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份某高校2008年毕业生居住证办理及就业去向的名单,在各论坛流传。据媒体报道,名单中,毕业生的名字、学号、签约单位以及居住证号码等私人信息,都详细地写明,涉及毕业生272名。
对于这个“通知同学来办居住证”的工作名单的外泄,该校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承诺改变工作流程,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而对自己就业去向信息在网上流传,当事学生明显感觉隐私权被侵犯,但由于目前并没有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便,因此也没有与母校交涉的打算。
有意思的是,这份早在今年6月就曾在网上露面的就业去向名单,在时隔近半年后再度被学生们“挖出”,有部分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这样评价: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这样的名单挺有“指导意义”,能大致了解学校毕业生的去向情况,投简历时还可以有的放矢。
学校由于不慎,让学生就业信息泄露到网上,确实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因为此举扩大了学生就业去向信息的发布范围。但是,在毕业生所在学校校内,学生的就业去向信息,在笔者看来,却不能定义为学生的个人隐私,而应该作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校内公共信息。
首先,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关系到就业的公平。我国大学生自主择业已经实行15年,虽然在就业中坚持“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但是,有关就业公平的质疑一直伴随着自主择业,先是需求信息不公开,导致有的供需事实上没见面,一些就业需求信息,被少数学生占用;接着是择优录用难执行,有关调查显示,靠父辈关系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在校内公布所有就业需求信息,公布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其实有利于公平就业环境的营造。尤其在涉及户籍、居住证办理等时,更应公开、透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竞争。
其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关系到就业统计的真实。近年来,就业率成为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姑且不论由政府统计、发布学校的就业率是否合适,怎样发布更科学,单就学校而言,向在校学生公布以往毕业生的真实就业去向(毕业之初、毕业半年后、毕业一年后),以及相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这是对所有学生负责。这便于通过社会反馈,让大学生知道与自己“相同水平”的同学去到哪些用人单位,由此可调整学习的内容与结构。事实上,正是由于没有这种及时有效的反馈,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规划大学学业,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在高考报名时,学校的招生宣传一直说,就业形势喜人,99%就业;在大学学习中,无法获得上届学生的就业信息(学长说就业十分困难,而学校依旧说总体形势不错),而到了毕业,校方“突然”告诉学生,你们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有合理的就业定位。
再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利于在校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并获得校友的积极支持。对比国外大学毕业生就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依赖了校友的力量,校友会是帮助学生就业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众组织。很显然,如果把往届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对在校学生“封锁”,他们怎样在就业和事业的发展中,去与校友们取得联系呢?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景象:国内大学,只有等待校友“发达”之后,才被学校关注,发去信函,要求为母校做贡献,而不是像国外大学那样,从就业开始,就得到校友群体的全力帮助,由此从读书,到就业,再到事业发展,都一直与母校保持紧密联系,这就是国外不少大学有着极高校友捐赠率的重要原因。
学校应该保护学生的隐私,但不能把隐私概念泛化,把事关就业公平,就业信息公开,给学生提供更好就业服务的往届学生就业去向信息,如果当隐私隐藏起来,对所有学生的是不利的。而且,就毕业学生本身而言,一方面,可以从过去毕业学生的就业信息中受益,另一方面,自己的就业去向信息也可帮助学弟学妹就业,即将毕业的学生千方百计找这些信息,这些信息迅速流传均表明,学校对他们提供的有效信息十分有限。而这些信息,在校内发布,实际上并不造成对人格尊严或精神利益造成任何直接损失或侵害,不涉及隐私权问题。 |
|