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97|回复: 7

中国持有美国债5850亿美元 成第一大债权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人。昨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5850亿美元,一举超过8年来始终占据首位的日本。而9月中国增持幅度近436亿美元,刷新了年内增持最高值。

数据显示,日本继8月份后继续减持美国国债128亿美元,9月末共持有美国国债5732亿美元。排名第三位的英国,9月也大幅增持了303亿美元,至3384亿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下行,而对中国应增持还是减持美国国债的争论也十分热烈。有人士认为,美元的走弱将使得外汇资产缩水,因此抛售美国国债的声音一度高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指出,美国的国债市场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竞争市场,而是存在类似寡头垄断的格局,国债被几家官方机构持有的情况下,稍有动作便会引发汇率的剧烈变动。而我国作为强势美元的重要支撑者,也存在相似的情况——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持有大户,一旦抛售,必将影响汇市,美元的贬值将使得中国通过贸易顺差积攒起来的财富迅速缩水。“在这种相互联动的作用下,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积极地维持美元本位的稳定。”


此外,刘煜辉还指出,外汇储备中需要维持一部分“活钱”,用来保证三个月期限内进口支付的额度;随时用来干预汇率市场,以保持汇率的稳定;此外还可以应付人民币贬值所引发的资本外逃。他估算,这一活钱的规模应在3000亿~4000亿美元。


但刘煜辉同时认为,虽然庞大的存量动不了,但中国应对当前的外汇增量进行战略性调节,以形成配置的多元化。他指出,从存量来看,这么大的美元头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非常大,而美元贬值、商品价格上涨,将会使得中国的购买力大大缩水。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就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来说,购买美国国债可能是降低中国外汇储备风险最好的方式。


他分析,虽然美国遭受了金融危机重创,但从目前的结果看,欧盟受损更严重。另外从实物资产来看,黄金和石油等商品价格波动较大,也无法满足安全性需要。


近日,美国财政部一位官员指出,2009年美国国债的发行额度可能会达到近乎天量的1.8万亿美元。刘煜辉认为,由于奥巴马对减税计划、医保改革等措施的承诺,使得下届美国政府的财政压力将会非常大,1.8万亿美元的国债几乎不可能通过国内投资者来承担。而当前美国国债存量中的1.5万亿美元已经由国外投资者持有,在这个基础上再吃下1.8万亿美元的大块头也并不现实。因此,美国难免印钞票的解决办法。“不管是发国债,还是印钞票,长期来看,美元贬值的风险还是很大。”


不过,在中国持续增持的同时,美国国债原第一大持有人日本却做出了持续减持的行动。对于这一截然不同的动作,刘煜辉认为,不可相提并论。他指出,日本整个经济体对于汇率非常敏感,一旦日元升值过快,将对其贸易造成严重的打击,尤其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日本必须保持经常性的对日元的干预,不能让其升值过快。由于日本央行经常投入大量的外汇储备来干预,这就不排除其每个月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产生较大波动。”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就觉得好笑,现在的专家忽悠真是越来越大胆了,明明被压住了资金,标题还写得很自豪的样子。

忽悠吧,反正那些专家都是拿着美国护照的,一有什么问题就搭上专机跑到国外去。。死的就是那些可怜的贫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的日本就是一个借鉴,专家这个称呼越来越贬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黑心专家不如信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9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砖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东东表明什么?? 尽搞些没有用的"世界第一大"...........第一大债权人...........真是B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需要人去美国收数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9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4 01: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