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拜访制婚姻
《拜访》读后 (《拜访》作者:魏高翔)
这是一本出自男作家之手的书,这一点即使不知道作者是谁,也是可以肯定的。书中流露出男人所特有的冷静睿智与超强的逻辑性,能够把生活这么理性的加以安排而很少搀杂进个人的主观感情,似乎只有男人才能够做得尽善尽美。当然也不排除当事人因为曾经的感性化而受到伤害或者在我们所公认的传统婚姻生活中自我意识逐渐萌生的可能性。
我觉得作者更像在写论文,而非小说。本质上作者并不是通过某些人物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来表现生活,也就是说作者并非在通过情节塑造人物,而是想讨论一种理论在生活中实践的过程和这种理论可能会碰到的现实问题,他真正关心的可能是理论最终的走向。只不过作者致力研究的问题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问题,而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婚姻生活,所以他很有创意的为他的理论研究穿上了小说的外衣,以时间为线索把拜访制婚姻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情况加以串联,这无疑使增加了理论的生活化内涵和可读性,但从小说的角度而言,又大大的削弱了由于大众更加注重情节所带来的具体感受而产生的审美效果,从而基本上达到了一种平衡。不过我想这平衡未必是作者所追求的。从理论普及的角度而言,无疑是成功的,从小说的观赏性而言,又是失败的。
看的过程当中,在能够把握的范围之内,我略去了大量芜杂琐碎的细节。这些细节如果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能会由于色彩、音乐、人物的表演而具备形式上的美感,但是一旦形成文字,就显得缺少一些摄人心魄的力量,观众很可能更加注重情节的曲折、矛盾的迭加、场面的宏大以及悬念刺激等等。
书中还多次涉及一个模拟游戏,叫做〈模拟人生〉,在那里,人的一生当中可能碰到的情感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出现,这形成对现实生活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然而也同样,使叙述趋向于罗嗦,情节进展得非常缓慢。〈模拟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模拟了一夫多妻制的尴尬。两个老婆共处一室,矛盾重重,口角频仍,争得面红耳赤,碎了一地鸡毛,真乃不胜其烦。最后,男主人公不得不谋杀掉其中的一个,以求得耳根清净。哈哈,这会不会粉碎某些男人的千秋大梦呢?看来,还是在外面找情人来得比较实在。
为了使下边的议论更有针对性,现将拜访制婚姻的要点摘录如下:
“无论结婚与否,在双方关系存续期内,双方都承诺自愿遵守下述原则:
一、 双方各住在自己家,见面时间和地点由双方事先商定,未经允许,任何一方不得擅自闯到对方家。双方都不持有对方家里的钥匙。
二、 经济各自独立,家务自理。涉及共同花费以地点论责任。任何一方都不得接受超过自身生活水平的礼物。
三、 尊重双方的独立和自由,不干涉对方在职业、学习、社交和娱乐方面的自主活动和自由。除非对方主动告知,绝不盘问两人不在一起时对方的活动,即使有所询问,对方也可以拒绝回答。询问一方不得再行询问,或借此赌气生事。
四、 任何一方只要正式提出分手,分手便已生效。另一方不得询问为什么,即便询问,要求分手一方也可以不做回答。
五、 其他未尽事项,由双方讨论后另行决定。”
总体评述:这应该是一个在婚姻中倍感疲惫或者离过婚而又认真的思索过婚姻何去何从的问题的人才能想得出来的吧。这肯定是对现行婚姻制度的一个挑战与颠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个游戏需要同样高素质、智商与财力的双方才能玩的圆满。
当然,很多人在经历了长久的婚姻生活之后也可能无师自通的形成这样的默契,然而一开始就理性的加以实施的人恐怕不多,更加需要一定的勇气与魄力。
分点评述:
一、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需要独处,即很多人所说的享受寂寞。人需要独处就像需要交往交流一样深刻,就像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说得更深一些,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审视自我与认识自我,需要在繁杂事务的空隙里听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需要时时刻刻以一种敏锐的目光观察生活并且尽一起力量将之与行而上的问题联系起来。现实世界强加到我们身心上的东西太多太宽,以至使精神世界显得苍白。静夜独思,我们年少时期的憧憬和梦想、我门真正想要的生活遗落在哪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了?而婚姻为另一个人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你不可能对他(或她)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你要和他(或她)共同经营生活,要缠绵、倾诉、调情逗趣甚至享受肉体亲密,不可能监守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而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可能更需要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心世界,需要彻底的孤独。拜访制婚姻就是在人对于爱情的需要与享受孤独的权利当中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主人公曾经多次在女友走后惬意的点上一支烟,看看电视或者打打游戏。我也一样,我一个星期有五天以上的时间是用来独处的,我习惯这么做,我也常在客人走后,点上一支烟,上上网、看看书或者想想事。
二、 我曾经试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夫妻之间的感情,比如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亲密无间,在多长时间内做到亲密无间,即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内守住对方的心。如果用墙的理论来揣测,就是他们把自己的心灵里的墙退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他们的精神世界能够融合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是的,又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来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堵墙,在不断的拆拆建建,某一个时候,我们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某些时候,我们不知道。夫妻之间总有些事情是不能够彻底坦白的,我们也很难保证一辈子当中感情上没有丝毫的旁逸斜出,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基本上不会影响感情的最终走向,可这仍然是一种背叛,其实也就是说,我们很难保证我们的感情不会产生丝毫的背叛,而大多数背叛对方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而已。
看到一对夫妻出双入对,我偶尔会想他们是不是貌合神离。这符合我的思维习惯,试图剥开层层外在的东西看到本质。目前为止,我见到过的最令人心动和向往的画面,是我在一个帖子中描述过的一对老年夫妇。枯干瘦小的老太太身形已经佝偻,老头子为了能够牵到她的手,只能微微倾斜着身体,天长日久之后,老头子的左肩膀有很易察觉的下垂,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当我想用文字勾画的时候,总是陷入犹豫与空白,在我这里,文字的力量只能绘其形不能绘其神,那里边有太多的未知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探索揣摩。很多次,我都有画出来的冲动,让读者能够自己体会和感受。在不断对比的过程中,我甚至能够体会到,那可能是一种我无法企及的境界。是的,我只能以自我的浅薄独辟蹊径,寻找另外的出路。
以前觉得古人所推崇的相敬如宾,其实是不大对的。现在想起来,或许还有一些道理,至少它维持了夫妻之间最起码的相互尊重,亦或许,古人永远比我们更加聪明,早就洞彻了婚姻的本质。
三、 如果真的用一种彼此都遵守的制度保证了独处的权利,那么独处的时间都用来做什么呢?上网、看书、写字、静思、喝酒、交朋友,或者什么都不做,就那么自以为自在的发呆?其结果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很可能让人的精神再次的失去依托,也可能是另一种补充会趁虚而入。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社会意义的人永远在不停的寻找精神上的依托,比如工作、事业、信仰或者爱情等,这样就很难使拜访制婚姻中的双方获得安全感。
四、 事实是每一个人在没有结婚的时候,都不可能对爱情和婚姻没有幻想,这就使拜访制婚姻失去的良好的市场。只有那些完全理性的人才可能接受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制度。
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我结婚的时候,他和我讲这里条条框框,而不是和我谈情说爱,那么我能够接受他的理论吗?肯定不可能。但是,如果我已经在婚姻生活中摸爬滚打多年,深明其中的厉害关系,那么我只能说有可能吧。但不可避免,我会感到失落,而且我必须用自己的理智去克服这种失落。
太透彻的东西往往是可怕的。
有一个朋友长年出差在外,我问他你不担心你老婆有外遇吗?他只说应该不会吧,后来又补充要不我留心或者问一问。我说如果你发现她有外遇,那么你能接受吗?他说不太可能。我说那你又何必挖个坑让自己往里跳呢?有时候,糊涂一些未必不好,关键是人的承受能力实际上非常有限。
如果主动的让对方保留一些你不能控制的,你能做得到吗?不容易吧。
所以我对拜访制婚姻并不看好。这当中还有很多问题是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到的,比如双方家长的问题,比如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都留下了很多悬疑未决。
所以,书中男主人公的理论最终也没有被花儿接受。主要是安全感的问题,其次是社会舆论。书的最后,男主人公坐在一辆黑色的奔驰里陷入无边的黑暗,这预示这他的理论也随之陷入未知和迷茫。
但是,聪明的作者还是给读者留下了一丝微弱的希望。李楠和她的男朋友决定实施这一计划。结果不得而知。像很多悲剧一样,作者很巧妙的设下一个悬念,等待生活给予答复。
总体评价: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道理和意义,只不过有待实践给予论证。无论如何,这都是探索的轨迹,它能够证明,有一些人已经在真正理性的探索幸福的多重含义,这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