那么美,先看看中国的教育!根据木桶效应,愚以为,教育就是中国发展的最短一块木板,它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未来的生活水平。
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大两个因素是教育和政治体制。教育是立国之本,没有好的体制,培养的人才无法人尽其才;而即使有好的体制,没有人才也无法体制其优越性。可惜的是中国这两大因素都差之又差。在1月21日在达沃斯论坛上,克林顿就把宝押在印度身上,这位伟大的美国前总统讲话中说,印度的潜力将比中国大。他强调说,印度很快将有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中产阶级,这个中产阶级将会推动国内消费。印度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象征,同时又是一个权力下放的国家。克林顿是位智者能人,他的话是有预见性的,很值得我们反思。
我知道中国人向来是看不起印度的,但我要说:不要小看印度,人家许多方面比咱强得多!就说教育,中国成人中文盲率不到15%,而印度则仍高于40%,但是印度有7%的青年能上大学,而中国只有5%,而且印度的高等教育比大陆好的多。一个文盲率高于40%的国家有7%的青年能上大学,是印度比中国有钱,还是印度人比中国人品种优良?不是,而是印度的民选政府必须拿出钱来办教育,否则,甭指望人D民选你做领导人(这便制度上的优势)!有人在报纸上取笑印度人贫穷,因为印度政府的办公室里是没安装空调的(印度的天气是很热的),甚至印度的国防部长办公室都没安装空调。读罢,我骂作者白痴!印度是比咱中国穷,但难道国防部长办公室都安装不起空调?当然不是,而是这是一个没有官员奢侈消费却挤出了教育经费的国度,而中国呢?我敢说,如果中国再不进行有效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资,建立独立的司法制度、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克林顿的预言就会实现,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必会被印度击败!
春节期间,于报上读到一则震撼人心的消息,台塑大王――王永庆老先生要大陆要在大陆盖一万所小学!计划每所平均200个学生,让200万贫困儿童有书读。“我要盖一万间小学!先盖1500间!大陆31省,平均下去找”,他在接受《商业周刊》时如是说。说实话,让冷漠现实寒了心的我都感动许久,感动之余不禁想――“让200万贫困儿童有书读”,也就是说中国最少有200万贫困儿童没书读,王老是搞企业的,不可能说有20万贫困儿童没书读他盖可以供200万孩子读书的小学。其次,我想,我们的政府在干什么呢?纳税人的钱都用在什么地方了?!
捐款、救助,靠富豪的善心能解决国家教育问题吗?不能,关键还是政府应担起应担的责任。我对人说希望工程其实是个耻辱工程,不是因为希望工程出了贪污挪用现象,而是因为教育本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教育投入是政府的法定义务,而我们的政府并没有做到。中国的教育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仅是联合国规定最低标准的三分之一,列在全世界倒数的几位,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当局虽在1996年制订“教育法”,规定全国教育开支不得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6%,但七年过去了,仍然在2%左右徘徊。相反,学费却一直暴涨。我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失败便是教育。众人皆知一个国家要走出贫困,要确立的一个长期反贫困的策略,一定要搞义务教育。要改变数以千万计的孩子的命运,主要靠的是政府的投入,这些孩子的命运便决定了他们家庭的命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施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每天还管一顿午饭,一年免费一套校服,这样的子弟能不为国尽忠吗?但是那时的日本是国弱人穷的,起码比中国穷很多,清政府赔得起亿两银子,却不会去实行义务教育。清华大学,还有已成文物的老北京图书馆都是美国人用清政府的赔款建的。即使不用培款,清政府也不会建图书馆的,他们宁愿用来挥霍,当年德国给清政府用于海军的贷款不就被慈禧用来修颐和园了吗?依愚之见,如今政府与晚清政府差不多,看看政府办公楼之豪华,公仆坐骑之豪华,再看看那无数失学孩子及为孩子上大学而疲于奔命的家庭―――切尽在不言中。引一组数据以证吾言非虚――仅中国大陆干部公费出国(境)考察经费,每年高达三百亿美元(约2550亿人D民币),而义务教育总支出仅有1500亿元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